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0212原建1010314新增)人們總對某些健康之法自以為是,對某些養生之道行之有年,更堅持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知道。常見的健康觀念都是真的嗎?了解正確知識,實踐好改變。

對於保健祕方,我們多半要試過才知道。有人頭髮沒吹乾前決不出門,認為這會受風寒;也不敢喝汽水,因為汽水裡的碳酸泡泡會造成骨質疏鬆;更害怕吃辣椒,因 為吃了辣椒早晚會得胃潰瘍。如果你對上述狀況深信不疑,請三思吧!想想這些觀念是真的嗎?本書以揭發保健迷思為職志,將告訴你以上皆不是真的。根據本書, 受了涼不見得會得感冒;翻遍研究報告也找不到喝汽水與骨質疏鬆的關連,而辣椒裡會造成辛辣感覺的辣椒素,事實上會降低胃酸分泌而不是增加胃酸。──《今日美國》

你知道維生素C如何預防感冒嗎?事實上它不能。還有,溫牛奶對睡眠並無任何神奇效力;雙氧水擦在膝蓋皮膚上的壞處多過好處。亞倫. 卡羅及和瑞秋.魏曼兩位印弟安那大學的醫學博士,以堅強的科學證據戳破代代相傳的醫療偏方。他們的發現將使你大吃一驚──起碼治感冒時可不用白花錢了(因 為沒有一個治療方子是有效的)。──《歐普拉雜誌》網站

及早發現10種小毛病,根除病魔!

若不是晚期,癌症也有可能治愈。所以,若你及時地發現了那病魔的萌芽,那麼連根拔除它的機會就很大。

1. 睡覺流口水:可能是你的神經調節障礙引起的。睡覺流口水是在提醒你,小心牙周病,要去看牙醫了。

2. 腳有些腫:靜脈中的小血管堵塞,血液回流不暢,才會腳腫。如果按摩無法消退,反而越來越重,就要高度重視了。

3. 視力減退:眼睛經常發花、眼角乾澀、看不清東西,這可是肝臟功能衰弱的先兆。

4. 疙瘩變化:如果身上燒傷或外傷後的疙瘩,或慢性皮炎等,忽然發生了莫名其妙的變化,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若經過治療,這些病變反而增大,或者破潰、變硬、變厚、色素加深、角化過度甚至出血,這時,應該警惕有皮膚癌的可能。

5. 眼瞼下垂:眼皮越來越厚重,還忽然有些下垂,或許是許多疾病的早期症狀。“重症肌無力”的先兆就是緩慢發生的眼瞼下垂。

6. 彩圈:在看燈光時,發現燈光周圍出現彩圈,它預示著你可能患上了閉角型青光眼。

7. 胃口大開:突然胃口大開,但體重卻隨著進食的增多而減輕了,排尿量也隨著喝水次數的增加而明顯增多。有可能隱藏著糖尿病。

8. 胃痛:與一般的胃病不同,心臟病引起的胃痛很少會出現絞痛和劇痛,壓痛也不常有,只是有一種憋悶、脹滿的感覺,有時還伴有鈍痛、火辣辣的灼熱感及噁心欲吐感。

9. 悄悄變化的美人痣:在痣發生惡變,成為惡性黑色素瘤時,會有一些報警。

10. 汗濕手心:女性手心發熱出汗,很有可能得了慢性腎盂腎炎


多吃鈣片 易腎結石 真的嗎?

【2010/01/26 聯合報詹建富/整理;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解答】

正解:絕大多數腎結石為含鈣結石,但補充鈣片,不會增加尿鈣量,也不會造成腎結石。腎結石以草酸鈣結石居多,因此草酸攝取過多,才是造成腎結石元兇。腎結石患者應少吃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番薯、李子、巧克力、花生等,並記得多喝水、少肉少鹽。

低脂、雜糧非健康!?可樂致癌得日喝千罐

(TVBS – 2012年3月7日) 為了更健康,民眾會選擇買「雜糧」麵包,但營養師提醒,除非是「全麥」麵包,否則穀物含量都過低,除了選購健康食品得特別注意添加物外,很受歡迎的可樂, 卻被美國研究指出,有「致癌」風險,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除非一天喝了1000罐,否則不太可能會致癌。

飲料界龍頭「可樂」,傳出致癌危機,美國研究指出,可樂生產焦糖色素時,會出現4-MI的致癌物質,老鼠實驗出現「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可口可樂緊急發表聲明,強調4-MI不會致癌,美國飲料協會也發出新聞稿,幫可樂背書。

營養師劉怡里:「可能裡面有一些『磷酸』,怕說小朋友長期或大量飲用的話,可能會導致鈣質流失比較快。」

美國FDA認為除非一天內喝了1000罐可樂,才會達到致癌量,但其他健康食品,也不見得很健康,像是風行很久的雜糧麵包,是不是全麥製作就有差。

營養師林子又:「精緻白麵粉,很有可能加的是『麩皮』的東西,把(含雜糧)比數加到很上面來,但是一般『全穀類』來說的話,就是要『全穀』提煉出來的製品。」

營養師強調,穀物含量超過51%,才夠格說是「全麥麵包」,其他像是維他命飲料,還是不比天然攝取來得好,非油炸餅乾其實是精緻澱粉,讓糖尿病風險增,低脂花生醬營養不足卻糖份高,代餐條則是糖份過高,攝取天然少添加物食品,才是真正健康。

益生菌益健康? 五大迷思待釐清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最近幾年,市面上流行各式益生菌產品,廠商也大肆宣傳益生菌的好處,不過益生菌真的對健康有益處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發表在歐洲「小兒科醫學會醫學期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對益生菌常有以下五大迷思──

第一,過度濫用「益生菌」一詞。

第二,忽略益生菌菌種特異性、疾病特異性和宿主特異性,各種益生菌對不同疾病、不同宿主物種的效果可能也會不一樣。

第三,過度重視少數幾篇報告,這些報告專門強調益生菌好處,而有些研究報告指出益生菌負面效果,不過卻往往被人所忽略。

第四,忽視疾病正規療法的重要性。

第五,益生菌可能為健康帶來某些潛在威脅,但大部分人卻沒有正視這問題。

姚宗杰醫師解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益生菌」:

