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溝通是指訊息從低階流向高階,或是從員工流到主管。組織中若只有向下傳達、缺乏向上溝通,將使訊息循環圈中斷,活絡的資訊終將陷於窒息。而無法獲得下屬訊息的主管,將很難進行決策,或導致與部屬間的關係緊張。
向上溝通很重要,但往往是組織中最缺乏的,部屬常認為主管高高在上難以接近,或主管過於忙碌、沒有時間與耐心聽取建言等,雖然這些可能是事實,但組織成功運作的祕訣在於主動,溝通也是一樣。
如何利用非語言溝通,進行向上溝通、向下管理、談判制勝、有效銷售?
狀況1:
你準備向老闆報告事情,但是老闆突然情緒上來,抓狂咆哮,這時候,你要如何化解緊張氣氛?
招數1:
納瓦羅建議,如果要向老闆報告事情,其實可以在他走在辦公室走道時就開始觀察他的肢體語言,例如他與其他同事的互動、他的呼吸是否急促、是否持續摩擦額頭,或緊咬嘴唇,這都顯示他的壓力和焦慮。
如果老闆一大早來,已經有這些肢體訊號出現,你或許該考慮一下延緩報告時機,以免自討沒趣。
若你真的得報告,那麼請記得:
第一,不要站在老闆的正對面,可以稍微向後退、向旁邊站,有點角度的面向他站著。「研究顯示,稍微有角度的站著,而非正面跟一個人對看,對於舒緩彼此的壓力很有幫助,」納瓦羅強調,「這是一個面對情緒不佳的人,非常有力量卻低調的方式。」
第二,
用平靜的語調傳遞你要講的內容。當一個人講話速度太快、或太大聲的時候,更容易激怒對方。用比較平緩、適中的音量傳遞你的訊息,可以幫助改善狀況。這是九大非語言指標中的「音調及站姿運用」,目的在創造舒適情境。
狀況2:
你在簡報時,老闆忽而雙手環抱胸前,忽而側頭傾聽,他到底對你的簡報感不感興趣?
招數2:
怎麼知道對方喜不喜歡呢?納瓦羅解釋,如果對於聆聽的話題不感興趣,對方會透出的肢體訊息包括肢體緊繃、下巴向脖子縮緊,或者逃避你的眼神等。
至於環抱胸前這個舉動,納瓦羅解釋,其實不一定代表對方焦慮或不舒服。
他在著作中就解釋,「手臂在身體正面交纏,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非常舒服的姿勢;不過,當交錯雙臂是牢牢的扣住,或者手也變得緊緊抓住,這就代表不安。」
而對方如果對你談論的主題感興趣,會出現包括身體向前傾、表情放鬆、頭向旁邊偏,露出比較多的頸部等肢體動作,因為人在感到比較舒適愉快的情境下,才會露出較多的頸部。
另外,要怎麼判斷對方這樣的肢體動作是真誠的,還是勉強為之?「當對方在乎你時,是會整隻手碰觸你,從手掌到手指,非常溫暖的觸碰。但當他們不喜歡你時,通常只會用手指碰你。這在工作上或者男女關係上都是如此。」
狀況3:
招數3:
納瓦羅也建議,觀察肩膀的反應。通常,當我們說一件事情,可是並非真心相信(或不是強烈相信),那麼很可能有一邊的肩膀會突然向上聳起。
舉例來說,老闆可能嘴上說,「我覺得這樣還不錯啊。」這時右邊肩膀卻向耳朵抬起,這代表他對此說法並不具信心。這樣的肩膀動作,也很適合在企業股東會或法說會時,觀察經營團隊所說的話,是否出自真實。
此外,腳,事實上是身體最誠實的部分。納瓦羅強調,「大部分的文化中,我們都被教導隱藏自己的臉部情緒。但是腳不會說謊,當你不喜歡某人的時候,你的腳會遠離他……。腳對你的安全有責任,他們不需要扮演什麼社會責任,也因此更誠實。」
所以,你也可以觀察主管跟你說話的時候,腳站得離你有多遠,是併在一起還是分開?因為當人們感到有信心的時候,腳傾向於占領更大的領域,可以藉此判斷主管對於他跟你說的話,是否很有信心。
狀況4:
招數4:
這時,可運用非語言指標中的「衣著」,穿著適合職位、乾淨整齊的服裝。納瓦羅建議男性穿白襯衫,因為白襯衫傳達一種真誠且細心的特質。此外,指甲、髮型等都必須符合職場要求。
一般而言,男性穿著傳統的海軍藍、灰色西裝,女性則選擇較多,但仍要看起來合適、專業。「上司不會因為你看起來很專業而批評你,卻會因為你看起來很邋遢、太時髦或太像電影明星而批評你。」納瓦羅強調。
進入上司辦公室後,要展現自己虛心受教的「態度」。納瓦羅指出,「上司期待和一個態度上願意傾聽,不會抗拒或否定他所言的下屬碰面。」
