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告顯示,野外的非創傷急症中,除了感冒及腹瀉外,就以高山症為最多,可見其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希望大家能對高山症有些基本的認識,做好預防準備,以期「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認識「高山症」的症狀與治療
(臺中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 高翔)
高山環境的改變
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氣壓力逐漸的降低,吸入氧氣的分壓也隨著降低。在5,500公尺的高度,大氣壓力大約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在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8848公尺)的高度,大氣壓力則約只剩下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此外緯度、季節及日夜改變,也會影響大氣壓力,如在同樣的高度下,越遠離赤道,大氣壓力將會越低,因此氧氣分壓也會變得更低;冬天的大氣壓力,會比夏天低;晚上的大氣壓力,又比白天低,因此在晚上高山症會常變得更嚴重。
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逐漸降低,平均每上升一千公尺,氣溫會下降6.5℃;由於寒冷與缺氧的加成影響,會使得低溫的傷害及高山症變得更嚴重。
高山症 (high altitude syndrome)
當人們突然暴露在極端的高度時,死亡很快就會發生,然而如果是慢慢地到達此高度,可能只會產生輕微急性高山病。高山症,可說是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裏,所產生的病狀;它包括了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各種在此環境中所產生的病變。
從輕微的缺氧、急性高山病的產生,到重度的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有著非常相似的病理現象,因此相同的症狀,會在不同的診斷中出現;而同一個病人也可同時合併許多不同的診斷,如同時出現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及高山腦水腫。這些不同診斷的界限,常不明確。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急性高山病,通常發生於上升數小時至數天內(多數發生在24小時內)。一般而言,上升的速度越快、上升的高度越高、在高海拔停留的時間越長、上升時體力消 耗的越多、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越差,越容易發生。女性發生急性高山病(AMS)的機會稍微增加,但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機會則較低。年齡較輕者,與曾有急性高 山病病史者,通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機會較大。
急性高山病的初期症狀(約佔65%病例),與喝酒後宿醉(alcohol hangover)或感冒(common cold)非常相似,包括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及全身倦怠等;中度的症狀(約佔30%病例)則包括嘔吐、無法緩解的頭痛、以及尿量減少 等;嚴重的症狀(約佔5%病例)則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可聽到囉音、發紺、以及意識改變、步態不穩等,最後這些症狀實已是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的症 狀了。一般而言,只要病人有登高,且開始有初期症狀,即可診斷為急性高山病。
如高度不繼續上升,輕度的急性高山病,通常在幾天內會改善。但是嚴重的急性高山病,通常已代表是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如不給予積極的治療,通常會持續的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
高山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肺水腫,是一種非心因性(Non-cardiogenic)肺水腫,較易發生於男性;若不治療,其死亡率可能超過四成。一般它發生於登上高山的 24-72小時內,而以第二個晚上最常發生。這些病人的肺水腫液的成份,通常含有豐富的高分子量蛋白質,顯示其是由於微血管通透性改變,所產生血漿液體的 漏出。
高山肺水腫的早期症狀,包括運動表現變差(常是最早的症狀)、乾咳、疲倦、心跳加速、右肺中葉(最早)聽到囉音、以及呼吸加速等。晚期的徵候,則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多痰的咳嗽、極端虛弱、以及發紺等。儘速提供氧氣,會有幫助。
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高山腦水腫,通常於產生輕度急性高山病後,1-3天發生,但可在12小時內,由輕度高山病演變為為嚴重的高山腦水腫,可說是急性高山病的末期病變。其主要 病理機轉,被認為是因缺氧,使得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腦微血管靜水壓增加而產生;非常類似高血壓腦病變。其典型的症狀,包括嚴重的頭痛(常會因走 路、用力、或平躺而加重)、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混亂、以至昏迷。單側肢體無力或局部神經徵候,偶而亦會發生。因此必 須與腦中風等,作鑑別診斷。
在高山腦水腫的症狀中,「步態不穩」,被認為是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在山上,如發現任何一位隊友,有步態不穩,走路搖搖晃晃時,縱使他沒有其它的症狀,都應先認定他已發生高山腦水腫,而應立即下山。
高山症的治療
由於高山症,可在症狀出現後不久,即快速加重。因此早期警覺、早期診斷,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其治療的主要原則為:
1.離開高海拔環境(下山)
2.矯正產生症狀的環境(給予氧氣、增加環境壓力)
3.休息(減少氧氣消耗)
4.藥物治療(雖然有效,但仍應當作輔助治療。)
降低高度,目前仍是治療高山症,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治療。雖然輕度高山症,可以不必立即下山,而能在同樣高度下,經過適應而使症狀改善;但如經過二十四小時 適應或治療,仍無改善時,則應立即下山。雖然降低高度降得越多越好,但一般降低500-1000公尺,即足以使症狀改善。如有嚴重的症狀,如高山肺水腫、 高山腦水腫(步態不穩、意識不清)發生時,則應立即下山。
如無法立即下山,除了給予氧氣治療外,現在有一種攜帶式加壓袋,可在發生高山症時,作為暫時治療之用。由於加壓袋一般較輕、可摺疊、可重複多人使用、且不會像氧氣會逐漸用完,因此一般建議,如登山隊要上4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隊伍中應準備一個加壓袋。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利尿劑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止吐藥prochlorperazine(novamine),等,證實對治療高山症有效。應與您的家庭醫師、旅遊規劃團隊、及隨 隊醫師討論決定。
[參考來源]
http://travel.kingnet.com.tw/news_paper.html?recno=139642075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