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0412原建1020703新增)溝通正是「策略」與「執行」之間的關鍵橋梁;少了它,輕則會讓一家數十人的小公司號令不行,重則可能使員工上萬的跨國企業策略癱瘓!

(林文政 中央大學EMBA執行長 採訪、撰文 /  陳芳毓)英文「lead」,有「指引方向」的意思;好的領導者(leader),也要能駕馭、引導、促進事情,讓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去演變、發展。這個過程 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溝通」。透過良好的溝通,領導人可以描繪願景、激勵人心、分工授權等,驅動其他領導能力,來達成最終目標。

西方社會非常強調溝通。艱困時代的偉大領導者,如前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都曾留下激勵人心的經典;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溝通意願和技巧,也為他的領導力大大加分。

領導者為什麼願意不厭其煩地溝通?目的有二。其一,讓團隊成員對領導者產生熟悉感,進而凝聚向心力和信任感;其次,促使團隊成員聆聽領導者的意見,逐漸形成共識,產生一致的行動目標。

行為並非一朝一夕、三言兩語可以改變,因此領導者必須不斷透過各種媒體與場合,不斷、不斷地講述,講到所有人都明白、講到結果出現為止。

聆聽祕技/不隨便插話、靜止片刻,讓談話衍生出更多見解

你是否發現,自己在聽別人說話時總想著,「總算提到相關的東西,快講重點」「我們已經談過這個了;你還在提5分鐘前說過的事,只是說法不同!」整個過程都讓你急著想要推動對話進行。

《好主管的聆聽技術》作者博納德‧法拉利(Bernard T. Farrari)指出,個人優秀表現的關鍵在於擁有良好的聆聽技巧。要練就高品質的聆聽,必須保持專注。如前述的內心對話,就是出現在我們心中的噪音,必須學會切斷它,專注於眼前的討論,即使有時候,你在談話過程中,心裡突然冒出某個重要的想法或問題,也不能被牽動。

法拉利說明,隨著現代人的行為規則鬆綁,再加上人際交流的速度變快,我們變得比較不拘小節,因而造就了一種插話的文化。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習慣打斷別人的談話,也許是因為不耐煩,或是需要在對話中表現自我。新的資訊科技讓問題更加嚴重。E-mail、手機、即時通軟體或是數位塗鴉牆留言,讓我們愈來愈習慣同時聆聽多種聲音,不斷地分散我們的焦點和注意力。

法拉利強調,在現實的職場上,尖牙利嘴或迅速回應都可能會阻礙問題的解決。他提出關於聆聽的兩大原則:

1.保持安靜!不要急於反應或評論。在聆聽時,你必須控制你的本能和反應,不要說任何話。發表意見時,想想那會如何影響談話者或是對話的進展,建議可以先在心裡數1到5。

如果成功地保持靜止與安靜,可能會製造一、兩次尷尬的沉默。法拉利強調,別害怕尷尬。大部分的人討厭沉默,於是本能的傾向用意見把空檔填滿。這時候,當談話對象在這些安靜時刻努力說話時,你會很驚喜地發現他們還有許多見解。

2.別預期句子結束的時刻。就像偶像明星在舞台上唱歌唱到倒數三小節時,台下歌迷就開始鼓譟一樣。所以,如果談話對象說完話,而且好像在等待你回應時,你可以下意識地停一下,等候看他是否還要繼續說下去。如果你覺得他還有話要說,卻因為某些因素把話吞回去,你可以說一些話引導他講出來、鼓勵他把想法完整地說出來。你永遠不知道他接下來要說的,會不會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法拉利認為,每一位談話對象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一套他自己的經驗、想法和見解,因此,每個人都值得你花時間與心力去對待。給你的談話對象8成的時間說話,需要你開口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取代告知事情,因為探詢或詢問,能讓你的談話對象說出他想說的話;提出問題來澄清和衍生、補充細節、提出相反觀點,讓對方可以探索新的思考區域,進一步得到意想不到的見解。(本文取材自《好主管的聆聽技術》,大寫出版。整理 / 張良姿)

(本文摘自2013年7月號《經理人月刊》


「願意溝通」的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國外企業的領導者對「溝通」的重視程度,遠超過國內企業。當一項重要政策頒布後,外商公司會透過內部網站、電子郵件、小冊子……等各種管道來宣傳;必要的 話,執行長甚至會站上第一線,直接向最基層的員工說明。