如果上司確實是對自己有所責難,納瓦羅建議,最後離開時,應態度良好的對上司說:「謝謝你告訴我,我現在就去做、現在就改進。以後還有什麼指教,可以讓我成為更好的員工,也請務必讓我知道!」
讓老闆聽話:向上溝通3大技巧
撰文/林文政(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10月號
員工在組織中或許無法成為為數不多的主管,但每一位員工都必然是部屬,因此向上溝通至少跟向下溝通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學習如何向上溝通,也是組織中每位成員必修的功課。以下3個建議,可以讓每位部屬的向上溝通更順利。
吸引注意,用同理心說出共同經驗
1.要能吸引主管注意:
戰國時齊國的靖郭君田嬰,打算在自己的封地薛興建城池,由於此舉可能引起齊王的猜疑,不少門客前去諫阻,因此田嬰吩咐屬下,如有賓客再來勸諫,不許通報。但有位齊國人來到薛地,求見田嬰:「我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甘受烹殺之刑。」於是田嬰決定接見。
這位客人快步走到田嬰面前,只說了「海大魚」三個字後,轉身就走。田嬰不了解他的意思,便追問:「先生還有要說的話吧?」客人回答:「我不敢拿自己 的性命開玩笑,多說一字,我就沒命。」田嬰只好回答:「沒關係,請先生儘管說吧!」客人就說:「閣下沒聽過海中的大魚嗎?用魚網抓不住它,用魚鉤釣不住 它,但一不小心離開大海,連小螞蟻都可吃掉它。」
「以此相比,其實整個齊國也就如同閣下的大海,閣下如果能得到齊國長期庇蔭,還需要在薛地修築城防工事做什麼?如果閣下失去了齊國,就算把薛地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對你的安全也沒什麼助益呀!」
田嬰終於醒悟,稱讚說:「好主意。」於是停止了築城的事。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故事的主角承諾只說三個字,否則願接受極刑,這樣的說話方式喚起田嬰的好奇心,因此有機會述說「海大魚」的比喻故事,而打消了田 嬰築牆的念頭。就算「海大魚」的比喻極為貼切,但如果田嬰不願接見,後續的故事也不會發生,所以,向上溝通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如何吸引主管的興趣,讓主管 產生好奇心而有傾聽的意願,往往更為重要。
2.分享共同經驗:
漢初劉邦打算廢呂后所生的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大臣們都反對,但劉邦心意已決。呂后眼看無望之際,想到已雲遊四海的功臣張良,將他找回來商量對策。
張良建議:「這件事難以用口舌之辯來爭取,現今只有爭取過往君王一直想招納而不可得的四位賢者出山協助,否則別無他法。不妨令太子寫封謙恭的信,趨車親顧茅廬,請他們入京。若他們願來,則尊為上賓,與太子一同上朝,讓君王看到有四位賢人輔佐,或可打消君王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按張良的建議而行,果然,當劉邦見到太子身邊有這四位自己一直無法爭取到的賢者在輔弼,便放棄廢太子的計畫,而對戚夫人說:「我本打算改立如意,但現在太子有這四人輔佐,他的羽翼已長成,無法被更替了。」
原來,這四位老人(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和角里),都因劉邦態度傲慢而逃匿山中,不願為他效勞。劉邦千請萬請,都無法令他們出山,而太子卻有這個能耐,劉邦因此對太子刮目相看,改變了事態的發展。
張良幫太子擬了一個以事實為基礎的說帖,讓四賢士成為太子與父親劉邦間共同的經驗,用活生生的事證,不講半句巧言,完成了最好的向上溝通。
3.揣摩主管的心理與期望,發揮同理心:
戰國時代,秦國宰相范雎的封地汝南遭韓國侵占,秦昭襄王問范雎:「臣相失去自己的封地,會不會很難過?」范雎回答:「臣並不難過。」昭襄王又問:「為什麼不難過呢?」范雎回話,說他原本是一介小民,本無封地,如今失去封土,就等於恢復原來的樣子,為何要憂傷難過呢?
