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0413原建  20170531新增)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需要更多人懂得調整生活型態,以預防重於治療來看待!腦中風是國人重殘的主要原因,也是10大死亡原因的第3名。

兒童缺血性腦中風

 

引用  http://www.ccsn0405.com/2017/04/blog-post_36.html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小家是個健康的9歲小男孩,有次體育課後被發現意識不清地躺在操場上,在同學攙扶下才勉強用右腳支撐走回教室,送醫被診斷為動脈血管病變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在治療及復健後,已可在輔具使用下自行行走。

成大醫院小兒部余文豪醫師指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每年每10萬兒童約有2~13例,發生率不到成人的1/30,但65%的患者卻會因此留下永久的動作障礙,所以必須及早給予治療來改善癒後,並避免後續的後遺症。

余文豪醫師表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成因與成人大不同,成人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與本身的慢性疾病相關,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兒童雖較少這些慢性疾病,但成因卻更為多元,所以需要詳細評估才有辦法釐清病因。

余文豪說,兒童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3大類:「動脈血管病變、心因性疾病,及血液方面」相關疾病,其中以動脈血管病變為最大宗,約占50%;這些動脈血管病變,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血管異常,因此不容易特別作預防,而另一部分則是由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感染所引起;因此,有相關病史的家長則更需要注意神經學症狀的表現,並針對根本的疾病作良好的控制來預防腦部受到影響。

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缺血性腦中風從症狀發生到確診,平均要花費24小時、診斷不易。余文豪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兒童患者的臨床症狀除典型的單側偏癱外,常以一些不特定的症狀表現,如躁動不安、行為改變、感覺異常、頭痛、視力模糊、抽筋、運動失調等,且年紀越小病人的表現越不典型,必須倚靠家長的良好觀察及醫師的警覺性才有機會及早診斷。

臨床上懷疑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需要影像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排除其他病因,目前首選為腦部磁振造影合併磁振造影血管攝影,可以在栓塞發生幾分鐘就顯現腦部的病變及血管變化,但其檢查需要花費數10分鐘,對於無法配合的兒童,常需以全身麻醉來加速檢查的進行;而腦部電腦斷層雖可快速取得影像,但其缺點為不易查覺早期或是太過細微的病變。

余文豪醫師說,目前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多從成人的治療準則延伸來,年紀大於2歲且發病到確診時間小於4.5小時的兒童,在無相關禁忌症情況下,會考慮以靜脈注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t-PA, tissue plasminagen activator),加速血栓的溶解,以減少神經的傷害。

不過,因為早期診斷的困難,統計上只有不到2%的兒童患者符合接受t-PA的條件。無法接受t-PA治療的孩童,急性期則可透過良好的重症照護,如適當的血壓、血糖、體溫、腦壓的控制,達到神經保護的效果,避免二次傷害。

余文豪醫師提醒指出,第一次缺血性腦中風發作後,可能會造成後續肢體無力、癲癇、動作異常及頭痛等的後遺症,且根據不同的成因,有20-60%兒童有復發的可能,因此需要長期門診追蹤,並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以避免復發。

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隱形殺手

引用  http://www.ccsn0405.com/2016/01/blog-post_31.html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黃女士某早因突然左側偏癱而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黃女士非常不解,平常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也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怎麼會中風呢?經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是心房顫動。

大家所熟知的中風危險因子不外乎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抽菸、肥胖、凝血疾病等;然而心房顫動此種心律不整,容易被一般民眾忽視,卻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因子。

衛生福利部張福祥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一種心房不正常的快速收縮,每分鐘可高達300至600下,此種情況下,容易造成血液在心房內滯留,進而導致血栓形成;血栓可藉由血流經過心室進入全身循環,如果血栓到達供應四肢和腸子的動脈,分別會導致急性肢體缺血和缺血性腸疾;如果血栓到達腦部,血管就會導致腦中風。

