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1023原建1021220新增)膝蓋養生很不錯的保健資訊,請三、四、五年級同學都能研讀一遍,或許能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走路曬太陽遠離退化性關節根據統計,全台灣年逾50歲的中老年人,每2人就有1人罹患不等程度的退化性關節炎,一走路就痛,不少人因而整天待在家裡,一動也不敢動,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後真的走不了。「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勝凱指出,每個人都會老化,關節也是一樣,使用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因磨耗而退化。一旦出現這種又名骨關節炎的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

陳勝凱表示,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製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從X光片看來,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一旦關節磨損,就會出現凹陷。有些病情嚴重者,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情形。 

不管怎樣,關節炎通常以四大症狀表現,一是疼痛;二是關節變形、腫脹;三是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四是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就疼痛這項而言,如果是O型腿的人,身體重量大都落在關節內側,這個部位較易出現磨損及疼痛。相反的,X型腿的關節疼痛幾乎都出現在外側,且腳愈歪,變形愈厲害,也就愈痛,少有例外。

運動增強軟骨海棉作用陳勝凱說,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棉,當我們走路時,腳往下踩那一刻,身體重量往下壓,軟骨裡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腳往上提,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裡面,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營養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裡面,維持軟骨的健康。 

問題是,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來怕痛,二來也擔心運動會增加關節的磨損,不敢走動,整天就坐著不動,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營養成分的滋潤,時間一久當然出現更大的問題。

為此,陳勝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四種症狀時,就應特別留意,並去除「磨損關節」的錯誤觀念。

他強調,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棉作用,藉著不斷流進流出關節滑液,既可帶給軟骨營養,保持濕潤,關節周圍的肌腱也會增強,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在所有運動中,

陳勝凱認為走路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也不妨試試看。但他強調,這些運動應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一曝十寒,而應隨時為之,但若正處於關節疼痛之際,就不要勉強去運動,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此時,不妨以「三隻腳」來替代兩隻腳,拄著枴杖來分擔身體重量,讓軟骨及關節獲得更充分的休息。 

每天至少應走路半小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任蕭國川也認為,屬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至少走個半小時,如果持續走12個小時以上,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可以繼續走下去。 

如果有更多時間,他建議患者定期到健身中心,請教練協助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度。蕭國川解釋,股四頭肌是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愈強壯,愈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游泳及騎自行車,也是相當好的運動。蕭國川指出,患者在水中游泳時,受到浮力影響,關節受力較小;騎上自行車,大多數體重落在臀部,膝蓋受力較少,也不失為不錯的運動。

多曬陽光防止骨質流失在日常運動之餘,陳勝凱建議這些患者也要多曬曬太陽,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 D3,增加鈣質吸收,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

當然,除了維持適當運動,蕭國川建議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試著服用硫酸鹽葡萄糖胺製品來減少軟骨的磨損。從多年來的臨床觀察,他發現三分之一患者吃了這類製品後有效,可少受點苦。

退化性關節炎ㄉ食療

(好友美雲姐分享)
英國琴酒+美國葡萄乾....
材料:半瓶酒泡1斤半ㄉ白葡萄乾
泡1星期就能吃.保養或食物或當零食吃均可
白葡萄乾建議可到迪化街買整箱零買
我好友美雲只吃3次...哇...真ㄉ不痛................
她吃藥...做電療...按摩都無效...尤其電療復健...越電越痛.............
家中有長輩.有此困擾.可試..


 

吃鯖魚護膝蓋!關節炎機率降一半

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對人體健康助益頗大,主要就是因為營養成分中Omega-3的好處有很多,主要功能就是幫助活化大腦、保護心臟健康。而瑞典一項最新的大型研究更發現,每周吃至少1份鯖魚,就可以讓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減少一半左右。

研究找來了3萬2千名瑞典女性做測試,歷經十年的研究中,規定受試者每周至少要吃一份魚類,另外一組則是每周至少吃1份「油性魚類」,例如鮭魚、鯖魚、沙丁魚、鱒魚等,研究結果發現每周至少吃1份魚類的組別,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降低了約3成;而食用油性魚類加上其他魚類的組別,更是降低了近乎一半的機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許多中老年人會遇到的健康困擾,典型疼痛感覺就是關節會有紅腫、熱痛、僵硬等症狀,特別是在早晨起床時。美國風濕病學會定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晨僵超過1小時、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掌指、手腕和近端指間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陽性等,符合4項以上情況,便能判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注意保護你的膝關節

這幾年騎單車已成為全民運動,但是受傷的騎士為數不少。

膝蓋是隨時都在承受著人體的體重,走路、跑步、上下樓梯與爬山等等,膝蓋都得承受著2至3倍以上的身體重量。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球公認最常見且導致失能疾病的第四位,55歲以上就有50%的罹患機率,也是銀髮族最常發生的骨骼疼痛疾病。
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因素,除了人體自然老化以外,體重過重、重複性的關節受力或衝擊,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持續傷害的結果,容易讓關節磨損。