昭襄王覺得范雎的話不合情理,就向將軍蒙傲說:「我只要有一個城池被敵人圍困,就寢食難安,可是應侯范雎失去自己的封地,卻說他毫不難過,這是什麼道理?」蒙傲說:「不妨讓我去查一下實情吧!」
於是蒙傲去見范雎說:「我近來悲憤、很想去死。」范雎驚訝地問:「將軍為何如此說呢?」蒙傲回答:「君王拜應侯您為師,不只秦國,全天下都無人不 知、無人不曉,現在我僥倖成為秦國將軍,卻只能眼看弱小的韓國背叛秦國,並且侵奪應侯的封地,我還有什麼臉活著?不如早點死算了!」范雎聽完,感動地向蒙 傲道謝:「一切拜託將軍,想辦法幫我取回汝南吧!」
蒙傲用同仇敵愾、「想去死」的話,讓自己與范雎置身同一條船上,終於巧妙試出范雎喪失封地而難過的真實心情。蒙傲能試出范雎的真心話,關鍵在於他能用同理心去揣摩、設身處地。也因此,了解主管的心理與期望,是向上溝通的重要技巧之一。
主動地向上溝通,當上司的老闆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一個以直言進諫聞名,一個以虛懷納諫著稱,但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極為罕見。期望主管都能像 唐太宗一樣能虛懷納諫,恐不切實際,如同《韓非子》〈說難〉所言,向上溝通極為困難,不善用一些技巧不易達成。當我們要向上溝通時,不仿學學張良、蒙傲和 那位不知名門客所用的技巧。
向上溝通很重要,但往往是組織中最缺乏的,部屬常認為主管高高在上難以接近,或主管過於忙碌、沒有時間與耐心聽取建言等,雖然這些可能是事實,但組織成功運作的祕訣在於主動,溝通也是一樣。
每一位部屬若能把溝通的發球權掌握在手,經常且主動地向上溝通,管理與被管理的鴻溝就可以日漸縮小,管理與被管理的界線也將變得更模糊。
何謂向上管理
在「職場關係生存術」中最常被提及的「向上管理」,說穿了其實就是「管理期望」—「管理老闆對你的期望」,看你是不是會站在老闆想達成的目標去想事情。不過,「向上管理」不等於拍馬屁,但是「向上管理」是會擴展你的影響力。
期望管理,平日的溝通工夫絕對不可忽略。因為多數時候,讓事情成功的關鍵,不在提出的目標夠不夠正確,而在事前與過程中能不能先取得上司信任。
許多人的觀念都以為只有上司管理部屬,其實一個積極的部屬也應學習「向上管理」技巧,說白一點也就是管理上司。雖然管理上司在現實上效果及範圍都會受限,但經由努力、溝通取得上司對部屬的信任是必然的途徑。
上司和部屬的工作關係的改善,通常必須靠上司主動,但是在「向上管理」把這個責任丟給部屬。其主要目的在於指導部屬必備的技巧以有效管理自己的行為,因為: 部屬和上司關係的好壞,有百分之五十掌握在部屬的手中;而部屬又可百分之百控制自己的行為。部屬對待上司的行為能指引上司如何來對待部屬。
向上管理的生存之道就是「認清處境、因人制宜」。
當身為一個領導者,當作其該做之事,不該做之事不應去涉及,不去談論。身為一個領導者,當「向上管理,向下領導」。
當你的工作能力受到上司賞識,而被晉升為主管時,你可能會發現工作能力≠管理能力,而且手頭事務繁多,除了專業能力,還要領導部屬、編列預算等。
「在十倍速變動的時代,知識是會折舊的,」經理人如果沒有隨時UPDATE(更新)、UPGRADE(升級)知識,當遊戲規則改變時,自己都還弄不清楚。
提升你的管理指數,管理與溝通是主管兩大必備才能。「單有專業能力是不可能當主管的!」,除了專業能力之外,「管理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是主管不可或缺的另外兩把刷子。
主管必須要會「管理」,「包括時間管理、行政事務管理,甚至資訊途徑的取得等」。
而在人際方面,「領導及溝通很重要」,不僅要與部屬溝通良好,還要向上溝通,懂得向上管理的技巧。「上司也有脾氣,對工作也有期待」,因此向上溝通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高階管理層該注重的亦不外乎「管理策略」以及「領導統御」;
管理策略:「如果只注重專業領域,可能就會只是個技術專才﹔決策能力是主管必備的。」
領導統御:「發展完全領導技巧,帶領經理人有效發揮向下總理員工職能、向上管理上司的藝術,成為經理人中的經理人。」
10個提醒,讓你管理老闆更有效率!
