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中的指定打擊(DH)是怎麼出現的?
MLB兩個聯盟的最大差異
只要有看職棒的球迷, 對指定打擊制度(Designated Hitter簡稱DH)絕對不陌生,這是不讓沒有攻擊力的投手上場打擊的一種施行了三十餘年的制度。不過我們可以見到,美國大聯盟裡,美聯採用指定打擊制度、國聯則否。而DH制是否應存在在棒球場上,直到目前為止始終爭議不斷、公婆皆有理、難以達成共識。
DH制出現歷史背景
早在二十世紀初, 大家就發現投手是打擊貢獻度最低的一人,好像每次上場只是無謂的提供出局數。費城運動家隊老闆邁克(Connie Mack)曾鼓吹投手不應該打擊,1920年代也再度出現此聲浪,但最後皆無疾而終。直到1969年時,大聯盟春訓比賽才首次見到DH制,直到1973年美國聯盟正式採用。
指定打擊制於1973年被引進球場,史上第一位DH,洋基的布隆伯格(Ron Blomberg)改變了日後的棒球世界;但由於國聯的強烈反對,直到1976年,才真正在世界大賽出現DH。
在這三年期間美聯不斷的奔走遊說,大聯盟終於提出折衷解決方案,規定世界大賽的比賽若在美聯球場舉行時採用DH制,到國聯球場時投手就要打擊。詭異的是,反對DH制的國聯卻在首次「試用」時,反而擊敗了美聯,奪下世界冠軍。
DH制的影響
一些專家認為採用DH制之後將無法公平的顯示出具強打能力的投手和弱打間的優劣性,他們也指出這對教練的調度及其作戰策略的選擇將會有很大的影響。諸如是否要在後面幾局啟用代打來代替投手打擊,以及該在何時換什麼樣的後援投手上來壓陣等。
另一個反對DH制的聲音是,這個制度將有助於一些過氣的明星球員延長壽命,讓對要求全面性打跑守的球員能力受到挑戰。然而,支持者卻認為DH制可以讓比賽更緊湊,得分更多,讓球迷看得更過癮。
DH制的價值與樂趣
即便反對者認為打擊與守備是證明球員價值的一體兩面,但若球員能以攻擊作出貢獻、投手專心負責自己拿手的部分、一如DH般專業,其實也無不妥。因此平心而論,DH制雖不完美但有其存在的價值。
如前述所言,DH制確實可增強球隊的進攻能力,因此現在許多因年邁而臃腫、無法全場奔跑守備的老將,或是本來就只有強悍打擊、但守備不佳的年輕球員,就有在美聯延續棒球生命的舞台。
因此,美聯的樂趣在於DH制讓投手們所面對的是難有喘息時間的打線,比賽張力會比國聯來得高些;但國聯比賽也不會因為有投手打擊就變得枯燥乏味,因為我們除了有投手神來一棒的期待,更可透過教練調度的戰術策略運用,提早觀察一支球隊的板凳深度。
- Apr 27 Sat 2013 01:51
棒球中的指定打擊(DH)是怎麼出現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