急性期會產生僵硬、疼痛甚至積水的現象,日積月累造成軟骨磨損,關節的潤滑液也變少,在潤滑缺乏狀態下,最後會使膝關節變形,以至於無法行走。

大部分患者在早期都會因疼痛症狀,或多或少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起居,例如開始走動時會痠痛,簡單的蹲、跪動作,以及上下樓梯都有困難。若不善加控制,最後將變得更為嚴重。

銀髮單車族除了必要的保護安全裝備之外,穿戴護膝也很重要,太困難的上坡路段不要勉強騎上去,除非身體還能承受,否則傷害的不只是膝關節,還可能引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一旦有關節急性腫脹的問題,可以先冰敷,最好不要做推拿。若疼痛沒有好轉,務必要儘快就醫,以免造成關節永久性的傷害。



關節酸痛的自我舒解妙法

安平區推拿整復培訓班講師王龍煥,看到許多人因疼痛纏身而愁眉苦臉,四處求醫又不得要領,有感而發寫下這篇短文。

半年前,我們的社區發展協會舉辦會員大會,有一位七十幾歲的女士,以前總是精神抖擻、神采奕奕,但那天卻見她拄著拐杖,一跛一跛地上樓梯;經過了一番探詢,才知道她的膝關節已一年多不聽使喚了,大醫院的骨科醫師告訴她,她罹患了退化性膝關節炎,需要動手術處理了,但她因害怕動手術而裹足不前;為了腳痛,不方便上下樓梯,她亦與電梯公司談妥,將於住家裝設電梯。

當我瞭解她的狀況後,我建議她不妨泡熱水試看看,泡完熱水再輕輕的伸拉一下緊縮的肌肉,並適度的推拿。
她也認真的如法泡製,一個半月後,她向我道謝並告訴我:她已辭掉即將安裝的電梯,還跟先生共遊大陸黃山,也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兩個月前遇到一位四十幾歲的男子,得知他的兩腿膝關節使力抬動時都疼痛異常,他看過幾位醫生,兩年來都無法改善他的症狀,最後他看了一位掛了號要排上一個月才能看診的骨科權威,這位醫生告訴他『你的雙膝關節已經無法治療了!』

聽完此話,從此他的生活即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聽過他的陳述後,我觸摸他的大腿肌肉與肌腱後,告訴他:『你先不要慌,你只要天天泡熱水,泡到腰部15至20分鐘後,再做適度的伸張腿肌的運動,持續一段時間,應該會有所改善,不用過度操心。』

他聽完我的話,臉上立即展現了笑容回答說:『真的嗎?謝謝你給了我一絲的希望,回家後我一定會泡熱水。』
一個月過後,我巧遇他,他很高興的跟我說:『我的雙膝關節已經舒服許多,現在我可以騎著腳踏車四處去運動了,謝謝你!』

以上兩則故事,不是瞎掰,也不是奇蹟,如果你想保有健康的身體,請務必秉持耐心與毅力往下閱讀~

人為什麼會動?人的骨骼如果沒有肌肉、肌腱、筋膜、韌帶、滑液囊等軟組織把它連結和拉動的話,它就會像躺在棺材內的骷髏一樣,
一動也不動。

並且人類因為有敏銳的腦部運動神經下達運動指令,促使肌肉能收縮和鬆弛的相互牽動,才能使關節有完整的伸張和曲屈的功能。

如果您身上的任何一個關節無法做好完整的伸張和曲屈的動作時.最大的問題應該是肌肉等軟組織而不是骨骼;先有了肌肉的緊縮,才會引發骨骼的病變。人體是由60兆微小的細胞,其中有神經、肌肉、骨骼、淋巴 … 等數十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所組成。 

每一個個體的細胞都須要靠血液帶來氧、水、養份、礦物質,然後以滲透的方式把細胞需要排出的二氧化碳、多餘的水份及廢物質攜帶到排泄器官,將它排出體外,身體內無時無刻都在反覆循環地做這項工作,細胞因此才得以維持著生命,人也才能好好的活著。

但是我們身上的肌肉,如果您懶得去動它,它就會因為沒有電訊回傳到腦部,腦就會忘記肌肉的存在,也不會派血液去滋潤肌肉,那些肌肉的細胞會因缺乏新陳代謝而產生病變,繼而導致肌肉緊縮;這就是醫生為什麼會常常叮嚀我們『要活就要動』的道理。

同理,如果一塊或多塊的肌肉被我們過於頻繁的使用,造成血液來不及供給,那些肌肉則無法作好新陳代謝的工作,
導致肌肉細胞也將產生病變與緊縮,這就是我們俗稱的職業病,也是中醫所說的勞損。

我們人為什麼會有疼痛的威覺呢?

