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0315原建1011023新增)小孩總是不聽話?了解孩子心智成長變化,孩子其實不難教!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貼近孩子的心,也才能有效管教!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情緒箱子,就像汽車的動力來源,這個箱子最高級的燃料,來自父母能全然接納、肯定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必須觀察、學習孩子最能接受的各種「愛語」…

多貼近孩子實用撇步》主動傾聽、正面鼓勵、多用「我」正確傳達訊息…。

不同小孩類型的責罵方式


【孩子鬧脾氣的因應之道】

面對孩子的脾氣時,記得下列原則:

1. 不要訴諸暴力:不要甩耳光或打屁股,大人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用暴力相待,孩子很容易學會以拳頭解決問題。

2. 不要嘗試控制孩子的行動:在他鬧脾氣時,除非有立即危險,如跑到馬路上或傷害自己,否則不要控制他們的行動。

3. 不要威脅或處罰:孩子不理性時,這些方法絕對無效,只會火上加油,讓情緒更糟糕。

4. 不要爭執:你辯不贏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5. 不要讓孩子難堪或取笑他的行為,這會教他日後用同樣方式攻擊別人。

6. 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理:帶孩子到四下無人的地方單獨談話。這是對周遭他人的禮貌,也讓你較容易處理問題。

教養寶貝總動員,招招管用只怕你不用…

親子教養專家薇琪以過來人的經驗,找到父母對孩子的101顆愛心,讓平常羞於啟口的父母親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打掃煮飯間,甚至與孩子的遊戲玩樂中,都能一點一滴地將對孩子的愛,散發給孩子知道。你將會發現:對孩子說「我愛你」,也能花招百出。

★通關密語★

約定一個只屬於孩子和你之間的祕密「我愛你」信號,也許是握三次手、用手指比一個YA的手勢,或是先點你的鼻子後再點點孩子的鼻子。

★來個浪漫★

挑選一個有月亮的晚上和孩子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或者選一個秋天微風徐徐、落葉飛舞的下午,和孩子一起出去兜兜風、吹吹風;甚至在炎炎夏日的午後陣雨時,和孩子一起淋點小雨……,製造你和孩子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

★搞搞親熱★

還有什麼方式比早晨時將孩子從睡夢中「親」醒更美好、更能表露你對孩子的愛呢?還有什麼比在一天的開始之際,享受爸爸媽媽的親吻更棒的事!?

讓小麻煩變乖寶貝9大面向》

紀律、責任、禮貌、自信、耐挫、自我、動機、閱讀、早熟
我到底做錯什麼?爸媽必學5大教養觀念是溺愛還是民主?教養類型檢測!

親子溝通的5個解密步驟

教養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所以,與孩子溝通絕對是父母的必修課。溝通的重要性在於,當孩子拒絕談自己的感受,便是在父母及自己之間築起一道牆,而父母也就此喪失幫助孩子的機會。「兩個耳朵勝過一張嘴巴,」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認為,親子溝通的要訣是父母學習傾聽孩子,先了解孩子,不要急著反對,也許了解之後就接受了,「不要把孩子推開,就失去影響他的機會。」

家庭情緒智商發展協會理事長劉仁州則認為,溝通不必然要透過言 語,父母與年紀較小的孩子相處時,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一起玩,孩子大一點了,父母就可以好好傾聽。

第1步:主動傾聽, 不加入己見

但如果孩子不向父母傾訴、不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怎麼辦?曾擔任白宮兒童諮詢顧問的湯瑪斯.高登 (Thomas Gordon)博士,在所著的《父母效能訓練》(新雨出版)中指出,關鍵在於父母表達「接受」的方式──孩子就像充滿潛能的種子,而能發自內心接受孩子的父母,就像肥沃的土壤,能讓種子發芽、茁壯。

高登主張父母一定要先表達「接受」,並讓孩子感受得到。表達的方式包括肢體及語言:肢體表 達可以僅僅是一個掌心朝內的招手動作,就可以傳達「過來」、「我喜歡你來這兒陪我」的訊息;也可以是父母能在孩子專注於某項活動時,不加以干涉;在孩子說話時默默傾聽。

以語言表達接受的要訣在於鼓勵孩子多說話,而不急著表露父母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你可以對孩子說,「多說一點吧」、 「我對你的想法很感興趣」

此外,「主動傾聽」則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主動傾聽」的意思是,父母會透過孩子的陳述,聽出孩子真正的需 求,並用自己的話,試著向孩子求證他的感受,此時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及勸告,只求絲毫不差的陳述孩子的感受,所以幾乎都以「你」為句首。譬如當孩子說,「小威去度假,沒有人跟我玩了,我真不知道有什麼好玩的?」父母則可以說,「你很想念小威,而且你正在想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對不對?」

當你試著「主動傾聽」,你將發現效果顯著,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釋懷、接受自己並釐清問題,且因為「聽者」和「說者」都採取主動,也能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感與 促進親子互動。最重要的是,當孩子知道你願意聽他說話,他也會很樂意聽聽你的想法。

第2步:用同理心,辨識孩子情緒

接下來,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抱持同理心,表達進一步的「接受」,就能一步步打開孩子的心。

曾在美國有多年輔導經驗的 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系助理教授李岳庭指出,東方人普遍不擅長「情緒辨識」,溝通時喜歡講行為而不講感情,而且一些用語往往造成孩子情緒混淆,以致讓他在發 展感知的過程中感到挫折,最常見的例子像孩子跌倒了,明明覺得很痛,大人卻總是說「不痛、不痛!」李岳庭認為,「要能夠分辨孩子是生氣、還是沮喪,越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越能夠貼近孩子的心。」

