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個原則 買雙好穿涼鞋

如何選購一雙好涼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醫師邱熙亭表示,大小適中、鞋子可以包覆腳後再多1.5公分,運動時盡量別穿涼鞋,都是選購與穿著小撇步。

1.鞋底防滑別太硬:應選可防滑,不要太硬的,如果是運動型涼鞋,鞋底溝紋要深、軟性材質較佳。試穿時,要選腳趾關節行走時可以彎曲的,穿起來才舒服。

2.鞋跟2至3公分:最好可選2至3公分高的,讓腳底與地面有緩衝,如果選完全無跟的平底鞋,反而沒有吸震效果。

3.鞋墊軟硬適中:建議試穿時走久一點,選擇軟硬適中的款式。如果是扁平足或高弓足,鞋墊不要太軟,或可選擇足弓處有墊高的鞋墊。

4.繫帶夠寬夠穩:前足處應注意可以固定腳趾,讓它不要滑動、腳趾又可以彎曲;後足處則注意綁帶後,腳不會滑動或綁太鬆變成拖鞋,如此只剩腳趾出力,會讓腳容易疲勞疼痛。涼鞋繫帶也最好別選只有細細一條的,最好有多條繫帶讓腳壓力分散。

5.材質防臭抗菌:即使是涼鞋,也應選防臭、抗菌的材質;如果是小朋友涼鞋,要留意是否有塑化劑問題。

■ 娃娃鞋 鞋跟低吸震不足

足部風險:足底筋膜炎、小腿痠痛

外觀看似輕便好走的「平底鞋」與「娃娃鞋」,因鞋跟太低,吸震力不夠,腳跟踏地易引起足底筋膜炎。

陳建成強調,符合人體功學及力學結構的鞋子並非完全無鞋跟,而是需有一點高度,建議健康鞋跟高度為1吋、約2至3公分,因適當的鞋跟高度可減少足部、膝蓋、腳踝受傷機會。

另外,通常娃娃鞋的鞋口楦頭較大,腳與鞋的附著力不足,腳須用力撐住鞋子,以免滑落掉出,如此易致腳底與小腿痠痛。不過,若因此改買小尺寸鞋子,鞋內空間不夠,恐壓迫足部,除影響血液循環,還會誘發腳趾外翻及足底筋膜炎。

■ 高跟涼鞋 腳趾到腰都受害

足部風險:拇趾外翻、腳趾關節變形、側韌帶拉傷、腰膝痠痛

「高跟鞋引起的大拇趾外翻患者最多。」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說,因穿著不符合人體工學的高跟鞋,除了鞋跟高又細,材質硬外,有時為追求美觀,鞋頭尖又窄,長時間穿著易擠壓腳趾,讓大拇趾往第二腳趾靠攏,大拇趾骨頭卻往反方向發展,造成拇趾外翻、腳趾關節變形,嚴重者還需手術治療。

此外,高跟鞋還會造成側韌帶拉傷、蹠趾關節炎,陳建成說,有時連走在平坦道路上,也容易絆倒、扭傷,出現足部前腳掌區的蹠骨疼痛。基本上,若鞋跟超過5公分,即屬高跟鞋。

振興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林鍵表示,尖頭高跟鞋會擠壓腳趾,加上鞋跟高,身體重量壓在足部,恐加重拇趾外翻症狀。他說,不適合的鞋子不只影響腳踝、足部,有時會一路往上延伸,造成膝蓋、髖關節、骨盆痠痛不舒服。

■ 魚口鞋 部分腳趾受擠壓

足部風險:腳趾受傷、壓迫

腳趾微露的「魚口鞋」,外觀優雅,是不少女性的最愛。陳建成說,一旦腳趾外露、異物「入侵」,易致腳趾受傷。另外,每個人的腳趾排列不同,並非五根腳趾全露,腳趾承受不同的外力擠壓,長期易造成疼痛。