當我們人體某些細胞得不到正常血液的滋潤時,體內自然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即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會刺激末梢的痛覺神經,然後回傳到腦部,再引發局部疼痛,這個疼痛的信號就是在警告您:那個部位出了問題,已達體內無法自我修復的程度了,需要借助於外力的幫忙與處理。所以『痛』- 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警訊。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靠吃止痛藥或打止痛劑來阻斷痛的訊息,不讓它傳回大腦,這種欺騙大腦和自已的作法,不僅容易讓病情悄悄惡化,更會讓身體承受不良的藥物副作用,而衍生其他的病變。

浸泡熱水為什麼會有效用?

如果您把一塊豬肉放進冰箱冷凍庫,它就會越凍越硬、越縮越緊;反過來,您把它拿出來放入溫熱的鍋水?
豬肉它就會越泡越軟、越舒張越鬆弛,這就該歸功於大地的自然法則 - 冷縮熱漲。

我們人體的肌肉與豬肉是一樣的,遇冷則縮、遇熱則漲,熱水不只會使肌肉鬆解,也會使被肌肉緊縮後擠壓的血管擴張,更會促進血流加速,暢通血液循環。

請您積極的嘗試看看!

不用打針,也不用吃藥,更可免除開刀的恐懼;只要常常泡熱水澡(適溫約39度)15-20分鐘,若腰以下的酸痛,則水高至肚臍上沿即可,泡好熱水澡,再做伸張拉筋操,緊縮的肌肉便能逐漸地恢復它原有的長度和彈性,再加上血液循環恢復順暢,有病變的肌肉細胞,就可能再生回來,當細胞活絡回來,疼痛自然就會消除,身體也會回復往昔的健康;這就是我們身體的自我修復的功能。

常泡熱水澡,常拉筋就能夠解決您的酸痛問題,試想,這樣將可節省好多國家的醫療資源和健保費用呢!

我們的身體已經讓我們使用幾十年了,疼痛的形成也絕非 三兩 天造成的,所以請您務必秉持耐心和毅力,拉筋時要循序漸進,慢慢的、一分一分增長的拉,不要求好心切,猛然使勁的拉反而會受傷。

如果您是新創傷性的疼痛或屬於風濕類的腫痛,都會呈現紅、腫、熱等,若屬這種脹痛的範疇時,就應改用冰敷,不宜泡熱水澡,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者,請依照醫師指示,謝謝!

※ 注意事項 ※

泡完熱水後汗流浹背,請用乾毛巾把汗擦拭乾淨,勿直接吹冷氣或電風扇。因此時毛細孔被熱水張開, 易造成風濕 & 酸痛!

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秘方(一人份)

1. 取鮮奶一碗及南瓜一碗(南瓜將外皮洗淨連皮帶子切成小塊)。

2. 將各一碗南瓜及鮮奶倒進鍋子或大碗公內,放入電鍋,

3. 煮好後當早餐吃,還滿好吃,要持續天天吃,可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五十肩、肌腱炎等。

4. 如已經有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在晚上9點再吃一次,持續吃3個月就有明顯好轉。

此秘方係出國旅遊時70歲陳太太告知,她10年前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到各大醫院求醫並打玻尿酸無效,
醫生建議做人工關節時,朋友告知此秘方,而開始持續吃3個月後,慢慢好轉,現已可到處旅遊。

可以試試,但有病還是要看醫生ㄡ

不傷膝的運動處方

交替著走路、室內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處方,帕芬柏格教授建議。

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蓋的壓力較小。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因為水的阻力,對膝蓋關節沒有任何負擔。鍾佩珍自己每天早上晨泳,就是因為游泳的運動傷害最小,對膝蓋沒有壓力負擔。

至 於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美國《新聞週刊》就曾在幾個月前報導,目前最受歡迎的新型運動是騎腳踏車,因為它不但可以很激烈,對關節的衝 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高度,以坐下來向前踩踏板時,腳尖能夠碰觸地面為宜,避免活動空不夠,造成膝蓋活動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

如果想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減重,儘可能維持標準體重

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預防膝蓋痛,要先解除身上的重量。別以為增加3公斤沒什麼,外表也看不出,實際上每走一步路就增加6公斤,上下樓梯則是增加12公斤。持續肥胖對膝蓋的壓力更不用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胖子的膝蓋都不好。

此外,如果膝蓋已經不適,儘可能少背、少提重物,減輕整體的重量。

2.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

鍾佩珍建議家庭主婦,儘量別蹲著做家事或跪著擦地板,至於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太極拳,簡文仁則是建議年紀大或膝蓋已不舒服的人,不要勉強自己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3.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

像是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增強這些肌群,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平常可多做抬腿的動作(見右頁示範動作),或是騎室內腳踏車,都可訓練到這些肌肉。

4.運動中如果感到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曾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和哈佛公衛學院教授的瑞芬‧帕芬柏格在《哈佛經驗—運動與健康》一書中指出,疼痛其實就是最好的警訊,告訴我們要休息、減緩速度或改變運動項目。

