close

(980905原建 1030722新增)"要成功 找方法 要失敗 找藉口" 這是我們公司早會朗誦格言每天開早會前必須朗讀的但是自己與員工常常都沒有做到這也是我常常警惕自己...

1、永遠不說不可能。
2、凡事第一反應找方法,不是找藉口。
3、養成記錄習慣,不太依賴腦袋。
4、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自信的微笑。

5、每天自我反省。
6、用心傾聽,不打斷別人的話,作個傾聽高手。
7、節儉定期存錢。
8、遵守誠信,說到做到。
9、時刻微笑待人處事。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
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改變自己來面對問題,
你會發現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少,一切將會更順利!

練習找方法勝過習慣找藉口

努力與用心

*當自己的作為沒有得到別人的肯定時,不要怪社會現實。
因為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努力還不夠。

*當經營的事業沒有獲得顧客的青睞時,
也別以“社會競爭太激烈”當藉口,
因真正的原因,是別人比我們更用心。

改變原有固定思維方式

>是否同此模式……請看下去~

一夥劫匪在搶劫銀行時說了一句至理名言:
“通通 不許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大家都一聲不吭躺倒。
——這叫觀念轉化,改變原有固定思維方式。

劫匪望了一眼穿著裙子躺在桌上呈大字形的出納小姐,說:
“請你躺文明些!這是劫財,又不是劫色!”
——這叫堅持職業操守,不該幹的不幹。

搶劫成功回去後,其中一個新來的劫匪(碩士學歷)說:
“老大,我們趕快數一下搶了多少”?

那老劫匪(小學學歷)說:
“你傻啊?這麼多錢,你要數到什麼時候啊?今天晚上看新聞不就知道了嗎。”
——這就叫工作經驗,這年頭工作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劫匪走後,行長說,趕緊報案!主任剛要走,行長急忙說:
“ 等等!把我們上次私自挪用的那五百萬也加上去!”
——這叫危機處理~


停止瞎忙,你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將工作分類」

從一早踏進辦公室那一刻起,各種任務和需求就如潮水般湧來,事情多得根本做不完…

所以,上班第一件事,先將工作分類:

● 「小事」(Bad Work)
浪費時間,根本不值得你去做的事,只會壓榨你而無法讓你成長

● 「正事」(Good Work)
有用、具備生產力、你也做得很好的事,能讓你有成就感

● 「大事」(Great Work)
能深刻啟發並鼓舞你,對你帶來深遠意義的事

你應該在完成自己的「正事」之餘,累積更多心力在「大事」上,生命才能持續注入能量,而非被日復一日的例行事務掏空。


[圖解]定義問題3類型,迅速找出解決方案

解決問題是每一個管理者每天都會碰到的課題,怕的是,做了決定便難以撤回。因此日本邏輯思考專家高杉尚孝認為,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必須從區分問題的類型著手,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一般而言,問題有3種類型:

1.恢復原狀型:不良狀態已經顯露出來,現狀與過去之間出現落差,要從落差中找出問題,將現狀恢復為以前的水準。解決方法為恢復原狀。例如管銷費用在最近幾個月逐漸攀升、市占率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5%。解決方法為找出因果關係、標竿管理和差異分析。

2.防杜潛在危機型:用時間角度切入,雖然目前並無大礙,但未來可能會顯現不良狀態的問題。解決方法為找出誘發的因素、擬定預防策略,以及未來發生時的因應策略。

3.追求理想型:雖然沒有重大損害,但目前的狀況未達期待。如明年度的目標是希望營業額可以成長7%。解決的重點在於最終目標要明確,並做好資產盤點、選定理想,規劃行動計畫。


【成功的20個習慣】

你有幾個成功的習慣呢?

10個讓自己不斷進步的好習慣

【失敗職場的12個零】

1.有計劃-沒行動=零;
2.有機會-沒抓住=零;
3.有落實-沒完成=零;
4.有價值-沒體現=零;

5.有進步-沒耐心=零;
6.有平臺-沒創新=零;
7.有能力-沒發揮=零;
8.有創造-沒推銷=零;
9.有原則-沒堅持=零;
10.有團隊-沒合作=零;
11.有問題-沒解決=零;
12.有行動-沒效率=零。


沒有人不犯錯,只要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不犯新的錯」就好。成功者不會一再用缺點或過去的挫折否定自己,為自己設一個跨不過的障礙。而現代人面對資訊總是又愛又恨,資訊不足,無法作決定,資訊過多、不實、扭曲,又阻礙邁向真相之路。我們往往強調,一個人對某項議題有多少程度的瞭解,只要看他提出什麼問題,就可以知道。

要問問題不難,難在要把問題問對。問對問題,才能找到關鍵的答案,事半而功倍。從解析對方的論述或論說出發,找出模糊矛盾的假設或結論,這就是問題的最佳入點,也是最能找出真正問題最快的方法

機會不是給只「準備好的人」
機會是留給有「有準備」+「有膽識」的人
因為,當機會來了
無「識」的人永遠無法判斷這是否是好機會
無『膽』的人永遠會以為自己還沒準備好

郭台銘語錄

一、如果

(1)妳只是接電話,告訴客戶不知道、沒辦法。
(2)妳只是開訂單,不連絡、不追蹤,有問題不回報、不處理。
(3)妳只是打報表,不確定數字正確性。
(4)妳只是接電話,從未希望客戶有滿意的感覺、從未希望客戶多訂一些貨。
(5)妳只是認為自己是助理,從未想過自己一言一行代表業務、主管、老闆、公司。

那麼,妳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助理,妳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取代。

二、如果

(1)你從未將部門業績目標時時刻刻放在心中。
(2)你從未想過個人目標攸關部門目標達成。
(3)送樣後,從未想過結果如何,為什麼沒消息。
(4)報價後,從未追蹤為什麼沒有訂單,差多少可以成交。
(5)訂單多了,從未去想怎麼回事,隨波逐流、隨客戶起舞。
(6)訂單少了,不去追查什麼原因,毫無感覺、毫無動作。
(7)你從未想過在客戶面前更專業、更守信。
(8)工作不規劃、時間不管理、成本不控制、客戶不教育。
(9)你認為開發新客戶、新市場是麻煩的、痛苦的。

三、如果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業務人員,你在是我們大家的負擔如果
(1)你不把客戶需求當作是非常的重要。
(2)你不把客戶抱怨當作優先解決的事項,主動追查檢 討。
(3)你時常不準時送貨,當作客戶永遠都會等你。
(4)業務反應客戶的問題,你嫌他煩。
(5)客戶反應品質的問題,你嫌他挑剔,視他為爛客戶。
(6)你經常把〝很麻煩〞、〝有困難〞、〝不想做〞、〝不可能〞掛在嘴邊。
(7)你每天上班當作例行工作,不主動尋找問題、改善品質。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生產部主管,與你共事,我很疲勞。
每日我們在外努力,沒有良好的品質,沒有良好的服務做後盾,一切效果會打折扣,對客戶的承諾都會跳票,我們便成口才一流、品質二流、服務三流的公司。

戒除粗心、推拖拉,工作省力、績效更高

你是否曾經想過,過去一個月,有無做到等值於個人薪資的貢獻呢?

韓國績效管理專家、著有《這樣做事,換你挑老闆》作者柳朗道表示,由於企業以獲利為導向,支付人力成本,提供各式福利,目的是期望每個人皆有良好表現,創造高績效。

換言之,對工作者來說,「該怎麼做,才有高績效」是必須時時反思的問題。而產生高績效的方法,作者認為要先從改善「工作心態」開始。因此,不妨養成以下4個習慣,讓你徹底脫胎換骨,開創卓越表現。

1.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工作中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拖拖拉拉。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有時甚至一天都不見得能做完,不僅無法準時完成任務,連帶地也影響到下班時間。

工作之所以會拖拉,多半是因為無法集中精神在某一件事上。因此柳朗道強調,每件工作開始前,務必抱持「一定要完成」的強烈態度,主動尋找能夠監督進度的主管或前輩,充分掌握業務狀況,減少拖延。

2.「細節」決定績效好壞:格式搞錯、客戶名字打錯等看似微小的失誤,總是會在關鍵時刻造成重大傷害,影響公司聲譽。而一旦小錯不斷,不僅破壞個人的信賴感,甚至可能成為職涯發展的污點。

不想再輕忽細節的工作者,可先將過去因犯錯而引發的狀況,累積成個人資料庫。往後再執行同樣業務時,就有過去案例可供參考。甚至可以挑出關鍵部分,列印成一張確認清單(check list),逐項檢視,更能減少失誤機會。

3.留意並學習他人的「工作術」:遇上工作表現優異的主管或前輩時,不妨私下記錄他們的工作方式:他們如何說服客戶、如何打電話、如何製作企畫書、如何執行任務等。在觀察的同時,也要模仿、嘗試做同樣的事情,並且比較成果,仔細思考之所以產生差異的環節。

柳朗道鼓勵,若能持續尋找良師,致力於自我改善,將這些人的工作績效視為自己日後要達成的基準,就能加速成長。

4.「成長」如階梯,須堅持向上爬:有過減肥經驗的人都知道,剛開始帶著興奮之情努力減肥,卻看不見成果;但一星期、一個月之後,就能明顯察覺差異;然而,再過一段時間,體重下降的速度又開始減緩。

工作上、學習上也是如此。現今社會講究速成,但個人能力卻無法短期提升。因此,在成果顯現之前,即使不斷碰壁,仍然要盡量投入時間和資源,持續努力。最終方能展現良好成績,發揮個人價值。(取材自-這樣做事,換你挑老闆)

解決問題的步驟

1.設定問題 把問題集中、縮小

要發掘問題,宏觀地把問題與相關的因素整合起來,再做歸納,逐一分析、檢討,因為檢討是成功之母。

2.掌握問題 追根究柢,釐清關鍵要素

要認真、用心地釐清問題關鍵因素的所在,針對問題,依優先次序、輕重原則,站在公司利益,掌握問題重點。

3.設定主題 選擇要深入解決的主題

問題關鍵釐清之後,就要針對問題的重點、準備決策的思維和行動。有正確的方向,才會有效的解決對策。

4.解決方案

想出可用的有效解決方法 客觀、宏觀地整合,歸納可行具體方案的類別、優劣分析、利弊得失、所需費用,才能作為決策取捨的依據。

5.行動方案 規劃具體行動方案

具體行動,行動必須有時間進度、人員分工、重點計畫等,進行方案之前必須妥做溝通協調、實際演練。

6.追蹤進度

隨時注意進度,差異分析 經營績效,功在追踪、改進差異使符合進度。

7.檢討改善 順利解決問題

事後檢討改善,使之成為成功的模式,並作為公司的作業流程。

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每日一句學管理
  • 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7-11

  • 人生最大的享受在於無中生有。~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 2011-07-08

  • 策略並不是規畫的結果,而是規畫的出發點。~管理學教授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 2011-07-07

  • 成功是糟糕的老師,它引誘聰明人覺得自己不可能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2011-07-06

  • 樂觀地構想、悲觀地計畫、樂觀地執行。~京瓷和KDDI創辦人稻盛和夫 2011-07-05

  • 在今天的世界,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2011-07-04

  • 失敗也是好事。本田汽車創辦人本田宗一郎 2011-07-01

  • 組織,不能固定不變。柳井正   2011-06-30

  • 先把對的人請上車、不適合的人都請下車,再決定要做什麼。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2011-06-29

  • 企業分兩種,努力向顧客收取更多費用,和努力收取更少。我們致力於成為後者。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2011-06-28

  • 成功的祕訣,就是看看大部分人在做什麼,然後不要做。許文龍 2011-06-27

  • 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孫正義 2011-06-24

  • 在競爭中致勝的唯一方法,就是打消競爭的念頭。金偉燦(W.Chan Kim) 2011-06-23

  • 追根究柢,實事求是,點點滴滴求其合理化。王永慶 2011-06-22

  • 永遠和顧客內心的期望賽跑,而且要跑贏。嚴長壽 2011-06-21

  •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創造顧客。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20

  • 管理者問『怎麼做』和『何時做』,領導者問『做什麼』和『為什麼』。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2011-06-17

  • 最危險的領導迷思,是認為領導者是天生的──領導者是培養多於天賦。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2011-06-16

  • 有效的指正方法,必須先觀察對方的工作方式,再做出適切的指導。指導時應以工作表現為例,指出何者為優,何者尚待改進。瑞姆‧夏藍(Ram Charan) 2011-06-15

  • 大多數領導者的挑戰,不在了解該如何實踐領導,而在該如何實踐他們對領導的了解。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2011-06-14

  • 以身作則,道理很簡單,但絕不容易。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2011-06-13

  • 用人要看誠信、聰明和活力。但若沒有誠信,這個人的聰明和活力會毀了你。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2011-06-10

  • 如果所有的思考工作都交給管理階層,那這家公司不會成功。盛田昭夫 2011-06-09

  • 領導者不創造跟隨者,他們只是創造更多領導者。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 2011-06-08

  • 只在意部屬的缺點,這不僅是愚蠢,也是不負責任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07

  • 行銷的目的就是要對顧客有徹底的了解及認識,使產品與服務能完全符合顧客的需求,進而讓推銷變得多此一舉。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06

  •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無法管理。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03

  • 一旦覺得自己對例行性的公事開始熟悉後,那就是該強迫自己有所改變的時機了,就像植物一樣,需要被換盆子栽種。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02

  • 績效也可說是一種能力,一個能在長期與多樣化任務下,創造出成果的能力。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6-01

  • 口號、義務、昨天的問題,是妨礙效率的最大元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5-31

  • 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只要在4或5年內沒有學習新知,就會跟不上時代。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5-30

  • 一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5-27

  • 了解自身的長處、知道如何提升長處、明白自己的限制,這些是不斷學習的關鍵。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5-26

  • 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在於創造績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11-05-25

如何訓練你的邏輯思考能力?