李岳庭特別強調,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因為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如果孩子一 哭,就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就要處罰!」或是孩子有怒氣,卻罵他,「生什麼氣!」孩子表面上聽話,內心卻會產生不安全感,並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會失去父母的愛、會遭受處罰,如此一再壓抑、否定自我情感,看似一個聽話的孩子,卻也會變成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

比較好的做法 是「同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說,「我再也不要跟王小明玩了!」父母要懂得說,「你好生他的氣,對不對?」有時事情不見得要「解決」,情緒發洩出來就雨過天青了,「其實孩子的復原能力很好,他們只是需要有人懂他們的情緒、禁得起他們的哭鬧,」李岳庭說。


第3步:多用 「我……」,正確傳達訊息

反過來,當父母希望孩子聽你說時,要多用「我」開頭的句子。高登認為,父母說話有無效果, 差別便在於傳達「你……」或是「我……」的訊息,譬如剛下班的爸爸非常疲憊,無心陪兒子玩,他可以說「我累了!」完整表達自己的問題,卻無法以「你」開頭 的句子準確傳達訊息,因為無論是「你走開」、「你好煩」都是將矛頭指向孩子,讓孩子無法了解你真正的想法,徒生誤解。

「我……」的訊息也讓孩子擔負起改變自己行為的責任,試比較看看「我好痛,我不喜歡被踢。」與「你真壞,你不可以這樣踢人。」顯然前者可以讓孩子思考應負 什麼樣的責任,後者只是在指控孩子的罪行,讓孩子感到愧疚或防衛。

此外,「我……」的訊息傳達,等於是敞開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也鼓勵孩 子誠實表達他的感受,而「你……」的訊息則往往針鋒相對,鬧得不歡而散。


第4步:正面鼓勵,培養堅韌能量

最能夠產生正向力量的溝通是鼓勵。心理學家席格爾(Julius Segal)認為,孩子身邊至少要有一個所謂的「魅力成人」可以與小孩溝通,讓小孩知道「我相信你,我會站在你這邊」,當孩子遭遇逆境時,可以藉著「魅力 成人」的關心,累積樂觀堅韌的能量。

「母親賦予我的禮物,最重要的一項,或許是我的自信心。」20世紀最偉大的執行長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說,母親是他最熱情的啦啦隊,經常打電話給報社,要求刊登他的每項小成就。母親正面的鼓勵驅使威爾許往後面對人生,時時展現堅毅的韌性,不論 是事業上的挑戰,或者健康上的心臟病。

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初中聯考落榜,高中又留級,他只好轉進軍校就讀,當時他自覺人生黯淡 無光,母親卻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前程依舊光明,黑幼龍因而再次振作起來。

要小心的是,鼓勵或讚美都要避免不真誠、脫離現實。南.絲弗 (Nan Silver)在《培養高EQ小孩》(新手父母出版)提到避免不實的讚美,因為自信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不實的讚美只會讓孩子養成粉飾太平、沾沾自喜 的習慣,這種與現實脫節的自信,反而對孩子有害。為人父母理當不斷告訴小孩永遠愛他、支持他,但這與不實讚美截然不同。

李岳庭則認為,與其讚美工作的成果有多棒,不如讚美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而且具體描述,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好用力,想把作品完成。」「你靠自己做到了。」

第5步:表達愛語,預防憎恨恐懼

與孩子溝通,語言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父母必須觀察孩子,學習孩子最能接受的各種語言。在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博士與羅斯.甘伯(Ross Campbell)合著的《兒童愛之語》(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中指出5種對兒童表達愛的語言有: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禮物、服務的行動。

巧門認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情緒箱子,猶如汽車的動力來源,這個箱子最高級的燃料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接納、肯定孩子本身,而 不是以孩子所做的事來增減愛他的程度。唯有當箱子充滿了這樣的愛,才能預防孩子有憎恨、感覺不被愛、罪惡感、恐懼等問題,而父母也才能深入了解他們,處理 他們的行為問題。

為了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必須學習表達孩子獨特的愛語,每個孩子主要的愛語都不盡相同,父母越能夠針 對孩子的愛語去表達,越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延伸閱讀:把 握「中童期」的最後教養良機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6~12歲的「中童期」,可算相當關鍵。《6~12 歲的生活教養》(新苗出版)作者約翰.德瑞斯契(John M. Drescher)在書中指出,與青少年的狂飆相較,中童期顯得太平淡,但這幾年卻是進入青春期、成年期最重要的準備階段,也可說是父母的「最後良機」, 如果在此時期建立好基礎,必然有助於青少年時期的溝通。

首先,中童期是你擁抱孩子的最後良機,大部分孩子在11、12歲以前都很喜愛擁 抱,此階段孩子表現乖巧最大的原因,不是害怕被懲罰或得不到父母的認同,而是害怕失去父母的愛。這源自於幼年期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做 了最不惹人疼愛的事情,如失敗或犯錯時,正是父母表達愛最重要的時刻。孩子的錯誤行為需要用愛來導正,如此即使遭到懲罰,也不會質疑父母的愛是否存在。

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德瑞斯契認為,中童期是孩子與家長可以質量並重相處的最後良機,因為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時間會逐漸轉移到同儕的 相處上。而如果在這段時期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愛的關注,孩子便會以不當的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

中童期也是灌輸孩子價值觀最主要的時期。德 瑞斯契指出,父母有機會將信念傳授給孩子,教導孩子們有關生命意義的事。到了青春期,孩子都很清楚父母的信念和想法,也知道父母對既定情況的反應。中童期 的孩子會主動提出問題,父母必須乘機回答、灌輸價值觀;到了青春期,則要變成由父母提出問題,引導或激發青少年的思考和觀念。

[參考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728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93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魚不是魚 的頭像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