「當進食足夠份量時,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的活微生物」才能稱為「益生菌」,並訂立多項嚴格標準。但「益生菌」 這個名詞卻常遭到濫用。此外,目前醫界公認益生菌可以減緩病毒性腸胃炎腹瀉症狀,且似乎也能預防抗生素引起的腹瀉。除了這兩種情況外,其他療效都還有很多 爭議,未見定論。

有些人認為益生菌可以幫小孩對抗過敏,姚宗杰醫師說明,很多人把各種過敏性疾病、症狀通通混為一談,若有一篇報告指出益生菌有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可能有人就會將這樣的結果無限上綱,進而延伸認為益生菌也能抗過敏、抗氣喘、抗過敏性鼻炎,事實上這些都是不同的疾病,不能相提並論。

姚宗杰醫師進一步解釋,芬蘭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主要針對有過敏家族史的孕婦,研究人員讓孕婦在產前二到四周攝取LGG乳酸菌,小孩出生後,如果母親有 餵母乳,就讓母親繼續服用LGG乳酸菌,若小孩是吃配方奶,就讓小孩自行攝取,持續六個月。

2001年時研究結果顯示,小孩適量攝取LGG乳酸菌可降低二 歲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罹病風險減少五○%左右。因此許多人因這份報告而提倡益生菌功能。

不過,姚宗杰醫師提醒,這份芬蘭研究在2007年時再度公佈一份追蹤報告,分析攝取LGG乳酸菌的孩子到七歲時的健康狀況,研究中指出,這些孩子罹患異位 性皮膚炎的比率的確減少約三分之一,不過罹患氣喘的機率卻上升三倍之多,得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增加了二倍。

但許多人都忽略這份2007年研究。醫師也指 出,許多有關益生菌的研究還只侷限在動物研究,像老鼠等,卻還沒有正式的人類臨床研究,有些益生菌對老鼠健康有益處,卻不見得表示人類也能得到相同的好處。

姚宗杰醫師強調,益生菌千萬不能取代正規療法,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患者還是需要接受正規藥物治療,所有研究也都沒有偏廢正規治療,只把「益生菌」當成輔助角色。

因此,出現過敏性疾病時,該吃藥時還是要吃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該擦乳液時就要擦乳液,民眾一定要有正確認知,若貿然終止正規治療,反而容易造成更大傷害。

吃香蕉減肥怎麼減?

要讓香蕉減肥法更健康有效,早餐可配合麥片或穀片,減慢消化吸收的速度,飽足感更持久,加上晚上不吃宵夜、其他兩餐水果攝取多樣化,才能瘦得健康且效果更佳。

今年最熱門的減肥方式,非「香蕉減肥法」莫屬,這個從日本傳來,由知名影星見證的減肥法,不但在日本造成香蕉大搶購,在台灣也掀起一股吃香蕉減肥的熱潮,讓曾經一度因盛產而滯銷的香蕉,重新變成水果市場的新寵兒。

女星減肥成功,引爆香蕉熱潮

其實香蕉減肥法的書籍去年就已經出版,雖然銷售量高達40萬本,但真正引起注意的,卻是由今年9月日本電視節目播出知名的肥胖女星──森公美子,進行香蕉減肥實驗一舉成功而引爆熱潮。

森公美子在電視公司的安排下,實行每天早上只吃香蕉,午、晚餐正常吃飯的「香蕉減肥法」一個半月之後,她足足減掉了7公斤,觀眾看到胖了數10年的森公美子 在短時間內減肥成功,紛紛效法此時也傳出可愛女星深田恭子爆肥,在撐破戲服被取笑後,厲行香蕉減肥法,且禁吃宵夜及飲酒,3個月內成功減了12公斤,更使日本超市在今年初銷售量就節節上升的香蕉,更加奇貨可居,銷售量不僅是去年同期的3倍,價格連番漲不說,同時造成搶購熱潮,甚至有錢也買不到香蕉。

只吃香蕉,不瘦反而變胖

其實香蕉減肥法很簡單,只要在早餐吃1~2根香蕉,並配服一大杯水,午餐和晚餐都能正常吃,就這麼簡單不過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卻很質疑,他不但認為早餐只吃香蕉不會瘦,還可能會發胖!

何一成表示,雖然和米、麵等主食相比較,香蕉的熱量只有澱粉食物的一半,但是香蕉在水果中的熱量中並不算低,每100公克就約有近90大卡的熱量,比起柑橘 類的熱量高出1倍更重要的是香蕉屬於「高升糖指數」水果,所謂高升糖指數,意即吃完這種食物之後,血糖便會快速上升,之後又迅速降低,很快就會又餓了。因 此,如果以香蕉當早餐,恐怕不是很快就餓得受不了,就是午餐因為餓得發慌,食慾就會特別好而吃得更多,反而容易變胖。

也因為這樣的疑慮,日本提倡用香蕉減肥的專家建議要吃「青香蕉」。何一成說,青香蕉屬於中升糖指數,雖食用後血糖上升的速度沒有高升糖指數的熟香蕉來得高,且青香蕉富含可溶性纖維但以純水果為主食的飲食法,也會造成血糖升高。

另外,香蕉的維他命C較低,維他命B群也不高,因此,除了吃香蕉以外,建議平常還要配合補充其他種類的水果,以補足各種維他命的營養。

搭配麥片,減肥更健康

何一成表示,任何單一食物減肥法都有風險,而且也都不會長期有效,甚至會造成營養失調。例如提倡香蕉減肥的日本專家提到,香蕉有助減肥的成分是「血清激 素」,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色胺酸」,色胺酸雖有助於情緒穩定,但他認為可能只有對「緊張就想吃」的人,才有抑制食慾的作用。

何一成提醒,任何的水果減肥法,對血糖都有不良影響,不只糖尿病患者危險,一般人也有不良影響而且最近日本還有媒體踢爆,號稱是吃香蕉減肥成功的深田恭子,疑似偷偷進行抽脂整形,顯示光靠早餐吃香蕉而沒有控制飲食,減肥效果也沒有想像中神奇。