知道是一種態度  改變是一種智慧 其實重點在於認知&學習!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期待一起互相分享交流!

或許你會有以下的慣性
1.專注於太多小事而忽略重要的事
2.專注於眼前之事而忽略旁邊的事
3.專注於自己之事而忽略別人的事
4.專注於現在之事而忽略待會的事

基本上
你的專注力可能會讓你成為技術專家  但卻不太可能成為思考專家  當然事出必有因

1.基因
2.家庭
3.大腦結構
4.生理狀況
5專長所學
6.工作環境
7.自我認知
8.學習

你或許會問.那怎麼辮?
上述前面3項是你無法改變的
上述最後5項是你可以自我操控的
上述最後2項是你最關鍵的改變契機

*自我認知

保持客觀的態度
重視周遭人事物
接納全部的自己

*學習

1.欣賞他人的見解
2.拉進人我的關係
3.傾聽有關的訊息
4.隨時調整的彈性
5.挑戰非習慣領域
6.增加自我的視野
7.接受失敗的氣度

6個口袋題目+5個問話技巧,問出讓老闆點頭的好問題

在職場上,擅於「問問題」的好處,許多工作者都不陌生,其中包括能夠快速得到有利資訊、提升工作效率等。《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作者谷原誠則更進 一步指出,若是能在關鍵時刻提出「好問題」,不但能夠展現自己對事情的掌握與了解程度,更能在眾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是幫助自己脫穎而出的重要技巧。

而要成為好的「提問者」,首先必須克服該「問什麼」的難關。

活用5W1H原則,隨時備妥口袋問題

在課堂上或研討會上,每當講師詢問台下聽眾「有沒有問題」,卻換來一片沉默的畫面,相信是許多台灣人自求學時代以來再也熟悉不過的場景了。面對「不知道該問什麼」的情況,谷原誠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學會「5W1H」的提問原則,讓自己隨時身懷6個基本的口袋題目。

例如,當朋友隨口提到「我之前買了一輛車」時,若只是輕描淡寫地以「是喔」作答,兩人之間的對話便會就此打住;若改用「5W1H」原則,就能延伸出無限的話題:

What:「你買了什麼車?」
When:「什麼時候買的?」
Why:「為什麼會選這輛車?」
Where:「在哪一家車行買的?」
Who:「那位推銷員是怎麼樣的人?」
How:「花多少錢買的?」

學會5個問話技巧,創造好搭腔的氣氛

此外,在問問題的過程中,若對方答非所問、或答不出你需要的答案,無論是多精采的問題,最終都將功虧一簣;因此,一個好的問題,還必須包含讓對方易於回答的問話方式。對此,谷原誠提出了製造「容易回答」氛圍的5種方法:

1.從周邊相關的事物問起:與其單刀直入地問「您的預算有多少」,不如說「最近貴公司股價上漲,後勢很被看好,不知道今年會不會積極地投資在設備上呢」,更讓人易於接受。

2.從自己的糟糕經驗或不擅長的事情開始說起:如果要問讓人羞於回答的問題,可以先分享自己丟臉的經驗,再誘導對方作答,例如「我那天在台上出了大糗,您有過這種經驗嗎?」

3.藉由「發生在第三者身上的事情」來詢問:為避免敏感問題使雙方尷尬,可藉由「假裝從別處聽來」的問法,請對方給予建議,例如「我朋友老是跟主管處不來,您覺得應該怎麼辦才好?」

4.即使是已經知道的事情,也要假裝沒聽過:當對方滔滔不絕地向你解說,卻換來一句「這個我之前就知道了」,想必會澆熄對方的熱情,讓對話尷尬作結,因此適時地「假裝沒聽過」,才能避免尷尬,讓對方更樂於回答。

5.姿態謙虛,使對方有優越感: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能幫上忙的感覺,所以在問問題之前,如果能先補上一句「因為我在這方面懂得不多、經驗不夠,所以想請教您⋯⋯」,將有助於激起對方的優越感,更熱心地回答你的疑問。

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

只要你問對問題,不論是在生活或工作上,都能夠順利達到目標!

在準確的時機提出準確的問題→

不只能夠得到想要的答案,還能給對方一種強烈的印象,覺得你「真是個能幹的人」!

提問時機不對、沒有重點→

不只得不到答案,對方還會認為你「到底有沒有搞清楚狀況啊」,對你的評價一落千丈!

你如何掌握正確的提問方式:

1.在短時間內解決眼前的「問題」!
2.確實地問出「必要的資訊」!
3.與他人「辯論」絕對不會輸!
4.讓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動!
5.讓思考更加「條理分明」!

頭腦清晰的人必備的「超厲害提問力」
──立即見效的七個「超級法則」

1 每個成功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懂得提出「好問題」
──連達文西、牛頓都實踐過的提問法

2 頭腦清晰的人所掌握的「六大原則」
──只要這樣問,不論是誰都會「洩漏真心話」

3 視時間與場合來區分使用的「兩大提問方式」
──「引導出資訊的提問」跟「引導出答案的提問」

4 向「專業採訪者」學習必勝的技巧
──製造出容易回答的氛圍

5 找出「與對方的共通點」
──人會在什麼時候不自覺地說出「Yes」呢?

6 瞬間建立起信賴關係的「詢問私人問題」法
──要如何展現「對對方的關心之意」?

7 提問的重要原則
──要不經意地提問,還是尖銳地切入?

提高工作效率的提問法
──問對問題就可以在瞬間打破隔閡

1 首先要重複對方的話──禮尚往來法則
──掌握「詢問的時機」

2 「概括型」和「確認型」提問方式
──要如何提出「比較深入的問題」

3 一對一、一對多、代表多數人的提問方式
──重點在於「集中目光焦點」

4 「Why」要用在關鍵時刻
──要留意會讓對方感覺不舒服的「禁忌」

5 「有條理」地提高問題的敏銳度
──可以試著「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6 這樣做,對方一定會接受你的意見!
──一定能夠引導出「想要知道的答案」

7 用「提問」的形式來傳達「命令」
──以「尊重對方」的方式來提問,才能讓對方採取行動

8 讓部屬習慣「提問攻勢」
──用「提問」的方式來下達指示

讓對方不自覺就「侃侃而談」的提問力
──只要這樣做,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1 提問前要先克服的三大條件
──讓你在「想知道的時候」獲得「想知道的資訊」

2 要顧及回答者的「心情」
──有時候「裝作不懂」反而很有用

3 問出「對方不想談論的事」
──想要聽「客觀意見」時就這樣問

4 不要讓提問變成「審問」
──提問「之後」才是重點所在

辯論時絕不會輸的「條理式提問法」
──一旦被戳中這一點就無法反駁

1 重複五次「為什麼」
──最簡單的「條理式思考法」

2 提問是攻擊,回答是防守
──連蘇格拉底也使用過的「辯論必勝法」

3 先「確認爭論點」才能達成共識
──確實找出「相似點」跟「不同點」

4 預防離題的「『究竟』提問法」
──在辯論開始前要確認的三個問題

5 可以激發出新想法的「立場轉換法」
──如果是松下幸之助將會如何思考呢?

巧妙地抓住他人心理的提問技巧
──你一定學得會的高明詢問技巧

1 利用回答問題的「條件反射」
──順利激發出對方潛能的方法

2 讓對方不自覺說「Yes」的「兩階段提問法」
──重要的事情可以擺在「第二順位來問」

3 只要取得對方的「口頭承諾」,就能夠贏得先機
──讓對方「無法反悔」的提問技巧

4 巧妙地說服別人的提問術
──讓對方覺得一切都是「自己決定的」

5 效果驚人的「誘導詰問」法
──光是省略重要的「前提」就有不同的結果

6 可以平息怒火的「一句話提問法」
──讓對方看「好的地方」而不是「壞的地方」

7 利用「提問」來挖掘對方「真正的需求」
──「您對敝公司的哪一項服務最不滿意呢?」

8 適合「二選一提問法」的狀況
──利用「A跟B哪一個好」來問出答案

9 不要求回答的提問方式
──讓你處在有利位置的提問法

問對問題,才能達到目的!

「提問力」,決定你的人生。

提問的能力,除了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極大的助力之外,你所提出的問題是敏銳還是遲鈍,會讓對方看穿你全部的能力。

在準確的時機提出準確的問題,不只能夠得到想要的答案,更會帶給對方一種強烈的印象,認為「這個人是個很能幹的人喔」。

相反地,提問的重點如果完全失焦,則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到底懂不懂大家在討論什麼啊?」「他有沒有搞清楚狀況啊?不知道在問些什麼!」讓別人對你的評價一落千丈。

我們可以說,懂得「敏銳提問的力量」,並且能夠巧妙運用的人,不論是在職場上或生活中都可以一帆風順,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

以下是兩名想法呈明顯對比的汽車推銷員的例子。

其中一名汽車推銷員,對第一次來店裡看車的客人熱切地推銷著。

「這一款車子的外型,非常受到年輕女性的歡迎喔。而且,除了很省油以外,馬力也比外表看起來的要強上許多。這輛可以說是現在最值得推薦的車款了。」

然而,另一位汽車推銷員卻沒有這麼一頭熱地細數這輛車子的優點。

「您這次是要換車嗎?您想要選購的車子主要用途是什麼呢?是商用車嗎?還是放假休閒時使用為主呢?一起搭乘的家人有幾位呢……」

哪一位汽車推銷員的業績會比較好,我想就不需要我再多說了吧!