5.要有足夠的休息

帕芬柏格教授也提醒,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

6.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

簡文仁強調,關節要省省的用,不要折磨它或想訓練它,特別是年紀大了,更要愛惜。因為運動傷害通常是超過能力能負荷所造成的傷害,比如說,40歲的人不能再把自己當20歲用,因為身體的機能都慢慢在退化,勉強的結果就很容易受傷。

7. 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

比如說,如果想開始走路運動,可以從每天10分鐘開始,習慣後再慢慢增加5分鐘、10分鐘,一直到30分 鐘,這是最能讓自己習慣且安全的做法。鍾佩珍觀察很多現代人,平常沒運動,週末跟著家人朋友去爬山,結果回來腳痠,膝蓋也痛,就是缺乏循序漸進的結果,當然很容易受傷。


【膝蓋療癒瑜伽四大步驟,你膝蓋疼嗎?】

1.放鬆緊繃的肌肉,促進循環

每天勤泡澡,最好泡至頸部。


用五輪棒按摩整個下半身,包括臀部、大腿、腿肚和腳底,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膝窩上、下一指處,要加強大腿內側和外側和鼠蹊部這三點。

有空多穿足底按摩鞋,如果穿了會痛,脫下來在瑜伽墊上跳一跳,不會痛再繼續穿。

2.伸展縮短的肌肉,找回柔軟度

每天做站姿前彎的動作,伸展大腿後側膕膀肌。

一腳站立,一腳屈膝手抓住腳踝,可伸展屈膝那一腿的前側股四頭肌。

一腳前、一腳後,呈交叉狀再前彎,可伸展大腿外側髂脛束

平躺,一腳往外打開90度,可伸展大腿內側內收肌。

3.重新教育訓練肌肉做正確的動作

訓練股四頭肌:平躺,臉朝上,屈膝,將小腿放在椅子上,將瑜伽磚分別夾在大腿根處及膝蓋和腳踝處,用瑜伽繩綁住。吸氣時,伸直膝蓋,雙腳朝天,確保足底四點都有出力往上蹬。尤其是內側的跟骨及大拇趾球,要用力蹬出去,才能帶動大腿內收肌的力量。

訓練大腿內收肌:初級練習臉朝上,平躺,吐氣,雙腳打開,吸氣,雙腳快速合攏,吐氣,緩緩打開。強力練習採站姿,雙腳大腿跟處夾磚,用瑜伽繩綁好,吸氣,雙手叉腰,吐氣,屈膝,背打直與地板平行。內收肌會出力,磚頭會微微往後移動。

4.強化重點肌肉的肌耐力

坐姿伸膝強化股四頭肌-坐在椅子,吸氣,慢慢將膝蓋伸直,腳趾回勾,腳跟用力蹬出去,停留5個呼吸後,慢慢放下。

躺姿抬腿強化髂腰肌-平躺,臀部下放一塊瑜伽磚,雙腳朝上,吐氣,右腳朝下,腳趾朝前,吸氣,右腳朝上,腳趾回勾。換另一個腳重覆一次。
傷害關節的動作 一定要避免!

(991102常春月刊)您可能不知道,您平常所習慣的一些動作,可能就是加速關節退化的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或運動,常不知不覺地傷害關節,只要多留意一些,就可以減少對關節的損傷,以下由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來告訴您如何從日常動作做起,避免關節的傷害。

傷害膝關節的動作

1.上下樓梯、上下坡、跳躍、跑步

身體有許多大大小小關節,其中又以膝關節最常、也最容易受傷,主要因為膝關節承受了身體大部分的重量,又日常從事一些活動或是運動,很容易對膝蓋軟骨造成壓 力,像是上、下樓梯,上、下坡,跳躍或是跑步等,這些平常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行為,如果過度承重或是不當的使用,對膝關節都是一大負擔及傷害。 

膝蓋主要由「髕骨」也就是俗稱的膝蓋骨、「股骨」即大腿骨及「脛骨」即小腿骨頭所組成,膝蓋在上、下樓或是上、下坡時,由於需要上、下角度帶動,因此就容易對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產生更大的壓力,久了就易造成軟骨間的疼痛。

跑步對膝蓋的考驗則是來自於撞擊,因為跑步中間會有一時間是處於雙腳離地的狀態,跟快走或是慢走頂多是一腳離地相較,跑步在腳著地的瞬間,對膝關節的衝擊自然就大很多,若以跑步的雙腳離地做延伸,打球運動的跳躍、急停等動作對膝蓋軟骨衝擊更是不在話下。

<解決方案>

上、下樓梯及上、下坡,速度盡量要放慢,可以嘗試側身45~90度上樓或下樓;至於下坡時,有人嘗試用倒著走下來,但因有視覺安全問題並不建議,如果旁邊有扶手盡量用扶手或是拐杖,可以減輕身體對膝蓋的重量壓力。