「主動說明」能夠營造出有誠意、能苦民之所苦的正面形象,與「流言四起後再出面解釋」的被動、官僚氣息大不相同。

相較之下,東方文化強調服從、尊長,普遍存在著「官大學問大」的氣氛。當員工向主管請益時,若主管回答「你先研究研究,3天後找我討論」,

西方員工可能會覺得,「哇,老闆很授權!」東方員工卻可能在心裡嘀咕,「老闆怎麼這麼無能,把責任推給我!」連帶使得東方主管產生「我若不做決定,就會被部屬認為無能」 的心態。

於是,國內企業便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少數最高管理階層做成決議後,便一層層往下交辦,總經理告訴副總、副總告訴科長、科長告訴班長……,等到傳到基層員 工耳中時,訊息可能早被扭曲、誤解,形成惡性循環。

溝通技巧絕對可以學習。但我認為,願意溝通與聆聽的態度,比溝通技巧更重要,而這正是台灣領導者最欠缺的。台灣企業偏重員工的專業,以為埋頭苦幹便能成 功,忽略了溝通正是「策略」與「執行」之間的關鍵橋梁;少了它,輕則會讓一家數十人的小公司號令不行,重則可能使員工上萬的跨國企業策略癱瘓!要跨越溝通 的障礙,一定要由高階領導者帶頭改變,因為只有透過溝通,才能讓一支上萬人的軍隊,往同一個方向邁進。

傑克‧威爾許:花70%時間做組織溝通

最出色的國外企業領導人,非前奇異總裁(GE)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莫屬。他的各項領導特質都相當傑出,溝通能力更讓人印象深刻。威爾許曾說,他大約有50~70%的時間都花在溝通上。因此,他經常到奇異位於克羅頓維爾(Crotonville)的內部大學,親自向高階主管授課。這麼做的目的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組織溝通。

他有句名言:「在每一個市場不是拿第一就是第二。如果不是前兩名,就是整頓、出售、或關閉。」

這句話傳達了三層意義:

策略思維(集中資源做擅長的事)、

績效標準(做不到前兩名就離開)

企業願景(成為頂尖企業)。

我曾經拜訪奇異台灣分公司,他們的執行方向也與總公司策略毫無落差。這並不讓人意外:一個企業 的策略,若是能溝通到全世界都耳熟能詳,自然也早已內化成員工的思維模式。

國內企業領導者中,友達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對於企業內部溝通的重視,最讓我印象深刻。該集團人資部門仿照國外跨國企業的編制,共有4位全職員工專司企業文化的建立與溝通。他們每周都會與李焜耀面談1小時,將他的理想與價值觀做成各種影像或文字訊息,再傳達給全集團。

儘管李焜耀在併購西門子(Siemens)一役上狠狠跌了一跤,卻不見任何一位高階主管離職,我認為這可能正與他善於透過溝通、塑造團隊向心力有關。換作 別的企業遭遇如此重創,管理團隊可能早就鳥獸散了!一般而言,精明幹練的經營者通常也非常果敢決斷,較可能一意孤行、不願溝通;然而,李焜耀卻能放下身段溝通,正是最難能可貴之處。

溝通秘技:4招讀心溝通術,主導場面、拉攏人心

讀心術是利用心理學、生物特性、行為科學等知識,來解讀心理、操控行為的技巧。在對方未察覺的情況下,以不經意的對話或動作帶入暗示,解讀對方心思,甚至誘導對方做出自己想要的反應。《別讓人知道你怎麼想》舉出3種讀心術的技巧:

1.觀察嘴角與身體距離:

可以向對方說一些話,觀察他的反應。舉例來說,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中,以眼睛和嘴角最容易解讀。懷著正面情緒時嘴唇會放鬆微張;懷著負面情緒時則嘴唇緊閉、緊繃。

另外,初次見面的時候,人和人多半會保持1~2公尺左右的距離,若是交換名片時,對方一口氣就來到50公分的位置,表示他很容易與人親近;若是上前交換名片後又把距離拉開,則可能表示對方心有防備。

2.說話之前加入特定動作:

制約是將對方內心的印象與反應,連結到特定的動作。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巴伐洛夫之犬(Pavlov’s dog),就是在每天餵狗飼料之前先搖鈴,一段時間後,狗受到鐘聲的制約,聽到鐘聲就會以為有飼料而流口水。