何一成建議要讓早餐吃香蕉減肥更健康有效,不妨在早餐同時用香蕉配合麥片或穀片,讓消化吸收的速度減慢,飽足感更久,血糖也不會快速升高,只要再配合晚上不吃宵夜、其他兩餐的水果多樣化攝取,補足其他營養素,才可能瘦得更健康且效果持久。

單一水果減肥,危險性高

何一成表示,其實像「香蕉減肥」這類的單一水果減肥法相當常見,但很少有長期成功的案例,甚至往往引起健康上的問題。

葡萄柚減肥,引起藥物危險

最早之前搭美國推廣葡萄柚銷售順風車的「葡萄柚減肥法」,業者設計出一套早餐喝咖啡配半顆葡萄柚、午餐輕食配半顆葡萄柚,晚餐也是簡單食物,搭配半顆葡萄柚,更激烈的則是晚餐只吃葡萄柚,雖然一開始體重真的降低了,但因葡萄柚太酸,易造成胃部不適。

另外,由於葡萄柚的類黃酮素會抑制CYP3A4酵素,造成癲癇用藥、心血管用藥、降血脂藥、抗組織胺、精神病用藥、抗排斥藥物、抗黴菌劑等20多種以上藥物的代謝延緩,導致藥效過度的危險,現在許多藥物仿單上都會加註「不得與葡萄柚同時服用」的警語。

蘋果餐減肥,身材變麵龜

另一個至今依然很名的水果減肥則是「蘋果減肥法」,這種減肥法是3天之內的食物全都用蘋果取代,其他食物都不吃,餓了就吃蘋果,據說3天之內可以減2~3公 斤,由於蘋果富含水溶性纖維、各種營養素含量都高,但卻兼具熱量低、升糖指數也不高的優勢,被認為是很健康的食物,讓許多名人都成為蘋果減肥法的信徒,連 華南金控公司董事長林明成的及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都曾公開支持蘋果餐能減重並保健康,不過他們吃的是改良過的蘋果減肥餐,不是只吃蘋果,還有吃少量食 物。

雖然3天蘋果減肥餐擁有那麼多忠實信徒,但何一成表示,水果減肥減掉的大多是水分,還有消耗掉人體的肌肉組織,因為就算蘋果吃到飽,熱量也不夠一天所需由於缺乏人體組織修復最需要的蛋白質,基礎代謝又需要更多熱量,人體就會動用肌肉組織轉化成熱能,長久施行反而會造成體脂肪比例增加的「麵龜型」身材,得不償失。

除了水果之外,曾盛行一時的單一食物減肥法還包括「肥肉減肥法」、「蛋白質減肥法」⋯⋯等,雖暫時都會有明顯體重減輕的假象,但卻容易造成酸中毒、腎臟功能受損等危險,被視為健康的隱憂,千萬不可不慎。

穿什麼睡覺 睡得好?

睡覺時該穿什麼?跟健康又有什麼關係?多穿幾件衣服睡覺,真的會比較暖嗎?睡眠品質與衣著的關係為何?以下請專家破除您對睡眠的迷思。

人的一生 中,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睡眠品質決定著生活品質,而睡眠就像空氣、食物和水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維持人 類健康的基石,當睡眠受干擾,個體功能將無法有效運作,因此,坊間出現許多影響睡眠的迷思,像是該穿什麼衣服睡?還是學外國人裸睡?

要不要帶帽子睡覺?穿 襪子睡好嗎?穿著胸罩睡覺,是不是會得到癌症?⋯⋯等,本篇請各方專家為您解惑,讓您輕鬆睡好覺。

Q天冷,穿多一點衣服睡覺才不會感冒

解答:
很多怕冷的老人家因擔心睡覺時會著涼,因此常會穿著厚衣服,或穿很多件衣服睡覺,其實睡覺時穿太多衣服或衣服穿太厚,不但沒有保暖作用,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台北中心診所皮膚雷射中心主任劉紹毅表示,其實衣服本身不會增加熱能,它只是讓人體可以避免體溫散失而已,當穿著的衣服太多、太厚時,雖然會讓體溫稍微升 高,但是體溫調節反而會變得不靈敏,同時體溫會輻射到衣服上,再輻射到空氣中而散失,若一起床接觸到冷空氣時,反而更容易著涼。而且睡眠時人體會有200 到300c.c.的不自覺出汗,當衣服穿太厚而吸了汗水,還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功能。

劉紹毅說明,相反的,如果很冷的時候穿著比較舒服、柔軟而寬鬆 的衣物,蓋上保暖的羽絨被或羊毛被,體溫才能在被子裡形成體溫共濟的保暖效果;因此,在野外露營的時候,登山者睡覺時為了防寒,通常都會把衣服脫了蓋在睡 袋外面,只剩下身上的排汗衣,才能把從身上散出的熱留在被窩裡。

薄的絲綢衣物,比起厚厚的棉布衣物更有助於睡眠。

Q怕脖子受風,穿高領衣物比較保險

解答:

睡眠時被子經常只蓋到脖子以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游家銘指出,如果有呼吸道疾病、氣喘的患者接觸到夜間更低溫的冷空氣時,可能會感覺不夠保暖,穿上鬆鬆的高領衣服的確有保護作用,不過如果領子部分太緊,就可能會引發不適。

游家銘表示,尤其是有高血壓、頸部經常痠痛的人,或是有頸動脈狹窄的問題,睡覺時如果要穿高領衣物,切記一定要保持柔軟、寬鬆,否則會壓迫到頸動脈,就有可能引起腦部缺血、頭暈等症狀。

另外,下巴容易長青春痘的人,也不宜穿高領衣物睡覺,否則下巴在衣領上來回摩擦,很容易引起青春痘惡化;而領子太緊影響頸部的活動,睡了一夜起來,也可能造成頸部肌肉痠痛。

Q穿緊身內衣褲,睡覺順便塑身?