如果膝蓋已確定有問題,那麼跑步盡量要避免,可以用快走來代替,同時選擇避震力好的鞋子,如果能戴上護膝就更好。

2.跪著擦地板

門診中不時會遇到膝蓋疼痛的家庭主婦或是上班族女性前來就醫,一問之下,原來是習慣在家中跪著擦地板,引發髕骨股骨的疼痛;因為跪著擦地板,髕骨的壓力會壓 在股骨上,等於兩塊骨頭間的軟骨直接壓到地面上,如果時間不長只是一下子還沒有關係,但有時候跪著擦地板擦到後來渾然忘了時間,一起身才知道不對勁,有的 甚至一時間膝蓋無法打直,起不了身。

而與跪著擦地板會產生相同膝蓋問題的還有蹲著做家事,蹲著膝蓋需要彎曲,力學分量會使得髕骨壓向股骨,蹲得愈下面,分量愈大,膝蓋的壓力就愈大,所以有些人坐到愈低的椅子,會愈爬不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解決方案>

做家事時,盡量不要跪著擦地柀,現在有很多力學設計不錯的拖把可供選擇,最好多利用這些工具,如果非要跪著擦地板不可,可以考慮在膝蓋的地方墊個軟墊,且跪的時間不能太久,最好每10~20分鐘就要中斷,讓膝關節休息一下,不僅可以恢復血液循環,還可以讓軟骨養分來源的關節液能流動交換,滋養關節軟骨。

 

同樣的,如果非必要,也不要蹲著做家事,既然要蹲低,不如乾脆就直接坐在地板上,或是準備個小板凳,如果真的非蹲不可,也是最好蹲個10~20分鐘就要中斷,讓膝關節休息一下。

3.盤腿坐

很多人喜歡盤腿坐,或是有些宗教修練動作需要,在盤腿的同時,又要用力將腿下壓,事實上,在盤腿坐的同時,膝蓋軟骨已經彎曲受到了壓力,且同時又要需承受上 半身的重量,如果再加上用力下壓,在盤腿坐完後,甚至有些人的膝蓋立刻就痛得起不了身。不過,若是伸展運動,是可以在動態過程中盤腿及壓膝的。

<解決方案>

有盤腿習慣的人,可以另一隻腳伸出來散盤,自然輕鬆就好,不要把兩隻腳都彎曲盤在一起,更不要用力將腿下壓。

傷害手關節的動作

在上肢手部的部分,最常見的關節傷害為「大拇指基底關節炎」,其主要因為大拇指活動太大或是承力太重所引起的軟骨磨損發炎,常發生在作業員及家庭主婦身上, 作業員主要因為大拇指重複做裝配的因素,家庭主婦則是做菜、切菜,動作不斷反覆所致;另外,裝潢工人,常因為過度負重,也會引發手腕及手肘的關節炎。

<解決方案>

改善保護之道即是休息並修正降低大拇指工作時的承重,例如在切菜或是作菜時,可以使用一些輔具將大拇指關節固定,或是使用護腕也可以分散大拇指的受力。

傷害頸椎及腰椎的動作

1.看電腦、電視姿勢不良

頸椎的第5節及第6節及也是常見的關節傷害。排除運動傷害,頸椎的傷害大多與姿勢有關,人體的頸部自然呈現C型曲線,其主要是讓頭部在往下壓時,力能均勻分布到每一個關節。

但現代人很多都是常看電腦、看電視但又少運動,頭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前傾,久而久之,頸椎的曲線被改變了,造成頸椎中、下段受力較大,而這個問題除了一般上班族之外,像是作業員,或甚至醫療人員如牙科及外科醫師,迫於看診及手術的需要,也常常有這樣問題的困擾。

2.姿勢不良、突然的動作

腰椎的第4節、第5節及第1薦 椎也是常受傷害的關節。腰椎的傷害,同樣的在排除運動傷害後,也大多來自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腰椎必須要承受上半身的重量,因為胸椎及肋骨大多已經固定 住,所以一些活動所需承受的重量幾乎全都交給了腰椎,一旦姿勢不好,重量就壓在腰椎的那幾節,日積月累下來,就會愈壓愈糟。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提行李、突然彎腰撿東西、搬書、打掃、穿襪子、咳嗽及打噴嚏等幾個動作,一不小心,也都可能會傷到腰椎。

<解決方案>

首務是維持正確的姿勢,但所謂的正確姿勢,其實就是尋求「動態的放鬆」,人是動物,脊椎之所以設計成一節一節的,就是為人類不時要彎曲活動而生,即便是某一 種姿勢特別標準正確,一直維持不變也會產生疲勞進而發炎,所以要保養頸椎及腰椎的方法很簡單,不管是哪一種姿勢,最好每一段時間(30~50分鐘)就要動一動,換一個姿勢,就可以中斷同一姿勢帶給頸椎及腰椎的疲勞累積及壓力。

【痠痛便利貼】搞懂「退化性關節炎」

(2010/03 康健雜誌3月份網路專欄)