後者提出不同的「問題」,確切地引導出客人的需求。這種做法能夠提供符合客人需求的商品與資訊,自然就能夠得到「成果」。

如此看來,所謂的「提問」,並不是只能使用在「詢問不懂的事情」這個目的上。

「發現並解決問題」、「說服」、「誘導對方的想法」、「督促對方下決定」、「讓溝通變得圓滑」、「在辯論時取得優勢」、「明確地表達自己的主張」……事實上,以「提問力」為武器,正是身為律師的我們,每天在法庭上一決勝負的致勝關鍵。

換句話說,藉由提問,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效果。

接下來,我會針對這部分來加以具體說明。一開始就直搗問題的核心加以詢問,不能算是好的提問方式。事實上,想要敏銳地提問,有幾個成功的模式。

當你想要掙脫困境,當你與人交涉時想要立於不敗之地,當你希望想出好點子的時候──提問力正是讓你可以在「短短一秒鐘」之內改變整個局勢的厲害武器。

你在這「一秒鐘」所採取的行動,會讓你之後的工作和人生完全轉變。

建議你可以運用、對你非常有幫助的「提升問題敏銳度的方法」,按照順序來加以歸納。

●首先是確認基本的「提問模式」

●迅速提高「工作效率」的提問技巧

●與解決問題密切相關的「讓對方不自覺就回答真心話的提問方式」

●辯論時絕對不會輸的「條理式提問法」(第四章)

●掌握能夠巧妙抓住人心的提問術,讓別人依照你的想法採取行動

利用「開放式問題」來展開話題

提問的方式,可以分為「開放式問題」跟「限定式問題」兩種。

所謂的「開放式問題」,就像「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類可以讓對方自由回答的問題。而「限定式問題」則是像「你有沒有做這件事情」這類以二選一的方式作結、之後不會再延展下去的問題。

由於「限定式問題是在兩者當中擇一,所以答案就是兩者之中的一個,對話也只能在提問者所設定的範圍內進行。反之,「開放式問題的回答內容則完全取決於對方,所以有時候會得到完全出乎提問者意料之外的答案。

因此,如果想要從對方身上引導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有利資訊,就適合採用比較容易讓對方展開話題的「開放式問題」。

所謂的「開放式問題」,舉例來說,就像是下面的問題:

「如果要節省經費,應該要怎麼做才好?」

「你覺得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可以為我們公司做出最大的貢獻?」

「在職場上,哪一類的事情最容易讓你感到憤怒?」

引導出明快回答的「限定式問題」

那麼,「限定式問題」又要使用在什麼樣的場合呢?一般來說,通常是在你想要引導出確切答案的時候使用。

「已經實行了嗎?或是還沒有?」「究竟有沒有那個意思?」「什麼時候要舉行?」像這樣希望得到明確回答的時候,就會使用「限定式問題」。

附帶一提,在法庭上所進行的反詰問,幾乎都是屬於「限定式問題」。

好比說,「你當天是否看到了被告」、「當時你有沒有戴眼鏡」這樣的問題。

所謂的反詰問,是指為了要引導對方說出對我方有利的證詞,而事先準備好針對證人的詰問。對於可能說出對我方不利證詞的人,要是漫不經心地隨便提問,很有可能會正中對方下懷。

因此,為了要獲得「自己預測範圍內」的答案,通常會刻意地使用「限定式問題」。換句話說,「限定式問題」是在自己所設定的範圍內,希望限定答案的時候使用。

好比說,在商場上會使用到「限定式問題」,通常是在一些促銷場合,詢問「您要選擇哪一個」,以限定答案來促使對方下決定的時候;此外,當上司對部屬說:「那件事你完成了嗎?」「期限是什麼時候?」像這樣想要立刻掌握狀況,並進一步做出明確指示的時候也會使用。

總而言之,當你希望對方能夠自由地說出想說的話時,就使用「開放式問題」;如果希望對方只說出自己想聽的事情時,就使用「限定式問題」。

這兩種提問方式,全看你的目的來使用。

這樣做,對方一定會接受你的意見!

贯 一定能夠引導出「想要知道的答案」

「光是強調自己的主張」絕對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

安達先生在某家IT相關企業工作,今年在公司內部的定期職位調整下,從客服部調到業務部擔任課長。才剛赴任沒多久,有件事讓他一直耿耿於懷。

業務部員工所提出的工作日報中,大多缺少具體的紀錄。只有「跟○○公司接洽」、「去△△公司交貨」這類粗略的行動紀錄。

這樣實在很難掌握每件案子的進行狀況,以及銷售數字的增減。除非一個一個去詢問業務部員工,否則安達課長根本無法知道現在進行的狀況究竟如何。

因此,安達課長把其中一位業務員皆川先生叫進辦公室裡——

安達:「皆川,你為什麼會交出這種隨便的工作日報呢?」

皆川:「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也沒有人說什麼啊!」

安達:「從現在開始,全部的人都要在工作日報上詳細地記錄當天的業務狀況,包含與客戶的談話內容和具體的銷售數字。請你順便轉告其他同事。」

皆川:「你的意思是說,我們都沒有好好在跑業務嗎?」

安達:「不,不是這樣的。資訊是要分享的不是嗎?告訴大家,從明天開始就這樣做吧!」

結果,流言在公司內部傳開來,「新課長好像不信任我們。他要我們把所有的行動都一一跟他報告,這樣才好掌控我們。」員工們對新到任的課長懷抱著不信任感,安達課長就這樣被大家所討厭。

因為安達課長一下子就採用抨擊對方的提問方式,想要藉此來傳達自己的意見,卻完全沒有想到要去問問部屬的情況。因此招致了失敗。

讓對方去思考、找出答案的方法

為了避免步上安達課長的後塵,應該要怎麼問才好呢?

所謂的溝通,就是要聯繫彼此之間不同的想法。如果沒有考慮到對方的立場,就算是原本進行順利的事情也會變得不順。光是詢問方式的不同,談話的進展方式就會完全不一樣。

我們就以前面的那個例子來看吧!

安達:「皆川,前任課長是如何掌握大家的業務狀況呢?我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完全掌握哩。」

皆川:「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提出簡單的工作日報。除此之外,我們遇上棘手的狀況都會來請示課長的意見。等到簽約的時候,再把報告交上來。以前的課長都是這樣掌握大家的工作狀況。」

安達:「原來如此,感覺是相當自由的管理方式。你覺得這種管理制度的優點是什麼呢?」

皆川:「我覺得這種方式能夠讓我們自由地放手去做,可以好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們也會覺得深受上司的信賴,提升往前衝的動力。」

安達:「如果我是業務員的話,也會這麼覺得吧!不過,這麼做是不是也有讓人感到困擾或是不好的地方呢?」

皆川:「由於沒有人可以掌握所有業務進行的狀況,所以業務部的員工之間會有一種各行其事的感覺。整個業務部也缺少了團結感。」

安達:「那麼,如果要避免這個缺點,同時又要兼具前面你所說的優點,你有什麼好的意見嗎?」

皆川:「這個嘛!放心地讓我們去做固然很好,不過我認為,還是要讓課長掌握更詳細的業務狀況比較好。我覺得,大家在記錄工作日報時,如果可以寫得更詳細一些,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另外,不採用上對下的指示方式,而是由我們主動報告,這樣就可以同時兼顧個人的自主性。」

安達:「我知道了。那麼,可以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吧?請把大家集合一下。」

從這天開始,業務部的員工每天都會提出詳細的業務報告。結果,安達課長不但能夠隨時掌握部屬的業務狀況,同時也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

在這個案例當中,安達課長什麼意見也沒有說,卻能夠得到他希望的結果。

丟出問題,讓對方去思考、找出答案,並在雙方都能夠理解的情況下達成協議。

這正是「提問的力量」。

重複五次「為什麼」

最簡單的「條理式思考法」

利用「Why」讓頭腦充分運轉

想要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或是尋求新的想法,訂立什麼樣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最有效的就是問「Why」(為什麼)。

因為一被人問「Why」,不管是誰都得讓頭腦充分運轉,有條理地思考。至於在使用上要注意的技巧,在第二章已經有詳細的說明。

換句話說,想要讓頭腦充分運轉,有條理地思考,就應該積極地使用「Why」。

豐田汽車公司有一個很有名的小故事,據說他們解決問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反覆問五次『Why』」。

舉例來說,如果有垃圾掉在B先生座位附近的地板上。

A經理:「為什麼會有垃圾掉在這裡呢?」
B先生:「對不起。那是我原本要丟到垃圾桶裡的文件。」
A經理:「為什麼你要把這份文件丟掉呢?」
B先生:「因為那是已經完成的工作。」
A經理:「為什麼不把已經完成的工作相關文件存檔,而要丟掉呢?」
B先生:「因為那是為了預防萬一而影印的備份。」
A經理:「當初為什麼會為了預防萬一而把它影印備份呢?」
B先生:「因為擔心萬一不見的話就糟糕了。」
A經理:「影印備份對事情有幫助嗎?」
B先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的派上什麼用場。」
A經理:「所以說,要是確實地做好文件保管,應該就沒有必要影印吧?」

遇上這種狀況,如果只是說一句「怎麼把垃圾丟在這裡」就結束的話,那事情也就只會到此為止。可是,透過反覆詢問「為什麼」,不只可以防止垃圾掉在地上,還可以進一步地發現,影印文件作為備份是一種無謂的浪費。要先發現問題,才能夠想辦法去解決。

持續問自己「為什麼」

將「Why」用在對自己的提問上,也可以發揮威力。

要確認自己對某個事物是否已經徹底理解,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除此之外,有時候會因為詢問「為什麼」,而發覺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對它一點都不了解。從而察覺到原來自己對某些事是有偏見的。

「為什麼那個商品賣得很好,這個商品卻賣得不好?」

「為什麼沒有拿到這次的合約?」

「為什麼業務部跟管理部之間的意見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在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地方,藉由「為什麼」的角度來切入,有時候可以讓自己更有條理地去思考,反而會有重要的發現。

養成經常積極地問自己「為什麼」的習慣,就是在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他想到的,我想不到?

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運用水平思考迅速產生多種可能的觀點,能讓邏輯判斷變得更容易,就好像槍瞄得愈準,就愈容易打中靶心。

會議室裡,老闆面色凝重。「市場明明有需求,我們的產品也做得不錯,為什麼銷路還是不見起色?」問完問題,老闆開始環顧與會同事。


「拜託,千萬不要點我的發言啊,」你的眼神垂向桌面,心想:「你問我,我問誰呀?」要是被點名發言,大概也只說得出「可能跟市場整體有關吧」「我想業務員可以再加把勁」「我覺得⋯⋯是不是行銷那邊的問題啊」這種大家都想得出來的答案。


不過,總是會有聰明的同事,一開口就是: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成3個角度來看,第一,銷售通路;第二,促銷手法;第三,價格策略⋯⋯。」一經他的分析,問題豁然開朗。

「啊,沒錯就是這樣!為什麼我之前沒想到呢?」那個聰明同事有的資訊我也有,他陳述的邏輯我也一聽就懂,但為什麼他想到的,我卻想破頭也想不到?問題可能出在,我們都太專注於邏輯,忽略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邏輯思考沒教你的事

相對於邏輯思考是從一個既定的立場繼續「往下」推演、驗證,水平思考是善用既有訊息,往「旁邊」去嘗試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切入點,以得出新點子的方法。

過去,我們之所以不重視水平思考,多半是出於一種「後見之明的邏輯」──所有有價值的點子,在事後來看總是合乎邏輯(否則我們也無重看出其價值了)。


「我們於是斷言,一開始即運用優越的邏輯,應該就能想出那個主意,」水平思考的創造者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在《嚴肅創意》(Serious  Creativity)中說明。


狄波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有個5歲的小男孩的朋友,讓他從兩枚硬幣裡選一枚帶走,其中一枚是「體積較大的『一元』硬幣」,另一枚是「體積較小的『兩元』硬幣」。


小男孩選了前者,朋友不但譏笑他是蠢蛋,還經常用同樣的遊戲愚弄他,而小男孩也始終學不會,每次都拿那個較大的一元硬幣。


有個大人好心告訴小男孩,兩元銅板比較值錢。小男孩聽完後很有禮貌地說:「我知道啊,但如果我第一次就選了兩元銅板,他們還會經常讓我選嗎?」


聽完小男孩一直笨下去的理由,你一定會恍然大悟,還反過來稱讚他聰明。這就是「後見之明的邏輯」,自己做出「因為裝笨,所以可以持續地選(一元)硬幣,比 一開始就拿走兩元硬幣,划算太多了」的因果推論,於是又落入垂直的邏輯思維,忽略了小男孩到底是怎麼想出「裝笨」這個關鍵策略的。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情境裡,每個人都能看懂的邏輯推演,問題不在定價或促銷手法,而是必須提升量販店的營業額。問題是,那位聰明的同事究竟是如何想出「銷售 問題可以從這三點切入」的呢?「一個符合邏輯或顯而易見的想法,剛開始可能無法以邏輯方式看出來,」狄波諾說,我們需要先用水平思考發想出各種可能性,再 用邏輯思考一一驗證。


邏輯思考沒有告訴我們,那些事後看來合理的假設,最初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在下一頁的中,試著想想看你要如何填滿空白的方格?

