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0518原建1020117新增)何謂人才?可以說是「可以因應需求展現能力的人」。也就是說,當局勢有所需求的時候,有能力可以提供專業、提供解決方法的人就是人才,相反的,如果有人空有能力,而無所發揮也是枉然。
就像詩人李白當年遭受權貴排擠,感到懷才不遇,壯志難伸,一時興起以〈將進酒〉抒 發人生苦短,其中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相信自己的才能一定能為世人所用,也對照出用人者無識人之能。

雖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實則考驗用人者用或不用及會不會用。
有用而無用,事情無以進展,謂之浪費;無用而有用,事情愈治愈糟,謂之內耗;
有用而錯用,事情不只無以進展,還愈治愈糟,既是浪費亦是內耗。
舉例來說,假設企業需要聘請一名採購人才,
A君在言談中顯得積極、自信、有活力、行事求新求變,
B君在言談中問一句才答一句,看起來積極度中等,
行為表現不是非常活潑,行事中規中矩,
A君的學經歷又比B君來得強, 如果你是面試官,你會怎麼選擇?
一般而言,A君在面試表現與學經歷上都比B君來得好,
正常人都會選擇A君,這叫「選對人」,但A君被放在採購工作可能造成 「錯置」。

為什麼選擇A君是選對人但被錯置呢?
A君開始上班後,很快就展開他的新工作,
然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離職了。
A君的主管很納悶,A君明明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但為何留不住?
事實上,問題出在於A君的「思路類型」是善於開展、勇於創新與變革,
但面對採購的工作,他每 天必須處理龐大的細節事項,
還要能摸清楚每家廠商的能耐、特性,並且要很有耐心地去盯貨、催交期、砍價格,
熟悉流程之後,就可以轉變成常規作業。雖然採購 工作很繁瑣,
但老手採購會告訴你:
「習慣就好!」於是「一成不變」正好違反了A君「求新求變」的特質。 
A君雖然不像詩仙李白遭到排擠,但A君特質自然想在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績。
可是,當他在以追求穩定為目標的工作環 境中求新求變,肯定也會遭受打擊。
最後,A君可能也會認為自己才華未受重視,同樣感到「懷才不遇」。
因此,人才的運用必須搭配人的根本特質,
「思路類型」 乃人類接收資訊與處理資訊的核心,配合工作性質與人類的思路類型,
讓人在根本能力的基礎上自然地將事情做好,這才是人才運用的槓桿點。
選才有多重要?用錯人,步步皆錯!

「聘雇人員乃萬事的起頭。好比河流的源頭,如果你把它污染了,就會一步步地污染到下游的每一件事。」這是美國「西南航空」創辦人Herb Kelleher對於選才的妙喻。組織的績效是「人」的貢獻,在經濟環境嚴峻的挑戰下,組織裡人人都必須是精兵,招募選才更成了不能容許出錯的任務!

你是人才還是人力

有個律師朋友在學校裡兼課,他常會找一些學生來工讀,或者是在接到某些公部門的研究案時,便會找一些研究助理幫忙。

有幾個年輕助理,跟著他兩、三 年,我們也就認識了。

其中有個叫做阿雅的女孩,我頭 一次見到她,她捧著好多檔案匣,像表演特技似的,從樓梯上下來。

滿臉都是笑容,嘴又甜,律師朋友對我說:「阿雅人很乖的。」

我一直以為他對阿雅很滿意,也以為阿雅畢業後會留在事務所,沒想到,有一天竟在電腦展覽場的叫賣攤位上,看見了吆喝著:

「最後機會,割喉價!不買你會後悔!」的阿雅。

「什麼時候離開事務所的?」我在擁擠的人潮中,扯著嗓子問阿雅。

她的眼圈忽然有些紅:「離開三 個月了。老師說我不是幹這一行的,我只好走了……」

我聽了覺得心酸,也不知道怎麼 安慰她,扯開嗓門問:「妳在這裡還好嗎?」

「反正就是工作嘛。沒差!」她努力的笑著,給自己打氣。  

人才是自已設定

過了一段時間,我遇見律師朋友,他身邊的助理變少了,也沒有那種像阿雅一樣笑臉迎人的類型。

「縮編啦?」我笑著問:「都看 不見甜美的笑臉了。」

朋友微笑的說:「阿雅啊,我讓 她離開了。她不適合做這個工作。」

「是嗎?我倒覺得她挺賣力的。」

「賣力有什麼用?我需要的是人才,不是人力。」

我有點震撼~關於人才與人力,確實是我以前沒想過的問題,我一直以為只要夠投入,就能把事情做好,卻忽略了專業性與準確性,是人才最重要的。

如果方法不對,就只是白費力氣,如果不能讓自己更專業,就無法成為人才,只能淪為人力。

人力隨處可得,人才卻需要發現,需要培養。

「你可以培養她,讓她變成人才啊。」我還在掙扎。

朋友疲倦的看了我一眼:「有些 人已經設定了自己是人才,有些人無所謂,要怎麼培養啊?他自己都無所謂了。」

我忽然想到阿雅在賣場說的那句話:「反正就是工作嘛。沒差!」

也許就是因為都沒差,才失去了競爭力吧。我終於沉默了!

