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英語:Epilepsy,英文詞源來自古希臘文中的動詞「ἐπιλαμβάνειν」,意為「抓住、持有,或折磨」),或稱腦癇、羊癇、羊癲瘋、羊角風、豬腳瘋、發羊吊,音譯伊比力斯症,是一種長期性神經系統疾患,以癲癇抽搐發作為特徵。
癲癇的特點是長期反覆發作抽搐。這些發作可能因涉及的腦部區域和病人年齡有好幾種不同形式。 最常見的抽搐類型(60%)為痙攣性。在此類型中,三分之二以局灶性抽搐(可能隨即發展為全身性的抽搐)、三分之一以全身性抽搐形式發病。
其餘40%的抽搐均為非痙攣性。失神發作是此類型之一,表現為意識水平下降,通常持續10秒左右。
局灶性抽搐通常在某種感覺或經歷後發生,稱為先兆,包括:感官先兆(視覺、聽覺或嗅覺)、通感或情緒、自主神經、或肢體感覺性。陣發抽搐可能開始於一個特定的肌肉群,並擴散到鄰近肌肉群,後者又被稱為傑克遜尼式行軍。
自動症也可能發生,這是非自覺地產生的活動,多為簡單重複動作如上下砸嘴唇,或更為複雜的活動如試圖拾起物品等。
全身性發作有六種主要類型:強直-陣攣性、強直性(tonic)、陣攣性(clonic)、肌痙攣性、失神性(absence)、以及失張性發作。這些都會發生意識缺失,通常事先沒有預警。 強直 - 陣攣性發作以四肢收縮開始,接著是四肢挺直、背部拱起,歷時約10–30 秒(強直期,tonic phase)。
由於胸部肌肉收縮,病人可能會發出哭叫聲。之後是四肢同時抖動(陣攣期,clonic phase)。
陣攣性抽搐令肌肉不斷收縮,當呼吸停止,病人會呈青黑色。陣攣發作時四肢同時抖動,在抖動結束10–30 分鐘後病人可能才恢復正常,此階段被稱為「發作後期(postictal phase)」。
抽搐發作期間可能發生大便或小便失控及咬到舌尖或舌頭兩側。 在強直-陣攣性中,咬到舌頭兩側更為常見。咬舌在精神性非癲癇性發作中也較為常見。 肌強直性發作則會引起數個局部或全身性的肌肉痙攣。
失神性發作表現可以非常輕微,可能只是輕輕轉頭或眨眼。病人並不會跌倒,發作結束後馬上會恢復正常。失張性發作的肌肉失去活動的過程則會超過一秒鐘,這樣的發作通常會在身體兩側發生。
約6 %的癲癇患者的抽搐常由特定事件觸發,被稱為反射性發作。反射性癲癇發作只能由特定的刺激引發。
常見誘因包括閃爍的燈光和突發的聲響。對某些類型的癲癇,抽搐發作是頻繁地在睡眠中發生,而在另一些類型的癲癇中抽搐幾乎只在睡眠時發生。
引用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AB%E7%97%AB
局部癲癇發作應檢查是否有腦部病灶
引用 http://www.ccsn0405.com/2016/11/blog-post_55.htm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62歲郭先生因頻繁發生左上肢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動作,且合併有意識短暫混沌,被送到急診,後再轉至神經科門診檢查治療。
成大醫院神經部吳怡真醫師表示,經釐清症狀病史臨床診斷考慮局部癲癇發作,在神經理學檢查則發現病人左手有輕微無力,須作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局部腦區病灶,因此安排腦部磁振造影、腦波、抽血、X光檢查,結果發現為胸腺瘤之腦部轉移病灶所致的局部癲癇發作。
吳怡真醫師表示,病人的腦部磁振造影顯示腦部有多顆轉移性腫瘤,其中一顆位於右大腦的動作皮質區,腦波檢查亦於該腦區呈現異常慢波,胸部X光檢查則顯示左側上肺野有腫瘤,經會診胸腔科確診為肺腺癌併腦部轉移,病人的局部癲癇在癌症治療、腦部放射線治療及配合抗癲癇藥物的使用下,沒有再發作。
癲癇是腦部神經元長期處在易於產生異常放電狀態的腦部疾病,癲癇發作則為異常放電的腦區,所產生相對應的陣發性或短暫性的臨床表現,國際抗癲癇聯盟依癲癇發作的臨床表徵,分為全般性及局部性癲癇發作,相對於全般性癲癇發作,以四肢全身抽搐意識喪失表現,局部性癲癇發作,以局部的動作、感覺、或意識障礙表現。
吳怡真醫師指出,局部癲癇發作因異常放電的腦區,以及被影響的腦區功能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例如即將發作的預感(異常感覺)、不自主的抽搐動作、短暫的意識障礙、認知功能或反應異常,或自律神經相關症狀等陣發性或短暫的異常表現。
成人新發生的局部癲癇因此需要考慮是否為大腦局部病灶異常放電所致,例如腦中風或腦部腫瘤等,所以會安排腦波檢查是否有異常放電波或局部慢波,經由病史症狀釐清及神經理學檢查,若發現有局部神經學表現異常,會進一步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是否有相對應的腦區病灶,醫師會依每位病人不同的情況作處置。
吳怡真醫師表示,郭姓病人的局部癲癇發作,是在有緊繃的異樣感後,發生左上肢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動作,由左手掌延伸前臂、至上臂,有時抽搐動作會由左上肢往上行進到左頭頸,造成頭頸不自主的震盪轉向動作,每次維持1、2分鐘,意識大多清醒;但有時會間歇性接連發作數次,合併意識變得混沌,且持續數分鐘後意識才回復正常,抽搐停止後左手會短暫無力,但會逐漸恢復,是典型的局部動作癲癇發作。
對於這類陣發性局部神經學症狀,如短暫的異常感覺、不自主的抽搐動作、短暫的意識障礙等,吳怡真醫師建議及早就醫,成大醫院神經科癲癇門診配合神經理學檢查、腦波、認知功能測驗、腦部影像學造影及核醫攝影檢查等,釐清係局部癲癇發作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以能針對病因做根本治療。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這些抽搐發作形式很多,有些可以是非常短暫且幾乎無法察覺,也可以是長時間的劇烈抽動。癲癇的抽搐往往反覆發作而並無直接起因,由特殊原因引起的抽搐則不被認為是癲癇。..雖然有些癲癇病例由腦部外傷、中風、腦腫瘤、服毒或酗酒等病因導致,但大多數癲癇發病並無已知病因。癲癇抽搐發作是由於大腦皮質神經細胞活動過度或異常的結果。診斷癲癇通常需要排除其他能引起類似症狀的疾患(如暈厥),並查找是否有直接發病因素存在,癲癇通常可以以腦電圖(EEG)確診。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全世界約有1%的人口(6,500萬人)患有癲癇,近80%的病例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癲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新發病例在已開發國家最常見於嬰幼兒和老人,在發展中國家最常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和年輕成人,這是因為發病病因的比例不同,約5–10%的病例在80歲前會發生一次無明顯誘因的抽搐,發生第2次抽搐的幾率在40%到50%之間。全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對癲癇患者駕車做出限制或禁止,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無抽搐生活一段時間後,可以重新開始駕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