思考兩階段:水平發想+垂直驗證

關於人類的思考方式,狄波諾將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稱為「知覺篩選」(perceptual choice),亦即在腦中將資訊分門別類,把感知到的事物互相結合,產生各種概念與想法;然後再進入第二階段,運用邏輯有效地處理,驗證想法的正確性與 可能性。一旦我們決定採取何種方式看事情(例如,選定了關注領域、切入點與思考元素),邏輯就可以派上用場,但無論如何,邏輯本身不能決定我們看事情的方式。

因此,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狄波諾在《創意有方》(Lateral Thinking forManagement)中解釋:「在第一階段有效率地應用水平思考產生點子,能讓事情在第二階段變得容易,水平思考不但不會減損垂直思考(即邏輯思 考)的效益,還會擴大它的用處,就好像槍瞄得愈準,就愈容易打中靶心。」

然而,許多人往往將第一階段思考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完全不存在,假定自己最初採用的概念就是正確的,於是冒然進入第二階段的演繹工作,得出解決方案。「我們總是在乎第二階段的演繹是否妥切;換句話說,我們認為思考是從第二階段開始的,」狄波諾提醒,「(然而)大部分的思考錯誤都是認知錯誤,而不是邏輯錯誤。」

資訊科學中有句名言:「Garbage in, garbageout.」意思是,我們輸入電腦的問題與數據(第一階段思考),決定了電腦輸出的資訊是否有效、有意義。

優越的「處理」無法彌補「知覺」(perception:看待事物的方式)的不足。如果買不到好食材,一身好廚藝也無法做出好料理;水平思考,就是幫助我們迅速前往各個市場,取得鮮美食材的實用技巧。

商業世界,最需要水平思考

根據《嚴肅創意》,狄波諾將水平思考定義為「一套用來改變觀念與認知,並且系統性地產生新想法的技術,」目標在於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重組概念和衍生各種選擇,探究各種可能與方法,而非只追求同一種方式。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寫到,「大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沒有認真思考,而是單純地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好像都不知道為了解決問題該怎麼想、該用什麼方法想。」


水平思考就是突破這個思考困境的好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邏輯思考的最大缺點──找證據支持自己出於第一印象、隨便想想、偏見或因襲傳統而形成的主張。

運用水平思考,我們可以在一頭栽進某個概念(並且找尋資料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之前,先抬頭看看四周,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嘗試的選項。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副總裁內田和成在《假說思考法》中提到,「能比別人早一步看出問題所在,或是迅速提出解決方案,不在於分析能力或資訊蒐集等技術層面,而在思考模式的差異。」


內田說的思考模式,就是BCG的「假說思考」法:在蒐集資料、著手分析之前,先不斷思考問題的全貌,提出暫時性的結論(即假說),再逐步驗證。

這正是一種 兩階段思考的形式,先運用水平思考的技巧,迅速找出各種可能性,提出更精準的假說,直搗問題核心,之後再著手提出解決方案。

知名顧問勝間和代也在《培養商業腦的7種組織力》中寫到,「有效率地蒐集有限的資訊,巧妙地進行組合,在一定時間內導出與後續行動相關連的解答,這就是商業思考的基本。」在她提出的7種商業思考力中,水平思考便是其中之一。


狄波諾在《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Edward deBono’s Thinking Course)中說明,思考對於商業界的重要性,遠大於社會中的其他行業:

「在學術、政治界中,早就有足夠的證明顯示你是對的、而其他人是錯的,這就夠 了。但在商業世界中,你也許認為你總是對的,不過真實的考驗還在後頭,萬一市場不認同,那你就有麻煩了。」

在商業世界裡,環境瞬息萬變。自滿是會致命的!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蒐集訊息、運用創造力來解讀訊息、做出判斷,而「水平思考(產生新想法)+邏輯驗證」,永遠是最有利的思考工具。


思考力和聰明才智無關,是有技巧、可練習的

值得慶幸的是,水平思考是一種系統性的技巧,「可以學習、演練和利用,就像學會數學或邏輯技巧一樣,」狄波諾在《應用水平思考 法》(LateralThinking)中說明,水平思考和創造力息息相關,不過創造力是對結果的描述,水平思考則是對過程的描述;對於結果我們只能崇 拜,但對於過程,我們可以學習。而聰明才智也並不影響創意的能力,就像汽車的馬力再強,沒有優異的駕駛技術也是枉然。

每天三分鐘,持續運用水平思考的技巧,讓它成為一種態度與習慣,就能讓我們成為點子永不匱乏的思考者。


水平思考的用途:

❶想出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選出最適當的方案。
❷催生新產品、新(行銷)概念、新組織(概念)。
❸簡化那些逐漸變得很麻煩的想法(運用分割法)。
❹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一些原本很適當的做法,例如降低成本、提出改善時。
❺提出假設、解決問題。
❻蒐集資訊。尤其是需要產生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時。
❼用不同方法看數據資料,從中獲得最大量的洞見。
❽創意地回應別人提出的計畫、政策、想法。
❾預防尖銳的意見不合或兩極化,以及僵硬概念的產生。
❿斟酌各種決策的可能結果。

好與對的差異

(1000127 采漣)什麼是好?什麼是對?這兩個字究竟有什麼差別?在這裡舉兩個例子。好,像是媽媽在催促著看電視的孩子快去寫作業,孩子嘴裡說著:「好好好。」;對,像是聽著別人的故事感同身受說著:「對對對!」。

這兩種情況相同的是話都進了他們耳裡,不過說著「好」的孩子,眼裡看著電視話壓根沒往心裡去,而聽著故事的人則是將故事消化後,真正發自內心說出了「對」。

把事情做「好」與做「對」的差異就如同上面的例子,在職場上主管最擔心碰到只將事情做「好」,那就像是完成一隻紙老虎,一戳就破,只針對話最表層的意思,挑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工作。

那麼什麼才叫把事情做「對」呢?當一份工作來到你的眼前,第一,詳細了解整件工作的來龍去脈,第二,提出你的想法與老闆討論,第三,針對討論的結果完成最後的報告。

事情做「對」能達到效率及老闆的賞識,只把事情做「好」雖然輕鬆卻損人不利己,無法在工作中學習與成長,從現在開始將事情做「對」而不只是做「好」。

令人震憾的0.1

在一場國立大學EMBA、高階企業經理人的演講中,
演講者提到簡單的數字遊戲:1x1x1x1

1乘1,乘以十次,答案會變多少呢?

答案很簡單,當然是「1」啦。

可是──1.1x1.1x1.1x1.1  

也就是1.1乘1.1,乘以十次之後,答案會變多少呢?

我想,答案就不容易算了!

演講者就問學員,有人猜十,有人猜八……正確答案多少呢?

你要不要用計算機算一下?答案是「2.85…」。

假如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積極、不斷地進步、再進步,
那麼「乘以10次」之後,答案就變「2.85…」 

可是,如果每天懶散一點、懈怠一點、沒有目標、無所事事……  

0.9x0.9x0.9x0.9

亦即,「0.9」乘以十次以後,答案會變多少呢?

於是又問學員,有人答:「0.8」,有人答「0.7」……
正確答案是多少呢?

請你親自用計算機算一下好嗎?

相信你的印象會更深刻!
答案是「0.31」

啊?「0.9」自乘十次以後,會變「0.31」而已呀? 

這,就是「積極」與「懈怠」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人在自我生命中,
加入了「正向」、「積極」、「堅持」、「永不放棄」的因數, 

每天努力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那麼,他們的成績就愈來愈亮麗,業績愈來愈加倍!

可是,有些人個性偷懶、萎靡、沒有目標、不願積極行動, 

那麼他們的命運,可能就是極普通,

甚至是「倒退嚕」的景象。

「不跪地,怎能聞花香?」
一名攝影師說:「要拍出花的氣味,就要蹲下、跪下,
以謙卑的態度貼近花朵!」  

人,也是一樣,想要有精彩的人生,
就必須以實際行動,積極的用生命來交換!  

所以,「少年時要狂,目標遠大、胸懷天下;
青年時要闖,要勇於行動、創新,成為生命的勇敢戰士!」
因為,「上半輩子不猶豫,下半輩子才能不後悔!」  

真的是一題滿有趣的數學題, 

1x1x1意指,每天一成不變,最終的結果還是1。

1.1x1.1x1.1意指,每天改變或學習一點點,
最後也將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0.9x0.9x0.9意指,每天偷懶一點,
損失在不知不覺中變大,競爭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想一想這道題目的含意,
希望大家都能像那1.1x1.1x1.1的數學題一般日起有功。

15個成功人物搖頭的壞習慣

01.不講信用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不講信用是工作的壞習慣,「人無信不立」,在工作職場上更是如此,小到與人有約要守時,大至生意上幾千萬、幾億之金錢交易,都要信守承諾,不講信用的人不僅讓人看不起,更無法立足於社會之中。

所以在信義房屋,要求大小集會都要守時,因為守時就是守信的具體表現,集會遲到就罰站,遲到幾分鐘就站幾分鐘,從董事長到一般同仁都一樣。

02.沒有好奇心

ING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在工作上,不是你有speed(速度)或是服從目標,就能夠讓你在未來發展有滿意的空間,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思維。

例如,以前工作時常常接到客戶的抱怨,我在思考解決問題時,不是光想如何安撫解決它,而是去check它所有的舊檔案,看看客戶說的問題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的延續,重新思考重點,而不是按老方法做事,讓自己在處理這件事情時能展現更高的附加價值。
你要做到這樣,就要有「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會讓你去想更多,且想要做更多。如果年輕時沒有就養成這種態度,以後要改就不容易。

03.自負

大宇資訊總經理李永進:現在產業競爭的環境愈來愈激烈,愈來愈需要團隊合作。
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最討厭的就是有人特別自負,沒什麼本事卻十分自以為是,這種人不僅聽不下去別人的意見,也會阻礙團隊合作的順利進行。

04.勝而驕、敗而餒

智冠科技總經理王俊博:在遊戲軟體中,正面臨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的挑戰,因此遊戲廠商開發產品的速度要不斷加快。
我最討厭整個團隊的情緒,受到一款產品的成功或失敗而大起大落,成功就驕傲、失敗了則氣餒,這對後續的產品開發並沒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要從已經開發的產品經驗中學到教訓。

05.犯錯不敢講,不懂裝懂又不問

瞻博網路大中華區副總裁于肇烈:做業務的,最忌諱犯錯不敢講,想辦法抹粉。
或是怕別人知道你不懂,聽到別人說:「這個infrastructure非常好」,你就跟著說非常好,這樣別人永遠不知道你不懂,你又不主動學習的話,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內涵。長久下去,對訊息的掌握度不夠,會讓公司做錯誤的決策。

06.不從根本解決問題

台灣肯德基總經理吳美君:我們不希望員工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還沒掌握問題根本之前,只去治標不治本。
為了尋求問題的本質,找出問題的根源,我們發展了一套“High Impact Coaching(高效能輔導方法)”,透過不斷地追問,讓員工自行找出問題的根本,進而讓工作計劃臻於完善。

07.把公司的光環戴在自己頭上

萬寶龍總經理顧吉濤:精品業在舉辦很多活動的時候,經常要邀請、接觸名人,有些人沒辦法分辨自己到底是「粉絲」,還是專業經理人,甚至會誤以為自己也躋身名流。

在這樣的迷思下,你可能得到了關係,卻得不到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要分清楚別人尊敬的是你的公司和品牌,而不是你個人。千萬不要把歷史的皇冠戴在自己頭上,而是要小心地捧在手上。

08.低EQ,擺臭臉

劍湖山集團總經理蕭柏勳:服務業要和人近距離接觸,一舉一動客人都看在眼中,所以情緒管理格外重要。
若心情不好就馬上反映在臉上,服務品質馬上大打折扣,顧客看你一張臭臉,哪還肯再上門來?