解答:

崇尚美食主義的現代人很容易變胖,曾有塑身衣業者建議想要瘦身的愛美女性,睡覺時也要穿著緊身內衣褲,不過太緊的內褲卻可能造成陰部悶熱潮濕,這也是引發女性陰部感染有白帶困擾的主因,甚至有日本的醫師發表研究表示,女性穿著太緊的內褲睡覺,會引起腰痛及經痛。

嘉義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曾志仁指出,不只女性睡覺不宜穿緊身內褲,男性也不宜穿太緊的內褲,因為內褲太緊會壓迫鼠蹊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環,國外有研究發現,太緊的內褲會造成精蟲活動力下降,因此,男女都不宜穿太緊的內褲睡覺。

此外,內褲太緊還會造成鼠蹊部壓迫及摩擦,皮膚會產生摩擦性的色素沈澱,也有女性因為長期穿太緊的內褲,雖然屁股縮得小小的,卻把贅肉往上擠,擠成肚子大的胃突身材,若本身已經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太緊的內褲可能會使症狀更惡化。

Q穿著胸罩睡覺,才能讓胸部堅挺?

解答:

網路上盛傳外國有研究發現,睡覺穿胸罩的確會壓迫淋巴腺,影響淋巴排毒,因此,穿胸罩睡覺的女性得到乳癌的機率,比睡覺不穿胸罩的女性高出好幾倍,所以警告 女性睡覺不能穿胸罩。

但高雄醫學大學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表示這是錯誤的訊息,穿胸罩並不會壓迫淋巴系統,也沒有研究證實穿胸罩會引發乳癌,因此,睡覺時穿 著胸罩是安全的。

曾志仁則指出,不過現代女性喜歡有托高、集中,可以讓乳房更高挺的胸罩,因為這類胸罩太緊,容易對胸部產生壓迫,就可能會影響睡眠。

整形科醫師則認為女性睡覺時最好要穿胸罩,尤其是年過30、大於C罩杯以上,或是生產過的女性,乳房組織容易鬆弛,如果沒有穿內衣睡覺,乳房容易外擴 及下垂。

為了要讓乳房保持高挺不外擴,又要兼顧睡眠品質,可以選擇沒有鋼絲的胸罩,或是穿上透氣又有固定作用的運動型內衣,輕鬆和美麗兼具。
Q全裸睡覺完全解放無負擔?

解答:

崇尚西方文化的年輕人喜歡仿效外國人裸睡,不過如果沒有經常更換床單被單,建議您最好不要裸睡,因為人體一整天皮屑都在剝落,而台灣是塵蟎及黴菌分布很高的 地區,塵蟎以人體的皮屑為食物,床單或被單可能都布滿了塵蟎,如果無法經常清洗及更換床單被單,裸睡時可能會讓塵蟎及黴菌接觸皮膚而造成感染。

曾志仁表示,市面上的洗潔劑常檢出有螢光劑及許多化學成分,如果床單、被單上有洗潔劑的化學物殘留,也容易造成皮膚或生殖器黏膜發生接觸性皮膚炎。

而正值青春期的男性也最好不要裸睡,因為睡眠中生殖器會有很多次的生理性勃起,當龜頭一直在床單被單上磨擦,容易引起夢遺,由於青少年對於性及生理知識一知半解,這些私密的事也不好意思告訴父母或朋友,可能會因誤以為夢遺會影響健康而造成不必要的煩惱;曾志仁說明,而想要改善婚姻關係的夫婦倒是可以多多裸 睡,也許可以增加床上的情趣。

穿太少、淋雨會感冒?

(康健雜誌159期)雖然這實在違背一般人根深柢固的觀念與經驗,但還是不得不說,感冒是因為身體遭到病毒入侵,跟吹到風或「受寒」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環境中沒有病毒的存在,即使像電影中的男主角因為失戀淋了一整夜雨,也不會因此感冒。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說法,可能是老祖宗觀察到天氣冷時感冒的人就變多。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其實這是因為低溫時,環境中的感冒病毒比較容易存活下來,病毒活躍,被傳染的機率自然就高。

至於穿得不夠暖,會讓人比較容易被傳染嗎?黃立民說,目前也沒有研究顯示「冷到」會使人降低對病毒的抵抗力。

而俗語說「愛美不怕流鼻水」指的應該是過敏,鼻過敏患者若遇到冷空氣或室內、室外溫差大時,確實很容易會狂打噴嚏、流鼻水,嚴重一點還會頭痛,跟感冒症狀類似。

不是要鼓勵你多淋雨或不重視保暖,而是若不想感冒,更重要的是勤勞洗手(且每次都要確實搓洗直到唱完一首生日快樂歌),減少到擁擠、密閉的地方,且適時戴上口罩。否則無論你穿得再厚重,還是會感冒的。

配眼鏡時最好減一點度數?

(康健雜誌159期)帶孩子配眼鏡時,不少家長會要求將鏡片度數配得比實際度數低一點,而且叮嚀孩子不要太常戴眼鏡,以免看得太清楚,讓眼睛習慣較深的度數,之後又得配更深的度數。

正確做法,剛好相反。大學眼科診所三重分院院長李文富說,配鏡的目的在輔助視力,使眼睛不必用力瞇眼才看得見。如果度數不足,負責調節焦距的睫狀肌會過度調節而持續痙攣,長時間下來很容易疲勞,可能讓視力惡化更快。

但為了避免因假性近視而造成的度數誤差,有時候驗光人員會將電腦驗光機測出來的度數減25~50度。李文富說,年輕人或兒童眼球調節能力強,如果長時間近距離閱讀、玩手機,眼球睫狀肌過度調節,量出來的度數可能比平時高出50~100度,甚至更多。

 

李文富提醒,配鏡時除了以驗光機測度數,也要戴上鏡片做實際視力測試,並能看清楚至少0.8~1.0左右。若感到頭暈,也應該請驗光師詳細檢查,不一定是減度數,因為也可能是鏡片兩眼焦距不合。

運動後吃東西,吸收得快,容易變胖?