老闆心像海底針,職場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頂頭上司的手裡,可是又不是每個老闆都知書明理、善體人意,難道小上班族只能唯唯諾諾聽命行事嗎?如何向上管理主管,展現實力又能擄獲頂頭上司的青睞?別讓自己從愛將變成「礙」將,以下整理出10個提醒,讓你管理老闆更有效率!
1.不要期望改變你的老闆。
向上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如何透過溝通或適當的策略去達成你的目標,不是要去改變老闆的行為。
2.從主管或公司角度去思考整體利益。
「獲利」是組織競爭最核心的關鍵,也是主管的壓力,在表達意見時,應從這個角度著眼才會比較有說服力。
3.提出說服時,將風險控制在老闆或公司可承擔的範圍內。
尤其規劃的是長期目標時,也要想出短期可能獲利的方案,提高老闆的安全感,並注意可能引發的風險危機,提出應對之道,讓主管放心。
4.注意老闆的禁忌。
有些老闆很討厭員工遲到、服裝不整、開會不準備,甚至小到報告內容出現錯字,都會令他抓狂不已。碰到這種可以避免的小事情,絕對不要讓自己冒風險。
5.善用e-mail工具。
和老闆面對面機會少,就應善用e-mail溝通。但要兼顧效率,每次溝通內容在A4格式內完成。遇有重大決策,「一次完整地」將訊息整理清楚,方便老闆做決策。
6.不要冷眼旁觀,也不要像向日葵一樣一昧仰望順從,應主動給老闆回饋。
老闆決策也有盲點,發現時立即反應,不要一昧順從或抱著看笑話心態,才能與老闆建立夥伴關係。
7.提高自己在組織裡能見度。
適度的包裝自己是溝通的必要方式之一,除了讓老闆注意到你外,也要讓自己在老闆的同儕心目中,留下好的專業印象,因為他們對老闆的意見也有影響力。
8.降低犯錯的機率。
尤其與新主管相處時,前半年一定要把自己犯錯的機率降到最低,否則一旦被主管歸類、貼上標籤,要翻身必須花更多力氣證明自己。
9.向上管理,也要向下管理。
如果向上管理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直向」授權空間,向下管理則是為了贏得「橫向」的更多支持,支持來源包括同儕、也包括你的下屬,因為缺乏團隊支持,主管給你再大的空間也無助於目標達成。
10.讓你的主管抬頭挺胸。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主管影響你,也要依賴下屬幫他成事,用你的長處補他的短處,讓他在他的老闆面前抬頭挺胸,你的影響力便產生了。
(職場)向上溝通 把老闆當顧客
【經濟日報╱潘俊琳】如何與老闆相處?把他當成顧客就對了。
銓誼整合行銷總經理陳辭修表示,主雇關係就等同是主顧,如果認同顧客永遠是對的,那就要把老闆當成是顧客來對待。顧客永遠是對的,可不只是嘴巴上說說,而是要真心相信,因為如果心裡不屑,眼神和肢體就會不經意表露,顧客可以感受得到。
培養默契與信任
對顧客的瞭解愈深,成交的機會就愈大,因此有心深耕顧客關係的企業,會去調查顧客喜歡什麼?舉凡學歷、背景、家庭、特殊偏好等.,通通都在投其所好之列。
陳辭修表示,對待自己的老闆也要如此,對老闆的瞭解愈多,就愈知道該如何溝通、如何取得信任,職場上下的關係,其實就是信任度和彼此的默契。
培養默契和產生信任,需要經營。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講話和聽話,也就是溝通。溝通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經常往來則能產生信任。陳辭修表示,很多員工或許覺得跟老闆走太近,就是巴結、狗腿,卻忘了人際關係,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厚植實力少計較
就算有些人覺得自己很難拉近和老闆的距離,起碼要瞭解老闆的喜好,不要誤踩地雷。陳辭修表示,這就是「熱爐效應」,火燙的熱爐,只有笨蛋才會去摸,燙到只能自認不是。
當員工要求老闆是個好顧客時,通常都沒有同時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是好顧客?老闆要往上爬,他也需要「愛將」,也要有自己人;但反觀自己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嗎? 自己是好溝通的人嗎?如果不能先了解自己,就很容易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把自己當成悲劇主角,把老闆想成專門欺壓別人的小人。
陳辭修認為,老闆心目中的好員工,有大象型,就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猴子型,聰明機靈。螞蟻型,富團隊精神。綿羊型,溫馴好溝通。如果這些能力都能具備,那當然是最好,如果不能,起碼也要有一、兩樣優點,值得讓老闆付出「關愛的眼神」。
標竿學院資深顧問邢憲生指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老闆,因為完美的老闆,需要完美的員工,既然大家都不完美,那就不要處處計較。
相互尊重好相處
當員工覺得自己的老闆很難相處,不妨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是那分薪水?還是那個舞台?如果最主要的部分已經被滿足,次要的部分,就擺在一邊吧!