有心房顫動的病人,比起沒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多出5倍;臨床上,目前以CHA2DS2-VASs來計算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中風風險(分別是心臟衰竭、高血壓、年紀、糖尿病、中風史、血管性疾病、性別),依據分數的高低,中風風險從最低每年0.7%甚至高到20%不等。

因此在臨床上,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除了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毛地黃等藥物來控制心臟速率,或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是電擊整流來控制心律,來防止未來心臟衰竭的發生;使用抗凝血藥物來防止血栓栓塞事件,也是醫師另一個考量的重點;然而抗凝血藥物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因此,醫師會謹慎評估病人使用抗凝血藥物的利與弊;除了藥物治療,其他侵入性治療方式,如射頻消融術、冷凍氣球治療術、經皮或手術左心耳閉合術等,也適用於某些特定病患。

在某些少數的情況下,醫師會使用阿斯匹靈或保栓通此類抗血小板藥物,來減少血栓栓塞的風險,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指出,抗凝血藥物比起抗血小板藥物,能更有效地減少血栓栓塞事件;傳統的抗凝血藥物須定期追蹤藥物在血中的濃度,並適時地調整藥物劑量,來看是否達到療效,藥物濃度也容易受飲食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干擾,造成醫師與病人困擾;近幾年,出現的新一代抗凝血藥物,只要固定時間服用,就可以達到預定的療效,安全性也不比傳統的抗凝血劑差,對醫師與病人都是一大福音。

如果需要進行手術或是牙科治療,須告知醫師使用的藥物,醫師根據藥物的不同,來決定手術時間的安排與停藥時間,減少出血的風險。

張福祥醫師表示,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平常症狀可能為心悸,疲倦,呼吸困難,運動耐受性下降,頭痛、頭暈、多尿,甚至毫無症狀;因此平常就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包括心電圖;一旦確診為心房顫動,就該遵從醫囑,配合治療與之後的檢查與追蹤;其他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甲狀腺疾病等該積極控制,有抽菸飲酒習慣更該戒除;唯有醫師與病人一起努力,才能將心房顫動的風險性降到最低。

忽冷忽熱心房顫動患者易中風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天氣忽冷忽熱,容易超出人體生理的調節範圍,尤其心房顫動使心房內血液無法順暢流動而產生血栓,當血栓流至腦部時, 便可能導致栓塞性中風,引發致命的危機。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吳柏青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患者除了施以藥物治療,也可採行導管電氣燒灼術做節律控制,對於中 風危險性高的病人,須長期服用足夠的抗血栓藥來預防中風。

80歲以上的病患,因心房顫動問題,引發嚴重中風而容易送醫急診。吳柏青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時,心臟會有快速且不規則的跳動狀況;一位87歲的病患,平常沒有留意心律不整問題,結果因心房顫動,形成腦部血栓造成中風,意識昏迷。


吳柏青指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而增高,65歲以上的患者達5%以上;心房顫動是由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引起,若長期心跳過速,會引發心肌病變及心衰竭,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有可能心臟血栓,而發生腦中風或腸子栓塞等併發症。

而導致心房顫動的潛在原因有高血壓、心臟瓣膜狹窄、風溼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或是遺傳等因素。吳柏青醫師提醒,如有上述疾病,且常心悸、虛弱、頭暈、呼吸困難,應盡早就醫檢查。

吳柏青指出,根據WHO的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心房顫動患者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比沒有心房顫動者的機率高出5倍;此外,心房顫動的患者,一旦發生中風,病情都較嚴重,且1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50%。

吳柏青醫師說,心房顫動治療可施以藥物恢復竇性心律(即正常心律),但有些患者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容易引起副作用,因此,也會透過控制心室心搏速, 以調整心房顫動所引起心跳快速,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經常發作或嚴重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與有嚴重副作用的病患,則施以電氣燒灼術的治療。

吳柏青表示,由於心房顫動會提升5倍以上腦血管梗塞的機會,為了預防心房顫動,發生腦中風的併發症,病患必須服用抗凝血藥物來抑制血栓的形成,以降低中風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