(康健雜誌159期)運動時大量消耗肌肉中的肝糖,所以之後的1~3小時之內,體內合成肝糖的酵素活性會大量提高,以快速攫取碳水化合物,促進肌肉肝糖恢復。所以「吸收力好」是真的,屏東科技大學體育系教授吳柏翰說。

但是容易變胖的結論卻是錯的。因為這時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優先拿來合成肝糖,而且從運動開始到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體內能量代謝環境反而不利將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脂肪。

所以,如果想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是麵包、米飯,選在運動後40分鐘到一小時內吃,反而較不容易讓這些營養變成脂肪。

而且最好別在傍晚運動後不吃晚餐刻意挨餓到隔天。因為這種方式雖可快速減重,但身體未適時補充損失的肝糖與蛋白質,肌肉容易耗損,長期下來基礎代謝率反而會變低。

很多人覺得運動後吃東西容易胖,主要還是跟吃太多有關。心裡想著既然有運動,吃多一點沒關係,結果吃下去的熱量遠超過消耗的。

運動後可選擇含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食物,幫助肌肉肝糖恢復與肌肉合成,例如飯糰、麵包、牛奶、水果就是不錯的選擇,但仍要注意熱量。

洗臉一定要用洗面乳才會洗得乾淨?

(康健雜誌159期)其實不一定。洗臉的目的是把臉上的髒污去除,如果皮膚易出油、又到灰塵多的地方,或臉上化了妝,確實需要使用洗面乳幫助將這些髒污洗掉。

但如果像是早上起床或沒有擦防曬、彩妝品的時候,即使只用清水洗臉,也足夠將大部份的污垢灰塵洗掉,不至於使灰塵殘留在皮膚毛細孔中。

而且有些特定時機,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暫時不要用洗面乳。例如氣候乾燥,尤其臉部被風吹到有些疼痛,用清水洗臉可避免洗去保護皮膚的油脂。或者皮膚紅腫發炎,如曬傷、脂漏性皮膚炎、過敏時,用清水洗臉也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幫助發炎皮膚自我修復。

使用洗面乳洗臉時,應先將洗面乳擠在手上輕搓出泡沫才塗在臉上。洗面乳停留在臉上的時間也不宜太久,輕輕按摩約30秒左右,就可用清水?掉。

生病時喝牛奶會生痰?

(康健雜誌159期)老一輩人常說「喝牛奶會生痰」且加重鼻塞或氣喘症狀,感冒時最好不要喝牛奶。也有不少人喝牛奶後,確實感覺喉內黏液增多。

為了確定牛奶是否會生痰,科學家曾做了不少有趣的研究。

有研究找來一百多人,在喝下調味豆漿或牛奶後評估喉頭黏液的感覺,結果發現只要受試者相信「喝牛奶會生痰」,不管喝下哪種飲料,都較容易感覺喉內有黏液分泌。

還有研究募集60位自願者,在他們鼻內放入感冒病毒使他們生病,再攝取牛奶。研究也證實,牛奶並不會影響黏液分泌的多寡,也跟容易咳嗽、鼻塞、流鼻涕無關。

那黏黏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原來是牛奶會隨著唾沫在口中分散成細小微滴,讓人們誤會口中黏液增多,咽喉發炎時或天生對這種感覺較敏感的人,就會覺得喝下牛奶後痰液變稠。

結論是,生病時喝牛奶不會加重呼吸道的症狀,症狀的表現主要還是取決於病毒的類型。

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

(康健雜誌159期)吃麻辣鍋或喝太多酒,有時候會一整天感到微微胃痛,這是因為刺激性食物破壞胃黏膜,造成胃部發炎。

坊間盛傳,牛奶有豐富的蛋白質與乳糖,可在胃中形成黏膜,吃刺激食物前可先來杯牛奶「護胃」。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涂佳宏表示,其實牛奶不會在胃內形成保護膜,這可能是「胃乳」給人乳狀物能護胃的誤導。但胃乳功效部分來自中和胃酸,以及有些胃乳中的黏膜附著劑。

唯一有可能的是,牛奶的磷酸鈣或多或少能中和胃酸,「但是緩衝能力也不強,一般食物也有同樣效果,」涂佳宏說。

而且也有醫師發現,有些人空腹飲用牛奶,因為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反而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尤其冰牛奶更會刺激腸胃道,有些人喝完牛奶兩小時後,會有不舒服或胃痛的情況發生。

想要顧胃,喝酒吃辣前與其先喝牛奶,不如先吃一點食物墊底,也就是讓胃部有些緩衝,避免直接接觸太過刺激的食物。

吃油炸食物或巧克力會長青春痘

(康健雜誌159期)大多數的人這麼相信。但醫師教科書上,並未提到長痘痘的患者應禁食甜甜圈或炸雞,因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研究能證實油膩或高糖分的食物會刺激青春痘的生長。

《小 心!保健偽知識:終結健康迷思的75堂課》一書提到,不少科學家曾對此做過研究。他們分別提出兩種假設,一種認為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會增加胰島素抗性,進 而刺激體內雄性激素(androgens)和類視色素(retinoids)分泌,這兩種荷爾蒙常被認為會刺激青春痘的生長。

另一種假設則認為,高脂食物會使皮脂分泌較旺盛,使油脂阻塞在毛孔內造成發炎,痘痘就容易增生。

但這兩種研究都只在動物實驗中獲得證實,換成人類的研究時,就找不到相關性。

不過,長庚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醫師陳建勳說,從學理來看,皮膚科醫師確實不會建議病人一定要限制油炸或高糖分的飲食,但從臨床經驗看,也有人真的一吃這些禁忌食物就長痘痘。

因此當聽到病患最近常吃巧克力或?