■ 楔型鞋 身體失衡易跌跤

足部風險:容易絆倒、腰痠背痛

近年流行高跟厚底「楔型鞋」,其實是高跟鞋的變形,陳建成說,它雖無高跟鞋的細鞋跟,但鞋底通常較高,穿在腳上就像踩高蹺,從人體力學分析,力量從膝蓋延伸至髖部、臀部,走起路來扭腰擺臀、風情萬種。不過,雙腳遠離地面,身體穩定度下降,容易絆倒,且長時間恐致腰痠背痛、腰椎不適。

據調查,日本女孩是全世界最愛穿楔形鞋的族群,超過二成的女性因穿楔型鞋而身體失衡跌倒,造成損傷。

■ 夾腳涼鞋 保護力不足

足部風險:貼合度、保護力差

深受辣妹青睞的人字拖、夾腳涼鞋,雖然穿脫方便,但陳建成說,這類鞋子設計常未考慮人體工學,足部的保護力及穩定性都不夠。部分鞋款材質易引起皮膚過敏,或摩擦造成傷口。此外,夾腳拖與足部的貼合度不夠,長時間穿著容易腳痠、滑落。

■ 綁帶涼鞋 腳踝容易擦傷

足部風險:勒傷、過度摩擦皮膚

綁帶涼鞋需鞋帶固定足部、避免鬆脫,陳建成表示,帶子纏繞腳關節,除了不舒服外,也可能勒傷皮膚、肌鍵與韌帶;且鞋帶材質亦會引皮膚過敏或走路摩擦等受傷情形。
李林鍵表示,穿鞋需配合時機活動,非一雙鞋到底。他建議,勿挑鞋跟太軟、楦頭太窄的鞋子;高足弓(即腳背高)或扁平足的民眾,最好選擇有足弓支撐或鞋內側較高的鞋墊,必要時可訂製鞋墊,以免長時間穿鞋,腳底吸震力不足,產生足底筋膜炎或肌鍵急性發炎。

穿鞋不穿襪 「硬碰硬」磨出病

案例故事:梁小姐時髦的OL裝扮下,常為了方便或穿搭好看,裸足就套上包鞋,不只腳底、腳趾上方關節處逐漸長出厚皮,關節處的厚皮中心還形成圓錐狀核心,一受擠壓就痛。

壓迫磨擦長雞眼 女多過男

成語「手足胼胝」用來形容辛勤勞苦,手腳因為長期勞動、磨擦形成厚繭。馬偕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說,俗稱「雞眼」的胼胝,起因於皮膚長時間不均勻的重力壓迫或磨擦,導致皮膚表層增生,角質愈來愈厚。一雙舒適又合腳的襪子,能避免腳的皮膚和鞋子「硬碰硬」,減少雞眼發生的機率。

雖然每個年齡層的男男女女,都有可能長出雞眼,但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皮膚科門診裡,因雞眼、腳後跟龜裂疼痛上門求診的女性明顯多於男性;主要是因為男性較常穿著襪子,不少上班族女性則是穿著絲襪,更別提還有許多女性連襪子都沒穿,直接套上鞋子。

愛美不穿襪子 皮膚易過敏

襪子的「護足」功效不僅止於此,趙昭明說,不只塑膠材質鞋子,就算標榜純牛、羊皮,加工時仍可能使用染劑、黏合劑等,直接接觸皮膚可能引起過敏接觸性皮膚炎,讓雙腳紅腫、起疹子。

此外,許多時尚女性喜歡套上五顏六色的糖果襪,甚至涼鞋也不例外,只為在穿搭上加分;還有女性不想露出一截襪子,改穿隱形襪,不過,材質、剪裁不合腳的隱形襪,要不是鬆緊帶在腳ㄚ上勒出一道道痕跡,就是穿幾回就鬆脫,猛往鞋裡滑。

又滑又不吸汗 絲襪非好襪

「襪子也是一門學問。」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一雙好襪不只能吸汗和隔離,避免皮膚和鞋子直接接觸、磨擦,甚至還有避震的功能。