不 過,就算是剛認識的對象也可以設定簡單的制約,比如說公司客戶很愛閒聊,但自己很想講正事又不想破壞氣氛的時候,可以在說話前刻意加入一些舉動,例如在進 入正題之前「先喝一口茶」,喝完之後馬上言歸正傳。講完正事後,再讓對方恢復主導權,然後再喝一口茶,把話題轉回公事上。反覆幾次後,對方心理上不知不覺 產生「喝茶=重要話題要開始」的制約,看到你喝茶就會停下來等你說話。

3.複述對方一部分話語: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是「rapport」,是融洽、信賴關係的意思。刻意營造這種感受的手法稱為「配對」,方法就是模仿對方的行為,因為人對與自己舉動相似的對象,會不由自主產生親切感。

複 述就是一種簡單的配對方法,也就是重複對方一部分的話語。例如A說:「這次的新產品很有趣,我們打算針對30歲以上的男性為促銷對象。」B說:「您說的 對,這次的產品很有意思,以30歲以上為訴求正好。」比起B說「我也是這樣想,」前者會讓A更覺得B有贊同之意。雖然寫成文字感覺很刻意,但是在會話中, 複述可以很自然地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4.從看得到的地方開始聊:

作者提出「影像聊天法」,建議從對方的外表、一眼就能掌握的地方開始聊天。

比 如面對奇裝異服的人就說「你很喜歡流行的東西吧。」聊一陣子之後再說出與影像相反的印象。因為人的性格多半都有兩面性,與外觀乍看相反的要素,也會存在於 內心世界。如果對方看起來很開朗,就說「其實私底下的你很容易鑽牛角尖吧?」一開始就聊看得見的部份,最後扭轉印象說出相反的看法,對方就覺得自己的內心 獲得理解。

如何提高前線的執行力

(EMBA雜誌第291期)根據一項調查,企業執行效率的最大障礙,在於前線員工對公司策略的理解不足。

因此,曾擔任軍中將領、現於波士頓大學任教的巴洛斯(Ed Barrows)指出,根據他的經驗,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過去征戰沙場,克敵而勝,部分得歸功於作戰指令簡單明瞭。海軍陸戰隊有一個「五段指令」(Five Paragraph Order)的作戰命令,包括了狀態、任務、執行、行政與後勤,以及指揮與信號。

其中的「執行」部分,能幫助企業主管增進執行效率。「執行」涵蓋四個步驟,可讓任何階層的人傳達公司策略給前線員工:

第一步:表明意圖

以軍事來說,「意圖」即是領導者執行任務的目標;以企業來說,即是經理人的決策目的。這兩者所指的,都是策略的最終狀態,也就是成果。換句話說,領導人必須 說清楚,他要的結果是什麼。2008年,福特汽車的高階主管對參議院說明,該公司的目標是營運獲利、組織重整等等。這個發言使其員工清楚了解公司的策略, 認知到採取什麼行動,才有利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第二步:制定行動概念

就軍事為例,行動概念可能是作戰細節;以企業來說,則可能是最終狀態要如何達成的敘述。兩者都在描述任務執行的方式。人力資源公司任仕達(Randstad)旗下員工,分布於世界五千 兩百個據點,但該公司訂出四大策略,並將此策略延伸到每個國家的每個據點,以明確的行動概念串聯了員工的行動。

第三步:指定任務

任務是單位或個人所採取的行動,例如部屬受指揮官授與任務,執行任務。然而,任務也構成了行動本身,因此,部屬的任務執行,即成了整體成敗的關鍵。前線成員必須清楚他們所須達成的任務是什麼,才能確保執行效率。

舉例來說,美國鋁業公司(Alcoa)擬定了該公司的永續策略,以及達到該策略須要完成的目標,然後再列出達成這些目標須採取的「關鍵行動」,再將這些行動規劃入員工的日課當中。這些行動,就是員工的任務。

第四步:闡明工作該如何協調

在任務確認之後,接下來就是各部門在執行任務時要如何協調。以海軍陸戰隊來說,所指的或許是任務時間地點的協調;在企業當中,則可能是團隊行動的協調。巴洛 斯舉BankPlus銀行為例:該銀行的目標之一是以客為尊,而要達成此目標,非得要銀行員工「團隊合作,建立顧客關係」不可。

在以上步驟當中,企業主管都應該擔負起引導的責任。以第四步來說,企業主管必須向員工說明跨單位合作的方式,而在第三步當中,則是要協助員工找出正確的任務。

在經理人的領導之下,前線員工更清楚了解公司的策略,就更能攜手達成目標。

[資料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2417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0311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458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80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魚不是魚 的頭像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