邢憲生表示,如果將老闆當成最主要的客戶來看待,沒有任何人會去挑戰客戶的權威,就算不能接受,也要給予適當的尊重。畢竟讓客戶難堪,或是在公開場合批評客戶,或是得理不饒人,得到的只是一時的爽快,卻可能因此失去訂單或長久經營的關係。
客戶之所以需要你,是因為需要你替他解決問題,而非替他製造問題,東西做不出來,無法準時交件,那是自己要回去想辦法解決的事,而非將問題丟給客戶。
將老闆當成貴人
邢 憲生認為,同理之下,員工就是要幫老闆賣命解決問題,不要增加他的困擾,因此當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最好自己先設定好幾個解決方案,讓老闆從中擇一,這 樣既可以快速解決問題,也顧全到老闆的面子,並將決定大權交給他,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太委屈自己,但只要將老闆當成客戶來看待,那心態就會自然調整。
邢憲生表示,員工應該要將老闆當成是生命中的「貴人」,如果能夠感謝老闆的知遇之恩,言行舉止自然會流露出一股感激之情,這種感覺任何人都可以感受的到,彼 此相處起來自然會有「默契」。但如果負面地將老闆想成「小人」,自己的行為和談吐,就會不自覺地產生負面力量,根據吸引力法則,老闆就真的會成為符合你期 待的小人。
簡單4訣竅,職場一路通(向上溝通:最忌自以為是 等四篇,包含上中下)
什麼是好的溝通?溝通=通溝,就是排除雙方的思想阻礙,達成共識,讓工作更有效率。有溝通力,才有競爭力。想掌握4大原則、達到「職場4通」,不妨試試以下多位溝通高手的做法。
(文/王曉晴 2008年3月 Cheers雜誌)
台灣飛利浦照明事業部總經理柏健生直言指出,他應徵員工最重視的3項條件是專業背景、人格特質與溝通能力,「尤其是溝通能力,將攸關這名員工是否能繼續成長的重要關鍵。」
相同立場,奇異亞洲醫療設備公司台灣區總經理李佩芬認為,無溝通能力的,通常是我執太重,缺乏通盤思考力的人,「他們通常很難去lead(領導)或drive(驅動)別人做事,自然無法成為領導者,溝通能力就變成升遷阻礙。」
*溝通是成就生意的關鍵
整體而言,溝通=通溝,就是排除雙方的思想阻礙,最大效益是達成共識,讓工作更有效率。因此,好的溝通是講話者與聽話者都能理解意涵,並且在結束談話後,彼此達成執行共識。
台灣飛利浦照明事業部便曾經因為未做好「溝通」,導致供應商與經銷商不滿的慘痛經驗。當時台灣飛利浦計畫將某項高價量少的照明產品變成低價量多,負責團隊卻只簡單的告訴上游製造廠商:增加材料備料,量產產品。並且告訴經銷商大量進貨。
因為沒有溝通清楚,製造廠商怕備料囤貨,仍舊依照原採購與生產量供貨,經銷商也怕產品庫存,不敢大膽下單。後來直到台灣飛利浦銷售策略發揮功效時,才發現上下游廠商根本沒做好供貨準備,導致市場缺貨,逼得總經理必須親上火線,向上下游廠商解釋,請求配合。
那次挫敗經驗對台灣飛利浦的教訓是,現在變動任何的銷售策略,絕對在第一時間,讓上下游廠商完整了解策略思考脈絡,具體溝通,確認共識。
由此可見,省略溝通或溝通失敗的殺傷力不容忽視,「而且不管哪個職務都不能小看溝通的重要,」柏健生舉例說,客服人員面對客戶訂貨,若只簡單說:「沒貨了。」不做任何解釋,或其他購買協助,客戶很可能認為這家企業毫無交易誠意,就此跑掉。
*好溝通=意願+4C溝通原則
溝通很重要,可是怎樣才是好的溝通?