》症狀:

.膝關節的疼痛,伴隨膝蓋僵硬;
.疼痛的感覺是在關節裡面很深的地方,用手壓不到痛點;
.身體活動量太大、坐太久突然站起來、下樓梯或走下坡路、天氣改變(病人常常說自己的關節是氣象台)的時候,症狀會更加明顯;
.膝蓋稍微動一動、或是起來走一走會讓症狀減輕;
.膝蓋在活動的時候會有「喀啦、喀啦」的聲音。

》造成原因:

.過度使用與磨損;
.體重過重;
.老化;
.生活形態:例如從事太激烈的運動、每天搬重物的粗重工作;
.之前的傷害:曾經骨折、開刀、或是韌帶受傷;
.營養不均;
.簡單的說: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膝蓋的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的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疼痛的現象。這和骨質疏鬆症的骨質流失是不同的。

退化性關節炎(長骨刺)≠骨質疏鬆症

退化性關節炎可以說是復健科醫師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一般我們常掛在嘴邊的「長骨刺」,其實指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而事實上,長骨刺只是關節退化的其中一個現象而已。

 》容易發生的族群

.中老年人;
.大胖子;
.運動員;
.膝關節曾經受傷的人。

》你能做的事

.降低體重;
.適度運動(太多或太少都對膝蓋不好);
.選擇一雙好的鞋子;
.穿戴護膝:可以保暖,又可以保護膝蓋;
.膝蓋保暖、局部熱敷;
.走樓梯用扶手、走路爬山用雨傘或樹枝當柺杖;
.均衡飲食,可以考慮補充一些抗氧化物,減少老化反應;
.加強膝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騎腳踏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醫師能為你做的事

.藥物治療。
.復健治療:熱療、遠紅外線、超音波、短波、電療、運動治療。
.玻尿酸注射:對病人的疼痛與行動能力有很明顯的效果
.手術治療:不要懷疑,只要好好的治療,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需要開刀換人工關節!
.保守治療(藥物、復健)都無效時才考慮。

》復健運動:

.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膝關節的關節活動度運動。
.膝關節與附近部位的伸展與肌力訓練運動。
.要避免的運動:太激烈,要跑跑跳跳的運動,例如跑步、籃球、排球、羽毛球
.適合的運動:緩和不傷膝蓋的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最建議)、游泳或水中運動、走路、彼拉提斯、瑜珈、太極拳。

 》恢復所需要的時間:

.疼痛解除:視病情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差異。
.因為這是一種身體退化所產生的疾病,所以平時的保護與復健運動是要一直持續下去的。千萬不要以為不會痛了就沒事,膝關節的保養可是一輩子的功課!

 中年女性 防退化性關節炎

(楊琇雯、王心怡 蘋果日報 20100227)退化性關節炎是軟骨缺損慢性病,常見於中年女性,和硬骨質流失的骨質疏鬆形成原因不同。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兩個骨頭之間關節接觸面的軟骨受傷及磨損,主要症狀是疼痛、僵硬、關節腫大及變形,起床有輕微關節僵硬感。國外研究,長期缺乏維生素C等營養素的人,發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等於增加了2倍的風險。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病部位局限於一個或數個關節上,常常出現於膝、手、頸椎、腰椎、肩、肘等部位,運動量增加時會令病情加劇,休息即可緩解。受影響關節以疼痛和壓痛為主,偶爾有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的情況,活動時關節有摩擦而產生的雜音,嚴重者發生關節變形。

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頸椎或腰椎,則可能造成神經受壓或刺激症狀。天氣變冷時,痠疼的症狀會加劇,病人如果曲動關節,痠疼情形會更明顯,最後在關節周圍的肌肉群會因為關節疼痛少動而無力,進而萎縮。另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部可能因長期磨損而形成骨刺,最終使關節變形,壓迫周邊組織如神經等,而有刺痛感。

相關原因  50歲後女性常見

正常老化會使關節周圍鬆弛、軟骨細胞功能減退,形成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以50歲以上女性居多。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晨僵情況較不明顯,僅幾分鐘,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超過1小時。

骨質疏鬆有關聯

雖骨質疏鬆是因硬骨質流失形成,但其實與發生退化性關節炎仍有關聯,因為軟骨下方骨骼的密度,可提高關節軟骨的載重量,如果硬骨的支撐力不夠,那麼關節軟骨的流失磨損就會更快。增加鈣質攝取避免骨質疏鬆,能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經常負重者小心

常見於粗重工作者,特別是需要長時間膝蓋彎曲、蹲下或跪著的工作。而密集的粗重清掃工作,可能會使疼痛的情況加劇,可能平常就已經有症狀只是未多加注意,等到短時間內經常讓關節負重時,就會明顯感覺到不舒服。

高衝擊運動種類

長時間從事高衝擊力的運動,發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性相對提高,如曲膝橫向移動較多的網球等。但運動卻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要治療項目之一,因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因為疼痛而不願走動,反而使關節周圍的肌肉減少,且無法減重甚至增加肥胖形成的機率,對關節又是一種負擔。