酥雞,有時候醫師還是會建議暫時不要吃。

高脂、高糖分的飲食不僅讓你發胖,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三高問題,少吃對你沒有壞處。

陳建勳也提醒,長痘痘時也要注意臉部清潔,感覺油膩時就用清水洗臉,同時避免熬夜。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

(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

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

★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

★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

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

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 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

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

★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

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

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

★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

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

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

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 不可輕忽。

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

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

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 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 增加;

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 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

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 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常見兒童健康迷思

迷思一: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答案是錯,但高達89.6%父母回答「對」。

林 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在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表示,雖然中醫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痰是呼吸道發炎的分泌物,沒有實證資料指出 甜的東西和冷飲會誘發咳嗽,因此他不會特別限制咳嗽病人的飲食;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建議父母,對於咳嗽喉嚨痛的孩子,可以準備布丁等軟質、容易消化 的食物。至於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葉國偉和林炫沛都建議,如果對冰、甜、油炸食物特別敏感,一吃就咳,那就少碰,但可在症狀控制穩定時,偶爾吃一點無妨。

迷思二: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

答案是錯,但69.8%父母回答「對」。

孩子腹瀉最怕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但不建議喝運動飲料,一則是太甜,即使稀釋一半,糖分還是太高,再者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成分和濃度也不適合孩子。正確做法是由醫師開立自費醫囑,或家長自行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或發泡錠,1顆兌水120cc給孩子服用。

迷思三: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拉肚子?

答案是錯,但68.5%父母回答「對」。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或腹瀉,研究指出,乳牙萌發期間,寶寶頂多是會有點煩躁或睡不好,若出現發燒、腹瀉或其他不舒服症狀,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迷思四:脊髓穿刺是很危險的檢查?

答案是錯,但68.1%父母回答「對」。

當 懷疑病人有罹患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硬化或癌細胞轉移等問題,會安排脊髓穿刺(或稱腰椎穿刺,台語「抽龍骨水」)抽取腦脊髓液檢查。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 任呂立表示,脊髓穿刺部位在第二腰椎以下,屬脊椎末端,不會傷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機率極低,腦脊髓液(不是骨髓)也會每天生成代謝,抽取10cc左右不 會有什麼不良影響,「是很安全的檢查。」

迷思五:小孩跑來跑去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大部份是過動症所造成?

答案是錯,但61.9%父母回答「對」。

依 據精神醫學診斷原則,過動症的兒童必須有不專心或過動、衝動症狀,且出現頻率和嚴重度比同年齡的兒童高,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造成明顯困擾(例如上課坐不 住,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或考卷,成績嚴重退步),還必須綜合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的報告,以及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記錄才能診斷,認定標準嚴謹客觀。家長若認為 孩子有過動傾向,應長期觀察症狀,不必急著下過動症的論斷。

迷思六: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

答案是錯,但56.2%父母回答「對」。

事實上,發燒不會燒壞腦袋,而是原來的疾病,比方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造成智力受損的後遺症,發燒是症狀,重點是找出造成發燒的病因,正確治療。

迷思七:兒童發生事故傷害的地點,大部份是在學校或戶外?

答案是錯,但55.5%父母回答「對」。

正 確答案是「家裡」。嘉藥科大針對12歲以下孩童的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兒童事故傷害發生在居家,其次才是道路、學校以及戶外。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 學會分析急診近萬件受傷案例也指出,6歲以下兒童事故傷害地點以居家場所為主,其次,常見的三種傷害事故為撞壓夾割刺傷(30%)、跌倒墜落事故 (28%)、道路運輸事故(28%)。鑑於事故傷害仍是兒童最主要死亡原因,北醫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璐表示,台灣從家庭到學校、從私領域到公共空間, 都有許多設計、材質和管理上的缺失,輕易讓兒童暴露在危險當中,亟待改善。

迷思八:咳嗽咳久了會變成氣喘?

答案是錯,但53.5%父母回答「對」。

很多小朋友因為體質加上過敏原刺激、空氣污染,或感冒時,引起支氣管過度反應而出現咳嗽、痰多,呼吸不順等症狀,也就是氣喘。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有氣喘、或者沒有檢查出來,結果咳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等到確診是氣喘的時候,家

長便認為咳久了變成氣喘。葉國偉強調,咳嗽是氣喘的症狀而不是原因,氣喘控制了,咳嗽就會改善。

迷思九:國中、高中的青少年感冒應該要看小兒科?

答案是對,但50%父母回答「錯」。

兒 科醫學會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呼籲「18歲以下看兒科」。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和青少年因為身心都處於 發育階段,發病症狀、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且有不少兒科特殊疾病,例如川崎症初期症狀和腺病毒、麻疹很像,心肌炎初期症狀也類似感冒,如果只當成感冒做局 部處理,很容易延誤病情。

腸道健康迷思Q&A

Q1.放屁很臭,腸胃道不好?

A1:如果攝取高蛋白的食物或喝氣泡飲料,容易造成放屁很臭。

Q2.經常脹氣,胃腸有問題?

A2:通常都是焦慮引起的問題。

Q3.多喝優酪乳有益腸道健康?

A3:因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攝取。優酪乳盡量自己製作,避免攝取過多醣份造成肥胖。

Q4.愛吃糖,對腸道不好?

A4:大腸急躁症的病患要少喝有糖飲料,以免影響胃腸的蠕動。

高纖好食材

高纖食物:五穀雜糧、菇類、豆類、燕麥、海藻類、牛蒡、地瓜、木耳、蒟蒻

蔬菜:菠菜、高麗菜、地瓜葉、秋葵、山藥、竹筍、白蘿蔔、芥藍菜、空心菜

水果:草莓、葡萄、橘子、香蕉、木瓜、奇異果、蘋果、番茄、芭樂

發酵食品:優酪乳、納豆、優格、發酵乳、健康醋

其他:豆腐、黑棗、綠茶粉、蜂蜜、蘆薈

調飲食多運動 助腸道健康
  
(報導╱劉詩翎、沈育如)人體有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對人體有益的菌都會與侵害人體健康的有害菌進行戰爭,若有害菌一直處於優勢,會損壞健康並加速老化,因此維持腸道健康很重要。

兼具中西醫師身分及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許清祥副教授表示,現代文明病不外乎是因飲食不正常、久坐及周遭環境惡化而產生,這些原因都會讓身體的免疫系統 失調,而身體也開始出現警訊,像膚色暗沉、肩膀常常僵硬痠痛、手腳冰冷、容易疲倦、便秘等,都意味著你的腸道已經被壞菌污染,開始老化了,若忽略這些症 狀,容易因免疫力失調而生病。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吳明順醫師表示,平常多注意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就能維持腸道功能正常,若沒有效果,則先就醫再考 慮補充對腸道有益的營養食品。