09.開會遲到

福特六和汽車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葉慶煌:福特六和身為外商公司,經常需要與美國或日本等國進行電話或視訊會議,在各國時差因素影響下,會議準時開始顯得格外重要。
許多年輕上班族認為遲到個5分、10分鐘並無大礙,這樣的習慣卻透露出「對別人不尊重」的態度,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你的遲到延誤了他接下來一天的行程。主管也容易對你的專業、工作品質打折扣。

10.亂跳槽

台灣微軟MSN事業處副總經理林燕:網路新興的工作機會特別多,因此從事網路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工作穩定性相對比較不足,經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誘人條件而輕易的跳槽,這點是很忌諱的。
提醒年輕人在跳槽前,千萬要評估聘雇公司長期的發展及自己的生涯規劃,不要貪一時的小便宜,而影響了下一份工作的職涯發展。

11.太過嚴肅的專業臉孔

書田醫院副院長林乾坤:長久以來醫生為保持專業形象,以及成長背景或許比其他人來得順遂,在看診時習慣以專業用語、嚴肅臉孔面對病人,較少使用諸如「請、謝謝、對不起」的禮貌性用語。
事實上醫生應該把病人當作客人,從顧客的角度重新思考醫療服務,聲音放輕、面帶笑容。書田醫院為求服務差異化,安排護理人員每天早上10點與下午3點半「奉茶」,以舒緩院內顧客的等待時間,就是希望從環境與制度改善以往醫院診所的嚴肅氣氛。

12.穿著邋遢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副總經理丁立宏: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展現自己的個性,常常會穿著太邋遢。

在第一線帶人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年輕人急於表現自己,想要在穿著上搶眼、突出個性,往往忽略最基本的服裝禮儀。

每個不同性質的工作都有它必須具備的專業形象,公關顧問是幫企業包裝活動和形象的角色,穿著整齊合宜、讓大多數的客戶都能接受才是最重要的。

13.挑工作做

無印良品副總經理王文欣:職場上重視團體工作,而團體工作不是每件任務都很有趣、輕鬆,或你喜歡做的。當你被指派做某件你不想做的事,還能全力以赴達成目標,就容易增加主管對你的好印象。

不管原因為何,這都是主管給你的機會。因此,你不停挑工作做,很容易失掉表現、學習、累積經驗和能力的機會。
最後就算你很想做某件重大任務,你也沒能力去承擔重任,而且主管會不願意再給你機會。

14.公務員心態

中華電信協理石木標:最忌諱員工殘留過去民營化前的公務員心態,上班時喝茶、看報、聊天講電話,下午4點一過就開始整理包包等著下班,這些都是舊公務員時代留下的惡習。

現在電信業競爭激烈,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坐著等顧客上門、缺乏主動服務客戶的熱忱,反而要更積極培養實力,以免到了公司人事精簡的時候,自己成了被開刀的對象。

15.沒效率

台灣萬事達卡資深總監楊雅婷:金融業競爭激烈,許多事務需要即時溝通,尤其是現在手機、email十分普遍,合作對象也都熟悉高效率作業了。如果員工動作慢,回個信就要一個小時,工作進度一定沒辦法如期達成。

四種「愛迪生式思考法」,找出靈感、解決問題

(引用 20100817 經理人月刊)誠如愛迪生所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他那令所有人、組織夢寐以求的創新能力,也並非來自偶然。愛迪生的創新力歸功於他的思考方式,其中首要的、不可或缺的,是他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

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無庸置疑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發明電燈、留聲機、電影,創立奇異(General Electric),一生中共申請1093件專利。誠如愛迪生所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他那令所有人、組織夢寐以求的創新能力,也並非來自偶然。《快樂腦:學習愛迪生的五種創新思考法》一書將愛迪生的創新力歸功於他的思考方式,其中首要的、不可或缺的,是他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

愛迪生的目的清楚──「發掘大自然奧祕,為人類創造福祉」,也因此決定他看世界的方式;他一心尋找解決方案,並始終堅信自己能夠成功。希望培養愛迪生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可以透過以下4種實踐方法:

1.SMART EDISON」法則,定義目標、激發熱情

愛迪生是最樂於工作的人,因為他懂得結合目標與熱情,一切失敗都不以為苦;他曾經說過:「我一生從沒做過一天工作,全都在玩樂與嬉戲。」

要像愛迪生一樣結合情感元素和理性元素,可以透過英文縮寫SMART EDISON11個步驟,明確地定義目標,激發個人熱情:

SSpecific,具體:

清楚詳細地界定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MMeasurable,可測量:

決定如何測量進步的幅度,讓自己知道目標已經達成。

AAccountable,責任清楚:

全力以赴、達成目標。訂定團隊目標時,則要確認權責清楚。

RRelevant,相關性:

確保自己的目標和整體的目的、價值相關。

TTimeline,時效性:

訂出達成目標的最終時限。

EEmotional,動之以情:

表達目標時,感情要素很重要;要選用能夠激勵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目標,感受到未來達成目標時可能帶來的喜悅。

DDecisive,堅決果斷:

避免「希望目標能實現」等模稜兩可的態度,必須下定決心全力以赴,意志堅定。

IIntegrated,整體性:

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超越個人利益,連結至整體更崇高的目的。

SSensory,切身感受:

生動地想像自己的目標內容,試著說、畫,或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讓自己能夠切實感受。

OOptimistic,樂觀態度:

把追求目標,看做像地心引力般理所當然,永遠抱持自然的樂觀態度。

NNow,立刻執行:

馬上開始實踐目標。

2.樂觀、永不放棄,成功的必勝法是「再試一次」

愛迪生在實驗成功前面臨過無數次失敗,但他卻認為每一項實驗都是成功的;因為無論發生什麼,實驗都有助於釐清原本渾沌不明之處。愛迪生拒絕把「意料之外的結果」視做失敗,他說:「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放棄;成功的必勝法就是再試一次。」

愛迪生的樂觀態度,來自他選擇對世事萬物採用正面的解釋方式。當他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總能客觀地定義出導致問題產生的外在因素,不會自怨自艾、歸罪於自己的厄運;他也懂得將成功和快樂視為常態,把負面事件視為通往成功路上的小插曲、偶爾發生的獨立現象,和人生其他的層面無關。

3.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大量閱讀

愛迪生為了解決問題、回答自己無休止的疑惑,對知識產生近乎瘋狂的渴求。他曾說,「我不只讀了很多書,我讀了一整座圖書館的書。」為了在短時間內盡快學會所有做實驗必須具備的知識,他建立出一套效率學習法:

1)訂定清楚的目標:

在每次閱讀之前,先捫心自問自己想要學什麼,訂出具體目標,白紙黑字寫下來。

2)讓大腦先熱身:

將已知道的書中主題,先透過口頭表達,或寫在紙上──透過口和手的使用,能夠活化大腦中的連結網路,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記住閱讀內容的機會便大幅增加。

3)先瀏覽內容:

翻閱目錄、前言、章節摘要與書評或總結,從最廣泛的大意的開始,慢慢各個擊破細部知識;有時粗略的瀏覽便已經能足夠回答相關問題,省去詳細閱讀的時間。

4)記錄並分享重點:

記下閱讀重點後,再將所學到的知識教導、分享給別人。因為在練習表達所學的過程中,能夠訓練記憶力,並強迫自己再次融會貫通、咀嚼知識,能夠清楚明白自己還有哪些不懂之處

4.持之以恆,努力不懈

愛迪生經常強調努力、專注與堅持的重要性,導致他的一生都在不停歇的實驗中度過,實驗地點可以是地球任何一個角落。

他曾說:「一定有更好的方式,我要把他找出來。」愛迪生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讓他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放過任何可能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沒有一次失敗讓他停止實驗

組織、個人的創新,同樣並非來自一時好運或神奇魔法,而是必須透過反覆的嘗試、面對失敗,才能如願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運氣並非偶然,也無關流年;幸運與否,全靠自己創造

(取材自幸運最強法則,平安文化出版)要招來幸運,無須穿紅戴金,首先要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幸運兒;世上沒有「不幸運」的人,只有「不相信自己」的人。學習以下4個幸運法則,從改變潛意識著手,讓好運滾滾而來。

1.停止抱怨,培養正面思考:

你是否數過「沒辦法」「算了」等負面字眼,一天在腦海中出現幾次?這種思考模式,雖然是自我防衛,其實卻是不相信自己;缺乏自信絕對無法獲得好運。

遭老闆責罵時,向朋友敘述不滿,只會強化負面思考,讓大腦陷入不愉快的情緒。若能換個角度想「下次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是提升實力的必經過程」,永遠相信下次會更好、一定辦得到,這樣即使路途中碰到小小失敗,也不能動搖自己邁向成功。


2.用「說」的實現夢想,消除失敗:

大家常說「再這樣說下去,假的都變成真的。」事實上,成功的人就是這樣持續訴說夢想,讓它實現。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社長孫正義曾在創辦公司時對員工說:「我們會變成數一數二的大企業,營業額將成長到1兆、2兆。」他不斷地重複這段話,直到大腦將夢想認定為事實,付諸實際行動。

面對負面情緒時,同樣也可以使用大腦訓練中的「消除法」(clearing),說聲「很快就過去了」「我早就忘了」來調適自己,抹去失敗和討厭的事。面對辛苦的工作,只要說句「很有挑戰性」,就能讓大腦相信這是件值得嘗試的事。


3.習慣稱讚,讓身邊充滿幸運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認識幸運的人,受到他們正面的思考與行動影響,自然地也會變成幸運的人。

要如何讓幸運兒來到你身邊呢?可以學習在對方不在的場合裡,稱讚對方,因為人們傾向於相信從別人口中傳來的消息。例如,與其直接告訴對方「你很努力」,不如讓他從第三者口中得知,對方會更容易相信,進而對你抱持好印象與感激之情。


4.擺脫低潮,停止錯誤的反省:

東方人是喜歡自省的民族,然而在反省過程中重複檢視錯誤,無疑是在傷口上灑鹽。「早知道就那樣做了」「這件事無法挽回」……等等想法,只會讓情緒變得更低落。

因此,絕對不要在狀況差的時候反省,反而應該什麼都不想、直接行動,動手解決眼前困難,才能擺脫低潮。

《問對問題,找答案》強力訴求三重點:

1.強調批判性思考的積極面。
2.一再提醒讀者:每種技巧只是批判性和建設性過程的一部分,不能沾沾自喜而停步不前。
3.設立一座網站,內含多樣化的練習機會。

跳過問題找方法 The Solutions Focus

追究問題無濟於事,解決困境才是當務之急,自問:「我做對了什麼?」比「我做錯了什麼?」更有建設性,「接下來要怎樣?」比「問題出在哪裡?」更正面積極。組織問題在於人,解決方法在於互動。SIMPLE原則教你善用七項工具,用簡單方法解決複雜問題!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專注分析、因應、討論問題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可是往往耗費太多心力在問題的癥結上,卻無法解決問題。本書提出「尋解導向法」的觀念,以正面務實的方式改善問題,將重心放在解決方案上,而能略過問題,毫不拐彎抹角地直接找出解決方案

「尋解導向法」的創新論點已成功運用在許多以人際接觸為主的專業領域,但本書是第一次將此論點明確移植到管理與組織上。不論是要應付工作中特別難纏的人、發揮團隊潛能,或解決部門內棘手的策略問題,幫助你達到下列目的:
◆ 透過明確的定義直接落實解決方案
◆ 發掘並運用周遭有利的情況與資源
◆ 避開過程中的重大陷阱與障礙
◆ 採行必要的小步驟,確保最大的成功率
◆ 力求簡單,但不致過簡
透過觀念的改變,鼓勵讀者專注於自己的作法,找出個人、團隊或組織裡有利於加速進步的特質,發掘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問對問題,找答案 — 批判性思考的智慧學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現代人面對資訊總是又愛又恨,資訊不足,無法作決定,資訊過多、不實、扭曲,又阻礙邁向真相之路。

尼爾‧布朗(M. Neil Browne)為美國批判性思考權威,十幾年教授學生和訓練教職員經驗指出,只要懂得問對問題,就能擺脫被人操弄或作錯決定的命運。他著作出書並揭露從問對問題開始的批判性思考系統,經常演練這套思想系統,等於擁有自己的智慧學。

我們往往強調,一個人對某項議題有多少程度的瞭解,只要看他提出什麼問題,就可以知道。問問題不難,難在要把問題問對。問對問題,才能找到關鍵的答案,事半而功倍。從解析對方的論述或論說出發,找出模糊矛盾的假設或結論,這就是問題的最佳入點,也是最能找出真正問題最快的方法。

聰明借點子的創意法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

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

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改變,就從簡單做起

(摘自成功,1分鐘搞定! 時報出版)我遇過許多處於各種狀況的人,包括以獲得企業內定為目標而前來接受建議的學生、煩惱要不要換工作的上班族、現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將來感到莫名不安的社會人、想要知道英語會話或證照考試學習法而前來接受訓練的人等。