過胖者易傷關節

體重過重的人,關節的負擔也比較大。人在走路時會以身體的3至4倍重量作用在關節上,包括:膝關節、髖關節、手指指間關節、腰椎及頸椎等部位,因此會加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形成。

預防飲食  缺維生素C較好發

抗氧化劑對於幫助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有少許幫助。血液中維生素C及D含量較低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機率為正常者的3倍。若飲食中維生素D的攝取量太少,且血漿中維生素C及維生素D含量較低者,其退化性關節炎的情形會更加惡化。

何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關節軟骨受到過度的磨損而產生的,當關節軟骨所承受的磨損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它本身便開始產生裂縫,之後,其下的骨頭便會暴露出來而引發 一系列的反應。

有關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大部分學者相信是由關節面持續受到外力磨損而產生的一種修補過程,只是這種修補過程會造成骨刺的形成,膝蓋關節的腫大、變形,週邊 韌帶鬆弛而使得膝蓋關節不穩定,更加重磨損程度,如此惡性循環,使患者苦不堪言。

要預防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之發生,便要從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著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關節面不要繼續磨損。常聽見有人在患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後,聽從別人的建議去爬山,結果越爬症狀越明顯,原因就在於爬山會大大增加膝蓋關節面的受力程度,使得磨損加速進行,關節因此退化得更快!

退化性關節炎宜及早治療相關報導(91/5/29)

關節是支撐人體活動的部位,關節功能良好,人生是彩色的;關節功能盡失,人生是黑白的。

關節不斷活動,軟骨的表面也會不斷受到磨損,一旦軟骨成分散佈在關節間,對關節內側的滑液膜造成刺激,便產生分解磨耗物的酵素,對滑液膜造成刺激而生疼痛,導致腫脹、發熱、積水等發炎現象。

此外,這種酵素還會分解正常軟骨,直到其破壞殆盡後,兩軟骨相磨產生骨刺,即醫學上所稱的『退化性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1. 50歲以上之老年人
2. 肥胖者 (尤其是婦女)
3.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
4. 骨質疏鬆症者
5. 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
6. 運動家
7. 經常蹲著做事的人
8. 曾受關節外傷者
9. 家族有人罹患此症者

退化性關節炎五步驟

1. 膝關節或手關節無力
2. 痠痛
3. 紅腫
4. 變形
5. 開刀
備註:開刀前請慎思,或許可找到免開刀的方法。

膝退化性關節炎

(文/李文吉 醫師 93年7月28日)上了年紀,漸漸走站膝痛、蹲屈不便,上下樓梯感到吃力、晨間關節僵硬....,這多半就是膝關節開始退化了。就像車子開久了或東西用久了,變得不靈光一樣,人的關節也會退化,只是有人退化早有人退化晚而已。

全身的關節都會退化,但一般在身體負重的關節,如:膝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頸椎關節較常發生;關節的退化與性別、年齡、基因、女性荷爾蒙、體型、工作的型態、運動、受傷(如骨折後).......都有關係,這一點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的原因,大大的不同。

通常,女性較男性多,女人停經後不僅骨質會流失,關節也會退化。目前認為關節的退化始於軟骨的「耗用與磨損」;軟骨有如塗敷在硬骨表面的一層「釉」,有保護、滑潤關節活動及分散關節壓力的作用。

一旦軟骨磨損、受傷、軟化以至於崩潰、破壞,則關節會一路不可逆的先是疼痛、僵硬、終至變形、功能喪失,這就是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如何營養、保養、早期修復軟骨的損傷,比後期的人工關節置換的改良更受到大家的重視;有多項研究指出關節腔內較低的含氧量與較少的自由基介入,對關節軟骨的修復與存活有利;學界已著手研究在關節受傷後,注入一種酵素,刺激軟骨細胞本身產生抗氧化劑,來防衛本身,提昇存活率;這項研究若成功,那又將是另一個劃時代的發明了。

依軟骨損害的程度,退化性關節炎分成4期。第一期還只限於軟骨軟化、磨損的階段,此時X光可見關節腔變窄,但臨床上已有關節疼痛等症狀。第二期軟骨已有破裂,但還沒有裂穿,第三期則整層軟骨都已裂穿、潰壞,軟骨面已不平整,X光上已可見贅骨(骨刺)增生等情形,第四期則關節面軟骨已不堪使用,關節的活動已是硬骨磨硬骨了。

通常,對早期 (第一、二期) 關節炎治療是以保守的藥物治療或運動為主,目前已有很好、不傷胃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問世;而近年來,也證實了某些口服或用關節注射的軟骨潤滑、滋養藥物,也有減少疼痛、減緩關節退化進行的效果。