這樣做 飲食調整

吃高纖:

多吃高纖食物,如蕃薯、紅蘿蔔、香菇、金針菇、無花果、蘋果、香蕉、蒟弱、筍子、地瓜葉等,可活化腸道,幫助蠕動。

乳酸菌:

乳酸菌為身體裡的好菌,可維持腸道內菌叢平衡,抑制壞菌的生長,進而強化腸道機能,但優酪乳中含有的益生菌因被稀釋而數量較少,每天要多補充才能達到一天所需的量。

喝溫水:

每天起床喝1杯約500cc的溫水,能預防便秘。一整天要喝3000cc的水量才能幫助清腸,且喝水可促進身體循環,使毒素排出。

*醫師提醒:

多吃高纖維固然好,但若有消化性潰瘍者並不適合多吃,易產生胃痛,消化性多做運動

走樓梯:

每餐飯前運動10分鐘像是瑜伽或是快走,可以紓解壓力還能幫助腸道蠕動,另外也可倒著走樓梯,能幫助訓練會陰肌,產生便意。

做運動:

養成運動的習慣,尤其是老年人腸道較無力氣解便,靜坐、太極拳等靜態運動都可,不要做劇烈運動,尤其心律不整的患者更易因血酸阻塞腸道血管,使腸道缺氧,或產生缺血性大腸炎。潰瘍者一樣也不適合食用乳酸產品、水果醋。
專家說 活菌與菌落數是關鍵

腸道中有許多的有害菌,如類桿菌、大腸菌等。平時應補充益生菌達到優勢的菌叢,抑制壞菌的生長。

少量多餐 定時定量

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及適量運動,腸道才不會快速老化。早餐後不管有無便意都要坐馬桶3至5分鐘,養成排便習慣

提醒你

可依照不同類型的腸道功能障礙,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以下是不同族群的人建議使用保健食品的種類。
容易緊張者

★益生菌膠囊:

益生菌可在腸道內繁殖且不具致病性,屬定居型的乳酸菌,可使細胞正常化、淨化腸內狀態,並且促進營養被吸收、防止壞菌侵入及繁殖,減少生病機會。
常吃精緻食物者

★啤酒酵母:

可抗氧化、抗自由基,並促使碳水化合物變成B群,並含胺基酸、豐富纖維質、礦物質,能清潔腸內。
蠕動較差便秘者

★蘆薈萃取物:

蘆薈中含有的多醣體能輔助治療慢性便秘、改善腸胃機能,預防腸道老化,且多醣體可減少腸黏膜慢性發炎。而味噌、蘋果、石花菜、髮菜、等也是含多醣類食物。

補充保健食品

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可預防致病菌在腸道生長,並增進腸道內的消化與特殊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以下是建議補充的族群,不過最好先就醫診斷,確定是功能性腸胃障礙而不是其他疾病造成。

腸道老化者:症狀如放屁臭、排便不正常、常腹瀉、便秘、疲倦、肩膀痠痛、口乾舌躁、手腳冰冷等。

腸道容易不舒服者:

如腹痛、絞痛、脹氣、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腸胃障礙,並無疾病因素時。

大腸急躁症患者:

常腹瀉或便秘,可補充營養食品,幫助調整菌叢菌落。另外,30至40歲開始,腸道漸漸退化,40歲以上會腸黏膜開始萎縮。

控制體重時,不可吃米飯?

有許多人為了控制體重者不吃米飯,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有「吃飯」,才有飽食感,因此可以減少其他的食物的攝取量。

文/劉珍芳(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你吃飯了嗎?」「哩呷飽沒?」(註:台語發音)這是國人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姑且不問這裡的「飯」之真正意義為何,但可以看出「飯」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與被重視的程度。

 「一 滴血汗一粒米,耕田……,農夫的生活樂無比」,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也道盡「稻米」栽種的過程與農夫的辛苦。

對以「農」立國的台灣人而言,「稻米」曾是 重要的經濟作物與生活的重心,但隨著飲食西化,曾幾何時,米飯已不再是每日必吃的食物,但對許多2、3、4年級生而言,「米飯」除了裹腹之外,應該還有著 無限的緬懷與意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一趟「米飯」之旅,除了讓大家勾起對「米飯」的回憶之外,也對各「形」各「色」的「米飯」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您吃的是哪種米?

稻米是全球半數人口,尤其是在亞洲,作為主食的最重要之穀類,一般可以分成旱稻與水稻兩大類,目前的種類大約有7千種,主要栽種於亞洲,包括印度、中南半島及東亞地區。市售的品種繁多,可以以下列幾種方法來分:

1.品種

(1) 秈稻米:即俗稱的「在來米」,米粒在6mm以上,又稱為長米,屬印度型稻,質地較硬,常見的泰國米也是屬於這類。其結構主要是直鏈澱粉,烹煮時米粒分離而蓬鬆,無黏性。可以供食用或用來製作一些米製品,例米粉、河粉、米苔目、粿等。

(2)粳稻米:即俗稱之「蓬萊米」,米粒在5~5.9mm,米粒粗短,屬於日本型稻。主要供食用或製作壽司,烹煮後會變的濕軟,晶瑩透明,會黏在一起,具濃濃的米香,是國人最喜愛的品種。

(3) 糯稻米:即俗稱之「糯米」,其內之澱粉結構大多為枝鏈澱粉,屬於糯性澱粉 (waxy starch) 之一種,富黏性,主要用來製作各種糕與點心。又分為圓糯米(粳糯),圓短、黏、整齊、白色不透明,適合用來製作粽子、年糕、紅龜粿及製酒,故又名酒米。糯 米(秈糯)米粒細長,色粉白,不透明,較具有彈性,適合用來製作滿月油飯、麻糬或酒釀等。