台灣店長UNIQLO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如何養成人才

在你的想像中,一個統管200名員工的主管,應該具備怎麼樣的資歷和條件?

在鴻海,這樣的位階多半具備20年以上的經驗;在友達,200名員工以上的處室主管,平均年齡上看40歲。但是,在日本第一大、全球第四大服飾製造零售業者UNIQLO裡,這個數字是28歲。

他們,是UNIQLO的店長。28歲也許年輕,但是每一位店長都擁有貨真價值的能力。

店長就是經營者、UNIQLO的靈魂

以UNIQLO在台灣的第一家店:統一阪急店為例,一家擁有200名員工、月營收破億元新台幣的店面,儼然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許多中小企業的規模。而UNIQLO的店長,雖然沒有企業經營者的頭銜,每天從開店到打烊所做的每一件事,卻都是經營者該做的事。

UNIQLO 社長柳井正曾說:「店長是UNIQLO的靈魂。」因為店舖不賺錢,UNIQLO便難以生存;不透過店舖反映市場變化,UNIQLO便難 以掌握顧客需求。因此,柳井正給予店長完全的店面主導權,讓店長自行決定進貨種類、進貨數量、商品陳列、動線設計、促銷活動和服務方式;連人才錄用、員工 培育,也都由店長一手包辦。

「簡單來說,這就是你的店,你必須把它當做自己的企業來經營,」台灣UNIQLO執行長(CEO)高坂武史說,UNIQLO不會把店長視為聽命行事的上班族,一家店的成敗,都與店長有關。而高坂武史自己,也是從店長做起,一路踏進總部、走向大中華區,坐上現在的位置。

在 UNIQLO,店長是升遷的基本門票。不管你志在行銷、研發或設計,學會傾聽顧客聲音、處理顧客需求,熟悉從進貨到收銀的店面銷售流程,是柳井正 對每個員工的基本要求。先成為一個好的店員,再變成一位稱職的店長,是每一位UNIQLO員工的必經歷程。當不上店長的人,沒有其他可能。

新手主管,就管百名員工、千坪店面

今 年27歲的高筱嵐,是台灣UNIQLO首批(7名)台籍店長之一。一年半前,她通過柳井正的面試,自2000人中脫穎而出,成為 UNIQLO的店長代行(儲備店長),以成為店長為目標,開始日日夜夜的賣場訓練。但是,這份工作的辛苦與挑戰卻遠超乎她的想像,也超乎一個新手的能力範 圍。

「進 公司兩個半月,我們就要面試200名新進員工。第三個月,這200個人就突然變成我們的部屬,我們必須一邊學習賣場知識、一邊負責員工的教育訓 練和工作表現。」結束在UNIQLO第一年的受訓與實習後,高筱嵐被任命為站前店店長,「現在,170名員工和一個4層樓高、600坪的店面,都是我一個 人的責任。」

只是,在這7名台灣店長中,曾有兩年工作經驗的高筱嵐,還稱不上是最極端的例子。

今年將滿26歲的明曜旗艦店店長陳俞瑛,在加入UNIQLO前,是個毫無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如今,他和另一名店長渡部卓也一起掌管1100坪的明曜旗艦店,員工人數超過300人,年薪120萬台幣起跳。

用不可能的目標,將能力推向極限

在一年半內,陳俞瑛和高筱嵐為什麼可以從社會新鮮人、服飾業新手,蛻變成千坪店面、百名員工的店長?到底,她們在UNIQLO看到什麼、學了什麼、接受怎麼樣的訓練?

「不斷給你不可能的目標,要你去做你辦不到的事情,」高筱嵐說,和他同齡的同學即使當上主管,帶的也不過是三、四個部屬;但是,她第一次當主管,面對的就是200人的陣仗,光是要記得每個人的名字和長相,就花上她一個月的時間。

歷經賣場的修練、嚴苛的店長資格考試,高筱嵐從店長代行變成店長代理,再成為一夫當關的店長。每一次的任務,在被交付的當下,對她來說都是艱難的考驗。「但是,這也象徵公司對我們完全信任。如果公司敢讓放手讓我去做,就代表他們覺得我做得到,那我也就沒有辦不到的道理。」

UNIQLO的店長養成學,也許可以用「強迫長大」和「揠苗助長」來形容,但是就如同〈UNIQLO店長十誡〉的最後一條所說:「店長要有謙卑的心,對自己抱以期望,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成為適任的第一人選。」

不試著把自己推向極限的人,就不會有更多可能。而柳井正對UNIQLO店長的期待,從來就不僅止於店長的本分,而是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能做好、做成的決心、能力與韌性。