首要條件是溝通意願。無溝通意願的雙方只會各持己見,溝通者要有意願放下既定想法,打開耳朵、用心傾聽被溝通者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才可能產生交集。
奇異亞洲醫療設備台灣區總經理李佩芬則進一步提出「4C」的溝通原則:Confidence、Clarity、Coolness 、Consistency。
1.Confidence 信心
第1,溝通前,先確認想法,並自我肯定,講話時不能心虛。
第2,即使面對不同意見,也有膽量接受與認同。
第3,有信心影響別人,讓對方放下既有想法去認同你,不妨先從雙方謀合的部份溝通,再拉到你的主要想法。
2.Clarity 清楚簡潔
清楚、直接表達訊息,對方才能快速抓到談話重點。
3.Coolness 不帶情緒
即使你的溝通論點很正確,但帶有個人情緒,別人還是會對你的溝通內容打折扣。況且在情緒反應下做的溝通與決定,雙方都很有可能事後反悔。若感覺雙方已產生不平靜情緒,不管好或壞,都應立刻停止談話。
4.Consistency 一貫性
主管對部屬溝通交辦事項,很難一次讓所有人接收到完整訊息,勢必要經過一次又一次溝通,一貫性的內容才能確保大家朝一致目標前進。另外,若部屬每次與主管溝通的內容都不同,主管會認為你的想法搖擺不定,採用你的建議的機率會更低。
*4種溝通面向各有竅門
整體而言,溝通以不同談話對象分為向上、向下、跨部門、向外等4種溝通面向,不同溝通面向,各有不同的溝通竅門與禁忌。
閻惠瑗--向上溝通:最忌自以為是
遠東飯店行銷公關協理 閻惠瑗
向上溝通是增加你在主管面前能見度的最佳利器。有工作能力,卻無向上溝通能力,主管未必能看到你的全部優點。反之,適當與主管溝通,可讓主管隨時知道你的工作進度與努力,也可讓主管隨時協助你解決困難。向上溝通有何技巧?
遠東飯店行銷公關協理閻惠瑗經常要獨自面對飯店高達50位部門主管,包括總監與總經理等高階主管,她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做向上溝通,讓各主管了解飯店的公關方向。
她擁有良好向上溝通技巧,也頗得主管信任,不過這卻來自於過去的失敗經驗。當時她曾率領行銷公關部辦了幾次成功的行銷宣傳活動,前任總經理便很信任行銷公關部,「那時不自覺有自己做什麼都對的心態,」閻惠瑗自我檢討,她一時間忽略了向上溝通的重要性。
那 時前任總經理曾下一道指令,飯店裡任何與餐飲相關事務,皆需經過飯店行政主廚的同意。但當年端午節某周刊想做各餐廳的粽子評比專題,那時閻惠瑗認為可幫助 飯店曝光,卻不巧當時行政主廚出國不在台灣,她自以為經驗十足,總經理也很信任她,於是逕自請中餐師傅準備粽子參與評比,沒想到遠東飯店參與評比的粽子全 部落選。
前任總經理獲知後非常震怒,認為閻惠瑗太自作主張,「真的沒想到遠東飯店會落敗,也沒想到總經理這麼生氣,」閻惠瑗說。
太多的沒想到,累積閻惠瑗的溝通失敗經驗,也磨出她現在良好的溝通能力。
*閻惠瑗的向上溝通原則
1.別自以為是:
別以為你能掌控所有事情,發生任何狀況都自己默默吞下,不願或害怕主動與主管溝通後續補救動作。
2.別一意孤行:
主管已明講部門做事原則,就不要違背。不認同應該當面溝通清楚,並非自己繞道而行,一旦發生錯誤,主管只會更加怪罪於你。
3.隨時報告:
工作進行中,不管是好或壞、大或小的消息都要讓主管隨時掌握狀況,讓被溝通者能接收到所有訊息。主管最厭惡從別人口中得到部屬犯錯消息,會讓他面子掛不住,事後要花雙倍力氣再向上溝通。
oh my:
向上溝通,看來我是徹底吃到苦頭了,
別一意孤行,聽不懂暗示;(或當下就講清楚,雖然實在雙方都太忙)
而惡言相向的結果是不可避免,但也學習到,要求真的要一開始就明確;
葉曉菁--向下溝通:設想員工思考點
COLD STONE營運長 葉曉菁
她認為向下溝通的原則是與部屬達成共識。有了共識,再討論執行方法,這才是可執行的決策。更重要是,共識必須是大家共同想要的,並非只是老闆、主管要的。
