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404原建1001128新增)我有兩個可愛女兒許多親朋好友好羨慕我有女兒,他們沒有女兒可以對他們撒嬌雖然她們的媽媽已在天國,但是我對女兒的教育與管教,也是要孩子有自己的信心,如此她們學習效才能提升,才能在這個社會與他人競爭與生存大家也知道,台灣孩子數學測驗成績領先全球,學習自信心卻倒數,父母怎麼幫助孩子?

一句話,天才變白癡;一句話,白癡變天才

做人呀...有時要宛轉一點..人人都有自尊..由其是小朋友

說錯了話..就可能鑄成大錯  說人的時侯..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受得了

將心比己呀....

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我覺得家長應該時時灌輸我們這樣的觀念

我自己就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常常做事畏首畏尾 沒自信

要是我能這樣堅信 那我的生活會很不一樣

信心,可能來自內心的自覺,也可能來自外力的推動。
 

看看以下這影片小男孩多有自信心...

(影片)一個10歲小孩唱的歌~一首很好聽又感人的歌

曾為《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專題拍攝紀錄片的金馬獎導演鄭文堂,回憶自己的小學時光,小五時贏得高年級作文第一名,「得獎後,覺得自己作文好厲害,這個榮譽感存在了3、4年之久!」

也因為國小上台領獎的經歷,鄭文堂體會到「榮譽感」對孩子很重要,

透過各種獎勵方式,讓孩子有機會被肯定,自信心會驅動孩子突破困難。

時代在變,過去流行的「孩子,我要你比我強」價值觀,
不如改用「孩子,我要你過得比我好」
有助降低父母與青少年間的衝突,
更有助年輕人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別要求孩子青出於藍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2006年對全球57國,超過40萬名15歲學生進行的學科與相關能力測驗(PISA),台灣學生呈現很兩極的現象: 數學測驗分數,全球第一名,非常厲害;科學分數全球第四名,比美國、日本的學生都出色。分數這麼傑出的孩子,卻出現高反差的另一結果,針對科學的信心度問 題,被問到「課堂上所教的科學知識我都非常了解」,台灣學生的自我評價倒數第四名。

不只如此,其他相關的信心度問題測試,譬如在回答 「學校的科學課程對我來說很簡單」、「我在科學考試及科學專案上表現良好」等問題,台灣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全球都呈現倒數第四、第三名!

美 國的孩子完全相反,信心排名遠高於考試排名。芬蘭和加拿大卻是兩方面都高,顯示這兩國學生的學科能力不錯,而且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自信。

自信越高,解決問題動機越強


台灣孩子的「第四名現象」,往前數、往後數,都是第四名,讓人不知該喜該憂,哭笑不得。它 究竟該如何解讀?學科能力好,自信不足的孩子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對此,OECD教育部指標與分析處總監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及,「學科測試程度高,但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影響的是將來學生探索世界的動力。

史 萊克指出:世界各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況,以美國學生來說,儘管他們的學科測試成績中等,但他們卻有很高的自我信念(self-concept)和自信, 而且解決問題的動機也很強烈;「若是對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會的問題,也相信自己能透過詢問或找資料來解決,認為自己能突破困境,這是一種持續學習能 力,這樣的人就能夠不斷邁向成功。」

擁有自信,能將潛能激發出來

自信心,是一種超力量,《教出孩子的自信力!》一書作者、專研兒童心理 學的姚熙指出,自信不僅可將人的潛能開發出來,更能將人們各部分的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在不斷高水準發揮的基礎上,人的效能也提高,若能沿著這樣的方式發 展,讓這來自內心的螺旋上升,人可以成就自己、造福別人。

信心,可能來自內心的自覺,也可能來自外力的推動。俄國知名作家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有次閱讀《現代人》雜誌中一篇名為〈童年〉的小說,並且被深深吸引,看看作者名字毫無所悉,他出於對作者的欣賞四處打聽,後來找到作者 的姑媽,並期望她轉達他的話給這位年輕作家,「如果他能繼續寫下去,一定會有所成就。」

就是這麼一句話,不僅讓這位年輕作家欣喜若狂, 更點燃了他的創作熱情,讓他從生活苦悶的困頓裡,找到自信和人生的目標,他從此走上寫作之路,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藝術家和思想家,這就是《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妮娜》的作者托爾斯泰(Leo Tolstoy)。

「你要比我強」  期待,壓垮孩子

再拉回來看台灣,「兒子,我要你比我強!」仍是許多父母對小孩的期待,也成了現代孩子們的壓力來源,在這路上,有的孩子跌倒、再爬起來,也有人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嚴重的,有人患上憂鬱症。

實踐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周添城的女兒,不僅求學路上不順遂,更因為父親的成就天花板和對聯考恐懼,因 而罹患神經性厭食症(編按:一種精神疾病,國際定義為「由悲哀和焦慮所造成的神經萎縮」,95%發生在12到18歲的女孩身上。研究顯示,每150名15 歲的少女中,就有一人罹病。)。女兒發病是在上高中兩個月後,除放學回家總是悶悶不樂,事後才發現在學校兩個月更是一點食物也沒有吃。

周添城事後推敲,可能的原因是女兒恐懼聯考,推甄考上衛理女中,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中山女中,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 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女兒也擔心:「爸爸給我很多壓力,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

「爸爸你說你不在乎,我壓力其實很大,你越說不在乎,我知道,你其實是很在乎的。」周添城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不斷的比較、自責,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劉秋平表示,1980年之前,台灣發生的個案只有少數,但是現在,經常可以碰到這類的病人;其中又以家世背景 為專業或管理階層的子女,比勞工階層的子女更容易得病。

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的高 原期,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父母在他們成長的歲月裡雖吃了不少苦,但只要認真、努力,不論是學歷或社會地位上都較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

孩子過得好,比成就高更重要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強」的社會觀念,成為現代青少年心中的陰影,當他們沒有表現得更強, 自信就立刻瓦解。

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她高度自我期許,可是又達不到,自信心低落,一旦陷入惡性循環,就容易出差 錯。

醫生給予周添城的專業建議,他女兒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和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並遠離徹底令她崩潰的台灣、隻身前往紐西蘭求學。

時代在變,過去流行的「孩子,我要你比我強」價值觀,不如改用「孩子,我要你過得比我好」,有助降低父母與青少年間的衝突,更有助 年輕人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金馬獎導演鄭文堂,在專訪時回憶自己的小學時光,提到自己曾在小五時贏得高年級作文第一名,「我得獎後,覺得自己作文好厲害,這個榮譽感存在了3、4年之久。

也因為國小上台領獎的經歷,鄭文堂體會到『榮譽感』對孩子很重要,有榮譽感,會改變一個孩子。米倉(國小)透過民俗遊戲,讓很多孩 子有機會上台,被肯定,用榮譽感成就自信,這部分有很強的touch(觸動)到我的感受。」

自信心,不管來自外面或自己的感受,就是這 股不斷自我肯定的強大驅動力,讓人衝破成就天花板,從失敗中還看到成功的希望,奮鬥不懈,終獲成功。

若成功之母是失敗,成功之父就是自信心吧。

[參考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v77wXpmIKQ&feature=related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7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