用對人、會授權,部屬能做、主管要勇於放手
卞志祥所服務的單位(企業業務事業群‧策略客戶暨全球夥伴事業處),負責台積電、友達等台灣惠普最關鍵的20多個企業客戶,部門主管的壓力不言而喻。但總 是帶著笑容的卞志祥,不僅達成業績目標,更長期研究股、匯市等投資,也維持每周運動兩、三個小時、每年旅行二到三次的生活習慣。工作十多年,他每三年換一 個專業領域,38歲就經歷過財務分析、行銷、客服和業務四種專業,非常有「效率」。

速度快、結果導向,才是有效率
 
「在預期的時間內,達成預期的目標,」是卞志祥對效率的定義,因為「效率」雖然和「速度」有關,但更要與「目標」高度連結。他舉例,為了向客戶提案,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5件事,即使最後只花了兩星期,卻沒有贏下案子,這就不叫「效率」,因為「效率必須是結果導向的。」
這個道理是在國小月考時體悟出來的。當連續三次從頭開始寫、但考卷都寫不完後,卞志祥不得不構思新的得分技巧。他認為,有效率的應試,是在有限的時間內, 得到最高的分數。於是他改變答題順序,從考卷最後的應用題或申論題寫起,最後再寫選擇題。因為前者占分大、猜不得;但後者的答案往往就在題目中,萬一時間 不夠,也能猜。
效率領導:用對人、授權第一線
 
考不好的震撼教育,讓卞志祥明白,提高效率的關鍵,就是排定輕重緩急。因此,每月月初、每周日晚上,他都會花一、兩個小時思考本月及本周的「重要事項」;每天早上開始工作前,也會留10分鐘思考當天工作重點。

卞志祥認為,判斷輕重緩急的原則,就是分辨「重要的事」與「緊急的事」,因為效率的最大殺手,就是為了處理「緊急的事」,而忽略「重要的事」;因為「重要的事」不做,「緊急的事」就會一直回來打斷你的工作,把每周、每月的效率拖慢!

為了讓自己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卞志祥有兩個效率領導原則:
原則1: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在對的位置放對的人;
原則2:第一線同仁能做的事,主管就不做。

原則1的前半部分,牽涉個人的專業與經驗,較容易達成;後半部則涉及組織氣候和個人偏好,困難度較高。一般人通常會因此祭出「拖」字訣,結果往往使重要的事,變成緊急的事。

比如說,新官上任的主管,對於某個沒犯大錯、但也算不上優秀的員工,是該留任、還是調動?多數人都會安慰自己,「觀察一下好了」。結果,三、五個月、甚至一年就過去了。


卞志祥認為,人放錯位置,比不放人的影響還大,因為這個人事錯誤會造成很多緊急事件,逼使主管必須花很多時間去修補,連帶拖垮個人及組織效率。
而這個惡性循環的起因,只在於一開始沒能「在對的位置放對的人」。反之,如果一開始就找對人上車,組織戰力自然會提升,而「當團隊能完成70%的事,主管才會有時間 去找出另外70%的新工作。」

至於原則2,則是在面對容易打斷工作的突發狀況(例如,客戶臨時提出需求變更)時,先分析問題原因,找出團隊中最適合處理的同仁,交給他負責,而非在第一時間就親自打電話向客戶說明。


許多有強烈「主管意識」的經理人,會希望「決定要經過我」「我要給點意見」。但卞志祥認為,這其實是花費雙重人力處理同一件事,反而會使自己成為決策的瓶頸,對團隊效率造成很大的耗損。
效率業務:活用資源

卞志祥提醒,外商業務員要特別注意「資源運用」這個高效率關鍵字。多數業務員接到案子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拆解規格,看看有哪些自家產品符合需求。
「但這樣 做會很辛苦,因為你有的產品,對手也有!」他解釋,客戶對產品規格的要求經常會改,但發動專案的動機通常不會變。
因此,業務員最先要思考的應該是:「客戶為什麼要做這個案子?」接著再從公司內外部找出可以促成交易資源。
比如說,某製造業公司計畫讓營業額從30億成長到50億,所以打算導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畫)系統。
一般業務員可能會直接架構ERP的規模,但有效率的業務員卻能洞悉,「成長」才是這筆生意的關鍵字,意即ERP只 是客戶尋求成長的方式之一,如果還能從國外總部找到處境類似的企業成長案例,或幫忙引薦適合的上下游合作廠商,業務員就能跳脫業務面的價格戰,提升至策略 面的合作,提高成交的機率。

我的效率工具


1.iPhone筆記功能:計畫、準備中的事情,只要想到,就立刻用「關鍵字」的型態記錄下來,才不會等期限到了腦筋還一片空白。圖為卞志祥為了採訪而準備的筆記。

2.iPhone錄音功能:有靈感、但不方便動筆時,可以把想法錄下來,有空時再放出來聽。通常10則錄音中,只有3則會需要重聽,因為說話就是整理思緒的過程。說完後,你會立刻明白哪些想法不可行、哪些則尚有發展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