我面對這些人的過去、現在、未來,為求結果而同心協力,進行長期訓練,參與了他們的人生。我和他們面對面,一起思考怎樣才能步上令人滿意的人生、怎樣才能看見將來的目標、怎樣才能積極地持續行動,並認真給予他們建議。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事,那就是在結果產生的過程中,一開始的「小改變」,以及為了讓行動得以持續的「計畫擬定」非常重要。有些人的確能憑自己的力量奔馳在人生大道上,例如從小獲得許多成功經驗的人、受到四周許多關愛而充滿自信的人、在嚴苛環境中長大而有強烈追求目標精神的人。這些人能夠輕易地設定將來的目標,擬定達成計畫,並積極地執行,最後達成目標。

可是,這樣的人絕對不多。更多的人會因為對現狀缺少了一點自信,而無法打從心裡雀躍地勾勒夢想;甚至即使擬定了計畫,卻無法跨出第一步去實際行動;或者即便展開實際行動,卻在中途遭遇挫折。

我心想:「如果他們能拿出更多幹勁就好了。」

乍看之下,幹勁或動機似乎是態度的問題。然而,這種看法並不盡正確。態度當然也有關係,但實際的狀況往往是即使想改變態度,也有一定的困難。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解決的方法有幾種,其中特別有效的就是剛才說的,透過製造「小改變」,從行動來改變態度。也就是說,並非提升動機之後再行動,而是反其道而行,藉由行動來提升動機。這和笑容滿面地唱歌,心情就會變好一樣,首先要有行動,藉由行動來提升幹勁。

這個行動不必是驚天動地的作為,只要小小的一件事即可。像是試著面帶笑容唱歌、比平常早起1分鐘、笑容可掬地對關係不睦的上司打招呼。雖然都不過是個小改變,但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以及隨之產生的自信,將會變成引發下一個大改變的動機。一旦行動的循環開始轉動,就像斜坡上滾動的小石頭遲早會帶動大岩石一樣,經常會讓人生有所好轉。

舉例來說,有個最近成功轉換跑道的人一開始所採取的「小改變」,是「在工作行事曆上整齊地畫出勾選框」。乍聽之下好像毫無因果關係,但實則不然。這個人雖然對於目前的工作沒有什麼不滿,但也找不到將來特別想做的事。許多處於這種狀況下的人,因為不熱中於現在的工作(沒有認真活在當下),所以對於將來沒有期待與自信,當然也就無法描繪未來的藍圖。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再繼續茫然地工作下去了。首先必須試著認真投入現在的工作,不然就索性放下工作,逼問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這個人選擇了前者。他重新認真地檢視自己的工作,帶著誠意和熱忱投入其中,而他所採取的一小步,就是從改善行事曆開始。

以往他記錄行事曆的方式,是每天一頁寫下當天的行程,但寫法雜亂無章,做完的工作就隨便畫線刪除,字也寫得亂七八糟。於是,他決定改變這種作法。他開始以條列的方式,用工整的字體寫下之前每天早上亂寫一通的行程,並且在各個項目的開頭以四方形畫出整齊的勾選框。每當一件工作做完之後,就會仔細地在勾選框內打個美美的勾。雖然不至於到神經質的程度,可是至少外觀看起來要整齊。

就是這麼簡單,在平常的早晨多花1分鐘「播種」,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光是如此,就能改變對工作的態度。他不但變得很認真,也比以前更有計畫了,工作速度也相對提升,跟公司內外人員的相處更是非常積極。

後來,他重新設定人生目標,為了做自己將來想做的事,他開始考慮到國外研究所留學。就在此時,有某家公司來挖角,而且正好是他將來學成歸國後想投入的領域。猶豫了許久,最後他決定換工作。

如今他仍舊充實地投入於工作,每天早上更是不忘在行事曆上畫出整齊的勾選框。雖然只是花短短的1分鐘整齊地畫勾選框,但是這個舉動會改變態度,繼而產生下一個行動。這樣的循環會產生自信,促使新目標和未來藍圖的建立,甚至是付諸行動。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性循環的轉動:

小行動➝改變態度(幹勁)➝下一個行動➝新的未來藍圖➝為達成新目標的下一個行動。

一開始的「小行動」就像是為了啟動這個循環,用力踩下踏板的動作。

這短短1分鐘就能完成的小動作,會變成一種改變。接下來,身體會自然而然記得新的習慣(譬如早起念書等),發現新的目標,從內心湧現邁向下一個挑戰的熱情。

以結論來說,人生會因此漸漸好轉。一般人之所以「想做」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就是因為沒有這個一開始「踩下踏板」的動作,只是突然想把「幹勁轉換成行動」,所以才會遭遇挫折。

這就和練習騎腳踏車時,一開始為了加速,會請別人從後面推一把一樣。為了啟動讓人生好轉的循環,引發改變的一開始的小行為很重要。

改變早晨的1分鐘,一天就會隨之改變。不斷累積良好的每一天,人生就會改變。

1分鐘也能辦到的小行動,往往也會改變人生。

要在組織內營造和維持百分百好手的文化,應該做下列10件優先要務:

1.把所有目標都設定成HARD目標

不論你是執行長、中階經理人或是基層員工。每個人都要設定符合HARD標準的目標,並全心全意努力達成。

2.把組織的HARD目標整合進你的績效管理制度

事實上就是要整合進你的所有作為之中。你所設定的目標,以及你定期評量績效的方式,一定要相互一致。

3.定期評量組織是否具備百分百好手的文化

至少每半年一次。不要只是問部屬他們是否感到滿意,而要直接問他們是否付出了100%的努力,還要問他們上司是否有鞭策他們去達成卓越。

4.還要持續評量組織是否有百分百領導者

因為少了這些領導者,你將無法促使組織達到百分百表現。想想看目前在位置上的都是些什麼樣的領導者,並建立激勵地圖,讓他們成為百分百領導者。

5.訓練你的領導人成為百分百領導者

而不是讓他們自尋出路。積極提供按部就班的訓練,使領導人能夠進步。要把領導力視為一項專業能力,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不是僅僅靠發揮常識。要指導你的領導人如何成為百分百領導者。

6.了解會影響部屬的阻力與助力

什麼因素能激發他們加倍努力,什麼因素會阻礙他們。要讓部屬成為百分百好手,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學問,只要找到可行方法排除阻力、加強助力就可以了。

7.找出部屬在各種責任階段的比例

並開始給他們有幫助的意見,讓他們能夠邁向承擔責任的階段。提供一致而完整的意見,讓你的部屬集中心力在成功的要件之上。

8.把百分百好手奉為英雄

讓他們成為所有人的模範。每個星期,以及在員工大會、董事會等正式場合中,都要講述他們的故事。

9.找到可行辦法,改變或排除恃才傲物者

也就是態度不佳的績優員工。加以開導、訓練,提供發展途徑,幫助他們從恃才傲物者變成為百分百好手。

10.從你組織的現況開始發展

找出實際方法向前邁進。不要等到一切就序才行動,而是要今天就開始、每天都行動。

克服作決定時常見的8個錯誤!

為什麼聰明人有時會做出非常糟糕的決定,特別是在緊要關頭?原因其實就在於人腦「隨腦搭載」的心智軟體。我們天生的能力確實不足以處理許多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我們只看自己想看見的,而不是讓事實說話,而且我們會抱持錯誤的信念,即便不合理也無所謂。我們大多數人都寧可一想到什麼就去做,而不會先確切檢視眼前的證據,並運用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上。

要減少犯錯的次數,對於自己的選擇就要三思而後行。你過去的成功,有多少是因為運氣好,又有多少是技能創造出來的?人類難以區別這兩項因素,造成我們無法體認到,長時間下來成果一定會回歸平盤。此,你可能會犯以下3種錯誤:

1. 認為自己面對的人是「特別的」—因此不適用平均率。企業領導人自以為想出了更佳的經營方法,因此能夠一直交出優於平均的績效,就是犯了這種錯。別相信這一套,運氣成分其實比他們自己願意承認的要高。

2. 輕率地錯誤解讀資料—並尋找長期保持非凡表現的案例,而事實上,你看到的其實是朝長期平均值回歸的過程。換句話說,所有市場都會趨向平庸表現。

3. 無法判定哪一種意見最具建設性—因此根據成果中人無法控制的部分(運氣)來行動,而不是根據可以控制的部分(技能)。

「月暈效應」在商業界是有實據可證的。實際上來說,就是指我們觀察成功的組織時,會將其成功歸功於幾項因素,例如卓越的領導、前瞻的策略或是優越的財務控管。然後我們就會推薦其他人運用相同的因素,以同樣獲得成功。

月暈效應完全忽略了運氣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耀眼績效隨後回歸正常水準,觀察者就會認定是那些因素出了問題,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變化。大家都還是在用同樣的做法,只不過他們的運氣一如往常地用完了。

這種月暈效應在財經報章特別顯著,那些獲得《商業週刊》、《富比士》和《財星》等雜誌當作封面故事大肆吹捧的企業,績效常常在報導後大約兩年嚴重衰退,當初吸引雜誌編輯注意的成就,最後都回歸平盤。職業運動隊伍也出現同樣的現象,被貼切地稱為「運動畫刊魔咒」,也就是說隊伍或運動員上了雜誌封面之後,表現立刻就會陷入長期的衰退。

那麼,該如何避免在決策時犯下回歸平盤的錯誤?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更務實地評估你所分析的系統中,運氣占有多少成分——要對任何牽涉到運氣的事情下結論時,應該要務實和謹慎。

2. 思考所觀察樣本的規模—看看如果擴大資料樣本的規模,能否做出更有力的結論。

3. 小心系統中的變化—因為不是所有系統都能長時間保持穩定。

4. 永遠對月暈效應保持警覺—也就是說有人模仿他人的成功方法,提供你一套看似有理的解決方案的時候。

■如何立即改善你的決策能力

1 要自己更加注意—找出在日常營運流程中常犯下的錯誤,然後下決心加以解決。了解自己什麼時候會草率思考,然後開始清楚思考所面對的問題。

2 運用同理心—讓自己居於其他曾面對類似挑戰的人的處境,研究他們如何因應。如果你能從他人的錯誤中學到教訓,不重蹈覆轍,那很好。

3 別忘了要體認到運氣扮演的角色—或者至少要體認到些許技能再加上運氣會產生的影響。把技能和運氣區隔開來,是改進決策的關鍵步驟。如果結果取決於運氣,你就知道結果最終會回歸平盤。在曇花一現的絕佳成果之後的,接續的就是未來一連串的平凡成果。

4 盡量多徵詢意見—因為及時而明確的意見,長期下來有助於你加強自己的決策技巧。試著做記錄,記載自己作各種的決定,以及當時的依據。產生結果之後,就可以回過頭審視自己的決策過程。你可以從中了解,不佳決策是如何形成的。記錄也能讓你找出模式和關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情緒平靜的時候,決策會優於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

5 擬定決策檢核表—列出進行決策時應該逐項檢核的項目。飛行員在起飛和降落之前,都會使用檢核表,確保自己能安全操作。檢核表在變遷快速的環境下,實用性的確較低,但是許多商業領域並不屬於這種環境。檢核表的設計必須要適當,不能廣泛得太過不明確,而是要夠具體,能夠指引行動。

6 試著做出先見之明的決策—相對於事後諸葛的決策。假設自己是在未來,回過頭檢視一個失敗的決定。試著預測造成失敗的原因為何,並及早設法加以因應。

7 承認有一些事情是你無法預知的—特別是在面對有大量組成要素會互相影響的複雜系統時。要體認這些複雜的狀況,並且坦然地說,你真的不知道狀況會如何演變。

☆生命的潮汐☆

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你也許會說:能隨心所欲的去過生活、那才是人生!

可是、生命也有它一定的期限、想做的事就該趁早去做。

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藏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它錯過。

人生原本就是聚散無常、只要能珍惜最美好的片段、又何必在乎是聚是散。

凡事要懂得把握、相信自己、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覺吧!

你會發現:許多事原來和自己所認為的不一樣!

不管我們跌倒多少次、總會繼續迎向前走。

在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

家人、朋友、孩子、工作、健康、旅遊、成功、時間、睡覺、飲食、音樂、美貌、笑容、文化、夢想、電腦、自由、和平、學習、快樂 .............

如果選出其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通常所得到的答案排名往往是:家人、健康和朋友。

有位清大教授說人生只需三個願望就可以了、那就是:
1、吃得下飯;
2、睡得著覺;
3、笑得出來。

其實、這三個願望看似通俗簡單、可是真要實現這三個願望也許還真不太容易哩!