2.依碾磨程度不同處理方法

就如一般穀類一樣,結構上大致上可分為外穀皮(米糠)、胚芽及胚乳,外殼中含有豐富的纖維質,質地硬,需將其去除,以增加適口性與消化率,但營養價值也許會降低,所以適當加工可以保留較多的營養素:

(1)糙米:是稻穀去除外穀殼及少部分米糠,但仍保有胚芽及一部分的米糠層而成的,約占整粒稻穀之80%。因保留較多的營養素,包括B群維他命及纖維質,所以營養價值高。但因仍有纖維質之存在且外種皮有礙水之進入,因此吸水性較差,煮成的飯較硬,黏性亦較差,消化吸收率約90%。因仍保有較多之油脂,易發生水解性酸敗,需特別注意儲存之環境。

(2)胚芽米:糙米再經碾磨去除米糠層,但仍保有胚芽者稱之。因胚芽部分含有較多之營養素,營養價值較白米為佳,尤其是B群維他命,故值得提倡。但仍須注意儲存環境。

(3)精白米:在輾磨過程中將胚芽一併去除,剩下胚乳的部分,日常吃的就是這部分。消化吸收率高,約為98%。

3.其他

當然除了一般傳統的「米」之外,現市面上也出現各種「顏色」或是經「特殊調配與處理」的「米」:

(1)紫米、黑糯米:是最近非常hot 的米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貢米」,是獻給皇帝食用的貢品。現代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相當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B群維他命、礦物質等,是健康的選 擇。但需要注意的是,黑糯米與糯米相似,皆有黏性,所以容易導致腹脹或產生消化困難的現象。且黑糯米較硬且粗糙,比較適合熬粥、煮成甜品或是加入其他穀類 之中。

(2)野生米:是市面上以有機食物姿態出現的新面孔,其用途和稻米相同,但事實上與米並非同一家族,它是生長於加拿大無污染、不施肥之湖泊中的一種草的種子。因未做太多的加工,故保留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B群,尤其是B1及微量元素。在加拿大,也被稱為「難得的好米」,更被其癌症中心專家向癌症病患特別推薦的食物之一。

(3)十穀米:包括黑糯米、小米、燕麥、蕎麥、小麥、大麥、芡實、蓮子和薏仁等。因為種類多,營養素也豐富,包括各種維他命(A、B群、C、D、E、K),礦物質(鈣、鐵、鎂、鉀),鋅、鉬、錳及鍺等微量元素及抗氧化物等。但因為其含有相當量的膳食纖維質,容易腹脹者應注意。

(4)發芽米:這是由日本傳來的所謂「處於發芽狀態下的糙米」。可以說同時擁有糙米與精白米的優點,但卻沒有兩者的缺點。發芽後的糙米,會使整顆米的種皮變軟,口感較佳,且保留了一部分米糠層及胚芽,所以能保留米粒的營養,且消化吸收率與精白米相近,約98%。

米飯食用小撇步

米飯是日常膳食中熱量的主要來源,其營養成分會因品種、土質及處理過程而有所差異。最主要組成份為澱粉,約占72~79%,其次為蛋白質約為6.5~8%,維他命、礦物質及纖維質主要存在於外殼與胚芽中,尤其是B群,因此要選擇沒有經過過度精製的米,或搭配多種穀類,以攝取較多的營養素。

米可以單獨烹煮,也可磨成粉,亦可做成多種米食,包括年糕、米粉、河粉、米苔目、粿、麻糬、酒釀,或者釀造成米酒、米醋等,具多元化的變化。在購買時宜選擇CAS 的良質米,米粒大小形狀均勻,飽滿圓潤而且沒有白色斑點,顆粒硬不易碎,不帶臭味,不含有異物者佳。

在清洗及烹調時,為了減少米中水溶性維他命及礦物質之損失,宜「快速洗米,充分浸水(即至少浸30分鐘)」則可保留較多之營養素,及容易煮軟,吃起來口感 較佳,且易消化與吸收。

米飯的3大迷思

<迷思1>控制體重時,不可吃「米飯」?

米食是每日醣類與熱量的來源,以衛生署的建議,成年人每日要攝取3~6 碗的飯(或相等的主食量)。因此,有許多人為了控制體重者不吃米飯,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因為有「吃飯」,才有飽食感,尤其是糙米飯、十穀米飯、雜糧飯 等,具有十足的飽食感,因此可以減少其他的食物的攝取量,也因為其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及其他微量營養素,亦可以調節新陳代謝,故可保持健康與有利於體重的維持。

<迷思2>「長米」比較有利「減重」?

此外,坊間也常說長米,也就是在來米比蓬萊米 (中短米),更有利於「減重」,這是真的嗎?

雖然沒有直接的數據可以證明這點,但或許可以從其結構及升糖指數 (GI) 的數值上來推論這一點。

100公克的在來米飯與蓬萊米飯所提供的能量是一樣的,但在來米含較多的直鏈澱粉與纖維質,其升糖指數比蓬萊米來的低(43.3 與51.8),也就是說,吃同量的這兩種米飯時,在來米飯消化吸收比較慢,血糖升高量較少,對於胰島素的刺激比較少,且分泌慢與少,因此比較不會促進肝醣 或是脂質的合成,所以應該較有利於體重的控制。

這種效應也應該可反映到同樣為較低升糖指數的糙米飯、十穀米飯或雜糧飯等。

<迷思3>糖尿病病患不宜多吃「糯米」嗎?

糯米或其製品一向被認為是不易消化,容易脹氣,故不適合消化力弱或是腸胃道不好的人食用。基本上,糯米含較多的支鏈澱粉,且較黏膩,但其升糖指數較蓬萊米及在來米來得高,且長糯米>圓糯米 (78.4 與63.5),所以表示其實是比較容易水解消化,但也是因為比較容易產氣,所以會有不易消化的感覺。

然而也是因為糯米或其製品消化吸收快,易使血糖升高,也不利血糖的控制,所以糖尿病病患還是要「適當」與「適量」的食用粽子、年糕、麻糬或酒釀等糯米製品。

[參考來源]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2877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2012

http://www.ttv.com.tw/lohas/green9284.htm

http://www.ttv.com.tw/lohas/green9380.htm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772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2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