葉曉菁也重視互動討論。COLD STONE稱討論為“Happy Hour”,她鼓勵員工說出個人想法,也絕對會讓部屬講完話再下決策。甚至她與部屬想法不同時,如果無損大原則,她還會按照部屬的方法執行,「但前提是確認雙方目標一致,」葉曉菁特別提醒。
*葉曉菁的向下溝通原則
1.真誠聽部屬講完話:主管常犯的溝通錯誤是,不聽部屬把話講完就急著做決定。但聽完話是溝通的必要步驟,才不會導致雙方在平行線思考下,爭辯不休。
2.別省略前因後果:主管另一常犯的溝通錯誤是只宣布決策,不愛討論,也不愛說前因後果。但部屬做事做得不明不白,不懂為何而做時,難免做不到位。因此,主管要隨時自我檢視,本身是否完整溝通任務的始末緣由。
3. 訊息的轉化:把企業或主管的目標轉化成部屬個人目標,執行力會更強。例如葉曉菁期望門市能有「傳達快樂給消費者」的企業精神,她須透過5層部屬傳達這項訊 息,每層溝通時,她會把話講成這是部屬的目標,並非她的目標,而且把話講成200分,傳達到門市末端才會是100分的個人使命。
關家莉--跨部門溝通:成功不必在我
美商默沙東藥廠公共事務處處長 關家莉
1.成功不必在我:很多跨部門溝通失敗的原因是,各部門不願屈就老二,不肯幫別人抬轎,這時各部門的貢獻一定會有所保留,溝通很難發揮最佳效益。
2.返回部門的完整報告:與跨部門同事開完會,立刻完整向所屬部門報告開會決議。
部門主管的跨部門溝通,也要把討論重點與每一環節對下屬完整溝通。若只下達指令,要部屬再找跨部門同事討論,不僅是事倍功半,部屬還可能抓錯溝通重點。
3.數據化、條列化:跨部門溝通最怕出狀況時,各自推卸責任。最好每次跨部門溝通都把討論決議,尤其是雙方要配合的事、完成時間、目標等細節,用白紙黑字,數據、條列化寫下,再確認對方是否收到、完整閱讀、同意該文件內容。
陳怡瑄--向外溝通:站在別人立場
國泰航空企業傳訊暨客戶關係部經理 陳怡瑄
例 如航空公司常碰到的客訴是:為何飛機延遲?標準答案是因為塔台的空中流量管制,所以飛機暫時無法起飛或降落。「但顧客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更不想管什麼空 中流量管制,只想準時抵達目的地,」陳怡瑄直言,服務員必須完整告訴旅客什麼是空中流量管制?為何會導致飛機暫時無法起飛?
另外,展現溝 通誠意也很重要。例如過去曾有人恐嚇要拿槍到總經理辦公室理論,電話後來轉進她的辦公室,對方劈頭就問她:「我憑什麼相信你?」她鎮定回話:「因為我很有 誠意要幫你解決問題。」話說得斬釘截鐵,漸漸讓對方放軟態度,「你是否有誠意溝通,從語氣與話語就能聽得出來。」
1.用他的話與他溝通:由於每人生活背景不同,你不能期望每人都聽得懂你習以為常的術語,你要說他聽得懂的話來跟他溝通。
2.直接表明立場:最難解決的客訴是「對方的期望超過你能承諾的範圍」。這時的溝通前提是先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雙方都理解彼此的底線後,再進行溝通,才不會各說各話。
3.排除情緒障礙:處理客訴時,消費者常因一時情緒亂罵一通,完全講不清楚他的不滿重點。溝通者若因此抓錯重點,消費者冷靜後,還會再回頭尋求其他補救措施,等於沒解決問題。所以溝通前要先排除被溝通者的情緒障礙,確定對方已經能冷靜思考再溝通。
[參考來源]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164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848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07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