如果要叫我說願望、那就是身、心、靈獲得真正的健康。

只要你有心、你一定也可以辦到。

人的一生是無數的輪迴。

記取經驗與記憶的累積、也可避免選擇的錯誤。

人生擁有的、是不斷的抉擇、就看你是用什麼態度、去看待這些有賴你決定的無數機會。

是積極面對、還是消極躲避呢?

其實人生就是選擇。

我們需要學會放棄、太多太多的時候、我們必須放棄、捨去一分、或許會收穫更多。

真正的提高是放棄、而不是得到。

放棄可以讓生活變得輕鬆、變得快樂、變得多采多姿。

人生的際遇很難說、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失志、別忘了人生永遠有路可走。

這條路行不通、或許是為了走另一條更好的路!

凡事盡心盡力去做、問心無愧就對了。


人必須勇敢面對現實、活在當下、紓解壓力、圓融心性、積極運籌未來。我們要活得自在而且快樂。

正的成功來自於:先從幫助他人開始。

無所求的付出、不計較、對人生才能放得輕鬆。

其實、每一個人都很富有;所以、最要緊的是把握當下、珍惜一切、努力為人群去付出、至於以後、根本不須去知道。

如果人們無法從經歷與錯誤中學習、那麼再多的經歷也無法讓人成長。

人做什麼事情要找藉口、找個原因推卸責任、或者不想做什麼、有的是藉口、有的是理由。

我們得好好培養、讓我們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不斷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去掉不足。

只要我們真的願意改變自己。

真的就能夠超越了自我、本質的昇華、昇華再昇華。

人只有一樣東西不可能被拿走、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所以做的過程更加重要、而非結果!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你自己。

每個人面對工作時的態度都不一樣、有三種不同的類型、最值得我們了解和探討、他們分別是「賣時間的人」、「賣勞力的人」、「賣成果的人」。

自己份內的工作中努力成為一個「好用」的人才是重要的、並要適時的檢討工作的質與量、別把自己累壞了還惹人嫌。

我們講求IQ的提升、同時也須培養高品質的EQ、努力以赴多充實知識和專業實力。

想想:我們是否也常常把自己所做不到、達不到的加諸於別人身上?

少一點抱怨、多一點讚美、人生會少一些遺憾吧!

欣賞別人的前提必須是:先肯定自己。

當心裡疑惑、矛盾、衝突等等、這時不妨先冷靜下來、給自己和他人一點時間和空間、緩衝一下。

放寬心、輕鬆一下、所謂「事緩則圓融」、也許還得有寬容。

常常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點子、智慧湧出來了。

從自己做起、以我們的心的提高促成事情向好的方向變化。

凡事不要把它看得那麼死、不那麼絕對。

時時嚴格要求自己、凡事首先要考慮別人、先他後我、向內找檢視一下是否自己哪兒也有所不足多用一點心去異中求同而圓容它。

我們只能要求自己不能強求別人。

要什麼選擇什麼由自己決定。

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

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

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

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對」的喜悅。

那麼隨其自然、你也做「對」了。

別奢望改變老闆,你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

工作困難是一回事,有一個幾乎讓你無法成功完成工作的混蛋老闆,則是另一回事。多數人都期望有英明的領導者,帶領我們、指引我們、鼓勵我們和啟發我們。我們都希望受到尊重和欣賞,並且明確知道別人對我們的期望,相信我們能夠達成組織賦予的使命。但有太多的情況,是握有權力的人無法適當地管理、指引或指示我們。事實上,主管經常是屬下完成工作的最大阻礙。

替不適任主管工作的員工,不僅沒有得到支持、指引或鼓勵的感受,反而開始感到挫敗、受傷或困惑不解。為不適任老闆工作的一個普遍的初期反應,是補償那個人的弱點。舉例來說,假設你認為你的老闆本性善良,但毫無組織能力,你可能會嘗試讓自己做事更有系統以抵銷那項限制,或許是事先為會議擬定詳細的議程、特別列出需要老闆注意的重要項目,你可能也會用其他方式,提醒老闆重要的約會和期限。

在最好的情況下,上司感激你的努力,並試著善用你有條不紊的工作方式。這類反應會讓你對自己創造的系統感到滿意,提升雙方的關係。但如果,這個亂無章法的人隨意丟棄你的議程、忽略你的提醒,然後抱怨你沒有善盡職守,你將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最可能的結果是,你會感到挫折、氣惱、受到誤解和虧待。

當你的老闆指控你失職,你的心智將會追溯每一步行動:「我確定我提醒他那個約會3次。」或「我上週一就給她那個企畫的進度報告,現在她竟然說她沒拿到。」如果你的老闆持續破壞你營造秩序的努力,並堅持把結果怪罪於你,這可能令你抓狂。

我們發現,混蛋老闆的某些行為,最後會導致你可能曾有某些時刻,不得不懷疑自己是否發瘋了。你可能感到沮喪、被誤解、不受賞識、不斷地失望、生氣,或困惑。你可能會懷疑你的上司到底是如何晉升到這個職位,或公司怎能讓這個人擔任握有實權的位置。你或許暗自希望自己能行使正義,就把你的主管免職。

通常,在解決這種令人困惑的主雇關係時,我們會利用若干方式回應。每種回應方式都是對高壓職場情境的一種普通反應;每次操作都是出於想把主雇關係中的發球權和掌控權奪回的欲望。

不幸的,過去這些想扳回掌控權的嘗試,很少能產生取回權力的感覺或解決方案。相反地,經常是我們愈使用這些方式反抗,或試圖改正情況,事情變得愈糟糕。而每種處理機制都有其代價──耗損你自己、你的健康、你的名聲,或你的工作。我們來看看這些策略實際運用的情況,以下列出十種常見的回應方式。

■鑽牛角尖

從外表看,一切似乎照常。但你在心中卻無法停止想到那些混亂的訊息和矛盾的命令。你的心智不斷「超時工作」,想確定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和如何解決這個情況:「我的老闆是否要我研究出一套系統和處理的時程表?這個人為什麼又拒絕遵循任何我試圖建立的程序?這是個陷阱嗎?我要如何說服他和我配合?」

似曾相識嗎?葛羅莉亞沒辦法不去想她星期一早上和老闆那次不愉快的對話。這件事讓她在夜半驚醒、早餐時那種壞想法也占據她心頭,還讓她在上班途中坐過站,害她遲到。

你的代價:失眠、遲到、健忘,和無法專心耗盡了你的精力,並損害你的工作表現。

■逃避現實

因為不確定如何應付老闆,你盡一切的可能避免任何直接接觸。你克制自己不和對方閒聊,將友善的寒暄降至最低程度。如果這個人走向你的辦公桌,你就裝忙。你用電郵或簡訊取代當面說話。似曾相識嗎?因為上司對他的每一個建議總是說「不」,諾曼開始避免接觸他,且不再提出任何新構想。不幸的,這個策略讓諾曼的工作表現被評為極差。他的上司形容他是一個績效差,且不願與團隊合作的人。

你的代價:你變成一個不投入、不合作、不努力的人。

天天面對各種混蛋老闆的惡行,教人甩不掉理還亂,痛不欲生!但人生從此無解嗎?我們將告訴你如何拿回你的工作發球權,和處理好你和老闆之間的關係,讓你在工作中享有更大的滿足感和控制感。在我們引導你進入4D方案的過程中,你將發現你「真的」有選擇,即使那個目前掌管你的人,讓你感到憤怒、虛耗青春、沮喪或很想一走了之。

從今而後,你可以不必再為混蛋老闆鬧胃痛或頻換工作,只須嫻熟4D步驟──察覺、脫離、切割、處理;

3A策略──調整期望、滿足需要、減輕恐懼,就能在3個月內,輕鬆擬定職場戰略,有效管理這段關係,聰明贏回工作發球權與幸福人生

別讓失敗的過去,左右你的未來

就某個層面來說,成功是失敗的相反詞;也因此,成功人士很容易被看成是不曾或鮮少遭遇失敗、挫折的幸運兒。

然而,根據《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對於成功者的觀察,他們其實仍會經常面臨挫敗,而且心裡也同樣感到很受傷,促使他們走出低潮、終至脫穎而出的關鍵,即在於突破逆境者都是正面思考者,這樣的思維模式讓他們可以快速抽離負面情緒,進而採取建設性做法,不會沉溺在挫敗的情緒中。

勇敢面對,失敗也是成功的養分

甚至,即使是挫折本身,成功者也能正面看待,為失敗經驗賦予意義。

「只有經過高低潮歷練的經理人,才算得上是全方位的經理人,」現任福特中國長安福特汽車顧客服務副總的張偉昌認為,每個目標的達成,固然都可以將自己的地位墊高,更接近所謂的成功,但唯有遭遇過挫敗,才能深刻體會,「當周圍環繞著嚴酷現實與質疑聲浪時,還必須告訴自己要面對、要堅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一旦挺過風暴,那些曾經幫助自己撐過困境的方法及力量,都將使工作的DNA重新排序,讓自己往後在面對不同難題時,都能像飛機啟動「自動駕駛」系統一般,運用這些已經內化的習慣和模式,有信心地駕馭逆境。

不過,正面思考並非「告訴自己往好處想」那麼容易且淺薄。悲觀消極的人,很難轉念間變得樂觀積極。《工作AQ》一書指出,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即面對逆境的突破能力)並非只是對自己或別人說些快樂的話就足夠,而是要扭轉人的整個反應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對,採取因應措施。

國寶級歌仔戲團明華園重要支柱孫翠鳳,26歲踏入歌仔戲領域時,因為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扮了好多年不用講台詞的老虎、狼等角色。表面上看來,她日後成為戲團當家小生,甚至獲聘為國策顧問成就非凡,但其實她曾因為求好心切的個性和工作壓力,一度罹患憂鬱症。面對身體發出的警訊,孫翠鳳坦然接受治療,而且過程中,表演從未間斷,最終安然度過低潮。

有些人遇到挫折,會選擇逃避,當做是放自己一馬;有些人則是正面迎擊,依舊熱愛自己的事業與工作,只是將逆境當成省視內心的契機,重新找回均衡的生活。

堅持對的,就能跨越低谷

困境或低潮的難熬,就在於人們並不知道自己還得撐多久。有些情況下,再怎麼樂觀正向的人,也可能信心盡失。《成功長青》指出,實踐者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始終堅持在有建設性的事物上,例如,做對的事。

2006年,福特六和汽車的業績和市占率都還在頂點,之後歷經雙卡風暴、油價上漲,業績在一年內掉了六成。首當其衝的,就是副總位子都還沒坐熱的張偉昌。儘管心裡不安,他每天仍舊強打起精神,因為他知道,笑臉能讓惶惶人心稍微安定。

而正當大家都絞盡腦汁想著如何衝刺業績時,張偉昌卻堅持執行「品牌再造計畫」這帖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藥性的藥方,過程中,質疑、嘲諷的聲音從沒斷過。「既然是對的,就應該要做,」張偉昌說,當時他腦中就只有這個念頭,所以挫折、挑戰的範圍和影響好似都縮小了,也幫助他度過了3年8個月的漫長等待,在 2009年讓品牌形象和銷售數字雙雙攀上高峰。

從失敗中學習,只犯新的錯

除了堅持,《成功長青》書中提出,「只犯新的錯誤」和「學會放下」,也是幫助成功者迅速抽離負面情緒、繼續向前走的祕訣之一。沒有人不犯錯,只要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不再重蹈覆轍就好;更重要的是,成功者不會一再用缺點或過去的挫折否定自己,為自己設個跨不過的障礙。

前肯德基董事總經理、現任台灣天柏嵐(Timberland)總經理吳美君,曾以「我不是肯德基」「您真內行」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強化了肯德基的品牌形象,但她卻在2007年初被無預警開除,一夕之間失去工作和自尊。人生上半場一路順遂的吳美君,瞬間跌到谷底,甚至自此被前老闆那句「你不夠深思熟慮」的評價綁住,情緒低落。

不過,接連失去婚姻和工作的不順遂,反而給了吳美君重新盤點人生的機會。嘗過落敗滋味,讓她認識什麼是「同理心」,於是她追回自己的前夫,彌補過去專注工作時的生活缺口。工作上,當朋友以「開快車的人」形容她,正面肯定高效率的執行力就是她的優點之後,她也終於豁然開朗,做回積極的自己,爭取到現在的工作。