林揚志則說,「襪子還有通氣層的功能」,在皮膚科醫師眼裡,穿著起來美觀、正式的絲襪,薄薄的一層,談不上吸汗、護腳功效,若材質不佳甚至會造成悶熱。
因此挑選襪子時,不只要盡服貼地包覆住腳,厚度也要剛剛好。趙昭明說,除了挑選棉質成分至少50%的襪子,吸汗功能較佳外,還要避免滑脫鬆動,才不會因磨擦導致角質增生、變厚,穿了襪依舊長繭,「穿了容易變硬、變形也不是好襪」。
 
扁平足、高弓足 別穿氣墊涼鞋

高弓足、扁平足 氣墊讓腳更不穩

現在有不少氣墊涼鞋,每種腳型都適合穿嗎?邱熙亭說,扁平足的腳原本力量分布就不均,如果再加上氣墊,就像踩在軟豆腐上,讓腳部更歪斜,腳踝內側和腳底都容易疼痛。高弓足的腳施力點則在腳踝外側,如果加上氣墊容易扭到腳。

痛風嚴重患者 涼鞋引疼痛

曾有研究指出,痛風者穿涼鞋,會讓疼痛惡化。邱熙亭表示,痛風是人體體內尿酸過高,造成結晶異物引起的發炎反應,尤其是腳趾、腳踝症狀較嚴重,可能會關節發腫、骨頭退化、骨質變形腐蝕或腳型改變。如果痛風患者常穿到不適合的鞋子,會讓疼痛增加,最好穿包覆式的鞋子,少穿涼鞋。

如果痛風者還是想穿涼鞋,鞋底要選有吸震效果的,腳趾變形者建議選擇鞋子前端夠寬、夠深,腳趾可抓放、不會卡到的鞋子;腳踝會疼痛者建議選擇腳跟包覆處較硬的鞋子,才不會造成鞋子滑動不舒服。

糖尿病怕足傷 包鞋較安全

糖尿病患者因腳神經病變,常常腳受外傷而不自知,導致傷口感染或無法即時診治,嚴重時可能引發足部壞疽甚至截肢,因此不適合穿暴露腳趾、足跟的涼鞋,更不要光腳走路,以免受傷而不自知。

邱熙亭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天檢查腳部有無異常,做好腳部清潔,洗完腳後記得要擦乾,保持乾燥,修剪趾甲不要剪太短。

穿涼鞋你不該做的事:運動 、登山 別讓腳趾見光

邱熙亭認為,運動最好還是穿包覆性的鞋子較好,如果是一般的郊遊可以穿運動涼鞋,但若是登山穿涼鞋,可能會被蛇咬到、被雜草石頭刮傷。打籃球、羽球等激烈運動,腳踝容易激烈扭動,如果穿涼鞋,腳無法被包覆住,很可能扭傷。
 
鞋底明顯磨損 最好換鞋

鞋底明顯磨損後,最好換鞋,以保足部健康。美國物理治療師麥可‧金恩表示,頻繁進行奔跑、健走的民眾,建議每3、4個月就要考慮換鞋,有些鞋子的鞋底即便外觀磨損不明顯,但內部鞋墊下方可能已經碎裂,使整體支撐力降低,恐增足部疼痛的風險。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運動醫學教授傑‧赫特表示,很多民眾因為突然加大跑步、健走的時間及距離,或穿平底、夾腳拖鞋及磨平、支撐力太弱的舊鞋,進而出現足部疼痛,嚴重者甚至發生足底筋膜炎。一般來說,雖然鞋跟不宜太平,但也建議最好在5公分以下。

大量跑跳、走路,久站、經常性彎腰提重物的民眾容易出現下肢水腫疼痛、足底筋膜炎、膝關節滑囊炎、靜脈曲張等症狀,影響身體健康及工作效率。

建議民眾站立時,經常變化姿勢,有時以一隻腳站立,活動另一隻腳踝關節,還可用腳後跟從下到上輕輕敲打另一隻腿小腿,舒緩痠痛。工作場所多擺放一些可根據個人身高調整座椅高度的護腰椅,減輕久站工作人員背部和下肢壓力。雖然適度站立、走路對身體有好處,但每天一旦站立超過4小時、每小時不能坐下休息1次,常增加足部疼痛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魚不是魚 的頭像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