「順境讓人看遠,逆境使人看深。」失敗可以是成功的養分,成功者往往堅持在問題的解決方法上,即使遭遇挫折,也會學著放下,盡可能不為負面情緒所困。不讓你的過去決定未來,任何時候都能從容前行。

成功者不是十項全能,而是聚焦於自己的強項

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人生中,若想創造出最大價值,千萬不要費盡心力、結果只是個馬馬虎虎的人,而是要找出自身的優點,將之發揮到最大極限。

成功人士的光環,很容易讓人「以偏蓋全地」看待他們,認為他們聰明過人、樣樣精通。然而,《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一書在分析超過200名成功人士後發現,成功者從來就不是十項全能,不少人甚至有著難以克服的弱點。

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並不會為了彌補自己的弱項,而耗費心神於追求各種「療法」;相反地,他們選擇接納缺點,然後聚焦於自己最擅長的項目,全心全力打造出有意義的生活。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比從『一流表現』進步到『卓越境界』所需的功夫更多。」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人生中,若想創造出最大價值,千萬不要費盡心力、結果只是個馬馬虎虎的人,而是要找出自身的優點,將之發揮到最大極限。

截長補短,讓缺點不構成負擔

礙於天生的閱讀障礙症,美國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 Co.)創辦人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無法辨識與閱讀長篇文字,使得他在剛進入大學時苦不堪言,英文和法文等科目都被當掉。

既然缺陷難以彌補,施瓦布索性專注於幾門他特別有興趣的學科,然後招募各學科的專才成立一個讀書會,善用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共同完成學習。

這個經驗為施瓦布日後創業時,帶來了兩個深遠的影響。第一,由於自己不善閱讀,他很能體會客戶面對金融商品複雜說明時的困窘,因此創造了簡單的一站式共同基金買賣平台,一舉改變美國證券市場的遊戲規則,讓嘉信理財成為資產超過一兆美元的金融巨擘。

其次,打從創業之初,施瓦布就不認為自己必須擅長所有事物,而是透過積極尋找各式人才,組織一個更強大的團隊,來協助自己較弱的部分。

《成功長青》作者之一薄樂斯(Jerry Porras)指出,沒有人是毫無缺點的,但成功者面對自身不足,不會因此貶低自我、忽視問題或故步自封,而是接納、控制與適應它,使其不成為負擔,甚至轉化為成功的基石。

「缺點不是悲劇的起因,人們不願坦然面對缺點,才是失敗主因,」薄樂斯強調。

「可以做什麼」比「不能做什麼」更重要

「坦然接受缺點,專注發展強項」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於團隊的管理。

杜拉克在《有效的經營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中指出,團隊領導人的工作「並非盡量把每個人的缺點減少到最低限度,而是使每個人的長處能夠發揮到極限」。換言之,經理人或領導者在看待團隊成員時,應該將關注的焦點從「這個人不能做什麼」,轉移到「這個人是否有能力擔當這項任務」上,然後設法透過職務安排或制度設計,讓個人缺點絲毫不會影響到工作績效。

杜拉克認為,一心奢望找到零缺點的「完人」,很容易讓人將「能力」與「個性」混為一談,用人時的考量也會因此從「他能否把工作做到最好」轉變為「大家是否喜歡他」,最終只得到「雖非無能、卻很平凡的人才」。

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王文欣第一次擔任小組主管時,面對部屬做得不夠好時,心裡總覺得:「要是我來做,一定做得到,為什麼大家不能像我一樣?」於是,她變得緊迫盯人、處處干預。半年不到,原本4位同事就走了3位,常常前一個職缺還未補上,又有人提出辭呈,把自己累得焦頭爛額。

直到部門裡只剩最後一人時,王文欣才明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於是她強迫自己將目光從部屬的缺點轉移到優點上,容許他們勇於嘗試與犯錯,逐步找出自己的強項,並經由任務安排與組合,讓彼此能力互補,結果不僅穩固了部門士氣,更建立起一個能相互合作的有力團隊

只看缺點,將才也會變庸才

「關注專長」的意義,除了在於確保「找到能夠把事情做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好人才全力以赴地發揮所長,因為主管對待部屬的方式,會強烈地影響部屬的工作意願與態度,甚至會把將才變庸才。

《發現我的領導天才》(暫譯,Strengths Based Leadership)書中引述蓋洛普(Gallop)的研究指出,當組織領導階層無法著重於成員的長處時,只有9%左右的員工會認真投入工作;而當領導將著重於員工長處視為優先要務時,員工投入工作的程度將升高至近73%。

不難想見,長期受到主管質疑與否定的員工,多半會因為喪失自信而畏縮怕事,而一旦「少做少錯以求自保」的心態,取代了「嘗試的勇氣」,再優秀的人才也將表現平庸。

無論是看待自己或對待他人,懂得活用長處,才是創造人生最大價值的不二法門,也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規畫執行程序,搭建行動階梯, 把事情一次做對

事情做到一半才發現有所疏漏,以致影響工作進度;有很多方法可以將工作做好,卻不懂得活用;非得等到工作期限將屆、火燒屁股了,才開始動手;臨時狀況導致原訂計畫大亂,只得手忙腳亂地重新安排全部事務……

明明一開始也有心要將事情做好,為何最後老落得力不從心、草草以終呢?

不是工作太難,而是做法太粗糙

面對工作做不好的窘境,有些人或許會歸咎於自己才華不夠或能力不足,但日本知名教育學者與效率專家齋藤孝認為,這只是一種推諉的逃避心態。他在《規劃力》書中以「讀書和考試」為例說明,考試考不好時,一般人多半會以「這個科目我不拿手」當藉口,但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於「溫書規畫不理想」或「考試時間分配不當」。

日本工作技巧訓練專家神澤順在《大工作術》書中也指出,人們在工作上之所以會手忙腳亂或漏洞百出,根本原因通常不是工作本身太過困難,而是實踐步驟太過粗糙──亦即,事前沒有以通盤觀點進行思考及規畫,凡事只憑臨機應變,致使「早知道先做XX就好了」的憾恨層出不窮。

因此,唯有坦承「規畫不夠周全,才讓事情進展不如預期」,才能正視問題的根源,找出解決之道。

規畫:預先安排工作流程

所謂「規畫」,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研磨工作力》書中界定如下:

「預先思考整體計畫,安排好工作執行的程序,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不會白費力氣,而且高效率的工作情況。」

齋藤孝則指出,日本有句話說「規畫占工作的八成」,意思是工作的成敗有八成取決於規畫的完善與否。

事前規畫做得好,就像預先安排好旅遊動線及交通工具,由於已經全盤掌握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接下來只需逐一完成各作業細項即可;反之,如果走一步算一步,去到一個景點之後,才開始翻旅遊書、訂車票,很容易就會出現流程銜接不順,甚至是出錯或做白工的情況

拆解:搭建達成目標的行動階梯

從上述可知,規畫可說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步,因為每一項任務或計畫,都會被賦予最終的目標及成果,所以勝負優劣的決戰點,就在於如何找出一條最省力、最高效率的路徑,在過程中踩著從容的步調,從「現狀」通往「目標」。

關於工作執行順序的安排,齋藤孝做了一個很傳神的比喻:工作規畫就如同在「現狀」與「目標」這兩點之間,建立起一道「階梯」,透過拆解工作流程,帶領人們一步一步走向終點。用階梯做比喻,象徵著工作規畫的三大意義:

一是唯有每一階與每一階確實銜接,才構成階梯

因此,沿著階梯前進時,沿途中若有任何一階踩空了,便可以立即察覺執行步驟的設計有所疏漏,還能明確掌握錯誤的位置與範圍,及時進行修正,讓工作執行不至於中斷。

二是階梯的每一階,都必定是雙腳可以跨上的高度與距離

這意味著,若想要實現目標,除了要切割工作流程,釐清各個階段應該完成哪些作業外,還必須確保每一個細分的作業項目,都是可以被確實完成的大小與份量。如此,工作者才能對整體工作進行的狀況進行管理,並輕易掌握進度。

三是階梯能讓距離遠近變得明確,每當躍過一階,都可以測量自己距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這種可以具體感受到的「進展」,將可為工作者帶來成就感及更大的幹勁:只要再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就快要抵達終點了。

7步驟完成工作規畫,晉升工作達人

針對如何將整體工作拆解成明確可執行的細部作業,在彙整二十餘本相關主題的書籍之後發現,不同作者對於流程的劃分與切割或許見解不同,但大抵都會涵蓋以下3個概念:對目標方針的確認、對執行作業的細分,以及對時間的安排與掌控。

畢竟,過程安排得再縝密、時間掐得再怎麼緊,方向錯了也是徒勞無功;不標再怎麼遠大、執行得多麼漂亮,時程延遲了也是枉然。

以此為基礎,一項工作的規畫大致可拆解為7個步驟:

1.制定明確目標→

2.拆解作業流程→

3.理出優先順序→

4.委派分配任務→

5.精準掌握時程→

6.找出風險因子→

7.總結檢討改善。

這7道步驟構成了一個工作管理與改善的循環,唯有完整走完整個流程,並將每一次經驗做為下一次改善的起點,才能讓工作規畫愈來愈精進,晉升做事思緒明晰、從容自信的工作達人

目標總是「差一點達成」?小習慣,補上臨門一腳

工作很忙卻效率低落?說話缺乏條理,別人常聽不懂?總是「差一點」就能完成目標?如果你有這些焦慮和困擾, 也許就是所謂的「殘念人」。日本商業諮詢顧問山崎將志在《殘念人的思考法》中解釋,「殘念人」指那些有幹勁有能力、卻無法達成最好的工作成果,最終讓人不 禁感到「可惜」的工作者。

工作成果總是「可惜,差一點」的原因,大部分源自有缺陷的思考習慣和工作態度。有些人在學習上總是被動接受,以致於當面臨問題或困難時,寧可執行上 層指 令,也不願主動思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即使再有幹勁能力,但因為不懂得變通、學習、改善,工作績效也只能恰恰符合最低標準,無法更上層樓。

因此,若想避免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工作沒效率、沒成果的「殘念人」,不妨試著參考以下3點建議,幫助自己培養優質的習慣與態度,朝著「成功人」的目標邁進。

1. 說話有條理、有結論,讓對方有收穫:

無論對象是組織內部或客戶端,表達想法的時候,只要「讓人感到有收穫」,
就能留下好印象,獲得更多機會。

而「讓人有收穫」的溝通關鍵就在於,不管是電話連絡或當面報告,務必都要有條理地傳達,並且歸納出結論。山崎將志建議,每段談話都可先從結論開始,接著陳 述理由,補上實例佐證,最後再重申結論,並且提出具體行動方針。如此,便能讓人覺得「聽你說話很有價值」,進而展現出自己的工作實力。

2.理解工作的意義,分辨優先順序:

即使是資深的工作者,偶而也會迷失在一團雜亂的工作中,若缺乏方法或基準決定優先順序,就會造成效率低落。

但這些原理法則並非完全「不可動搖」。山崎將志觀察,許多業務員常死板地奉行「快速回應」「顧客至上」等原則,但要是不清楚這些原則的意義而一味遵循,反而影響工作節奏。

要在工作中判斷「誰先誰後」,可模仿小朋友的「著色畫」法:

先分辨要畫什麼(例如了解市場區隔、消費者特性)、怎麼畫(用什麼方式接近、推銷)、然後才上色(執行工作)。從「整體」思考,到「區塊」行動,山崎將志認為「著色畫」法確實能讓工作更有效率。

3.使目標具體、可測量,隨時抱持「改革意識」:

山崎將志表示,雖然許多工作都有一定的步驟,但也不要誤解為「唯一」的流程。知識和科技與時俱進,過往的最佳做法,放在今天並不見得仍是最好。抱持懷疑的態度多問、多觀察、多思考,就能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見解。

不過,除了要有改革「意識」外,更重要是改革「行為」。所以,只有使目標具體、可測量、有期限,並有可能實現,才能弭平意識與行為的落差,創造出更好的結果。

[參考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0264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8614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695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7045&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700

http://tw.epochtimes.com/11/1/27/157677.htm

http://ibook.idv.tw/enews/enews361-390/enews378.html

http://www.master60.com.tw/catalog/issue.phtml?book_id=357

http://www.master60.com.tw/catalog/issue.phtml?book_id=359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265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266

http://www.master60.com.tw/catalog/issue.phtml?book_id=363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5504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4586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cat=14

http://tw.epochtimes.com/11/4/21/16373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