但基本上,都屬於「買時間」的治療;一旦關節退化厲害,進入第三期末、甚或已進入第四期了,此時軟骨已破壞殆盡,整個關節外觀甚至都會變形、浮腫....,舉步維艱,保守治療此時已無效,則應當機立斷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可回復較好的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

由於人口的老年化,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健康的重要議題。平日生活起居注重關節保健,不體重過重,不過度勞動;運動時做好暖身、穿戴護具、減少受傷。

上了年紀,不逞強打球、跑跳,也避免過度蹲屈、爬山,平常多DIY做做大腿前肌 (股四頭肌) 的肌力加強運動;有症狀時,適時求醫,庶幾才能防範退化性關節炎的過早發生與過快惡化。(李文吉 醫師 內湖康寧醫院 骨科醫生)

退化性關節炎與人工關節手術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為關節軟骨磨損,造成關節的縫隙變得狹窄,甚至密合起來造成關節變形,導致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部分患者還會合併滑膜炎,當滑膜炎急性發作時,膝關節處容易紅腫、積水,疼得讓患者幾乎無法走路。退化性關節炎臨床以軟骨磨損程度分成第1到第4期。初期可以吃「維骨力」,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或是打玻尿酸,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增進關節潤滑功能,但到了第四期除了換人工關節好像就沒別的辦法了。

一般民眾對於人工關節並不十分了解,常以為手術時,會將關節全部切除,裝上不銹鋼關節,術後肢體如同機器人一般,生硬而不自然。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只是將己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置入人工關節(圖一﹑二、三),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

目前人工關節己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生物力學專家﹑材料工程師及骨科醫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多由金屬和高密度的塑膠質材,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製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鈦合金(Titanium)﹑鈷鉻合金(Cobalt-Chrome)及不銹鋼(Stainless steel)等,而塑膠材質是高密度耐磨損的聚乙烯(Polyethylene)。為了讓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日後不易產生鬆動可使用骨水泥(Bone cement)固定或利用人工關節上的孔狀處理(Porous coating),讓骨頭長入。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解決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孫瑞昇醫師】近年來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病患隨之逐年增多;在老年人口中,退化性關節炎也占有相當高的罹患率,在退化性關節炎疾病的初期,我們通常使用保守療法,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熱敷、減輕體重等方式減輕來減輕病患之症狀,當關節病變嚴重至保守治療無效,或己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才考慮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人工關節是將己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置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它己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

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由骨科醫師、生物力學專家及材料工程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是由金屬和高密度的塑膠質材,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製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鈦合金、鈷鉻合金及不銹鋼等,而塑膠材質是超高密度耐磨損的聚乙烯,此外為了讓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日後不易產生鬆動可使用骨水泥固定或利用人工關節上的孔狀處理,讓骨頭長入,以達到長久固定人工關節之效果。

退化性關節炎是目前施行
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原因,其它如嚴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亦常考慮人工關節置換,當關節面軟骨已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時,會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此時保守治療多成效不彰,人工關節是最佳的選擇。

此外,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為避免日後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骨折癒合不良併發症,亦是行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症,人工關節置換後,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可以減輕甚至完全解除,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明顯改善。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約兩、三天,待引流管拔除後,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並開始床邊的復健運動,術後約七至十天可出院,如關節固定方式是採用多孔性固定,術後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週至三個月,減少關節承重,以使骨頭長入孔狀人工關節表面,產生牢固的結合,

如果病人較高齡﹝一般大於70歲﹞,骨質較為疏鬆或有腦中風等神經病患,需早日下床行走,醫師多會使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術後肢體可以馬上承重,縮短拐杖使用時間,一般說來,術後三個月日常活動可漸回復正常,病患偶而仍會覺得肢體輕微腫痛或酸麻,只要沒有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炎現象,不必太在意,隨著時間會漸漸改善。

任何手術均有其危險性,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如需要還會請其他科醫師會診,萬事具備後再行手術,讓手術的危險降至最低,目前在人工關節置換已是非常平常的骨科手術,危險性極低,至於術後的併發症有感染、人工關節鬆動、人工關節脫位、人工關節磨損及破損等,它們的發生率約在3 - 5 %左右,及其它如血管、神經受損、骨折、靜脈栓塞、關節不穩定等,種類雖多,所幸均屬罕見。


人工關節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其實它沒有一定的答案,一般說來,如能正常使用,超過90%的病人可使用十年以上,
 

愈年輕、活動力愈強或體重愈重的病患,人工關節較易磨損鬆動;所以除非特殊情況,醫師會儘量等病人年齡大一些再施行關節置換,同時也希望病人維持理想體重、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人工關節磨損及日後重新置換的機會。

總而言之,經過無數專業人才的努力,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安全而普遍的骨科手術,當您的關節病痛已無法用藥物或其它治療方式控制時,找一位有經驗的骨科醫師行關節置換,它將可解除大部分的疼痛,讓您重新擁有正常的日常生活。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 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加強肌肉的復健,避免不適當的姿勢和動作。
◎ 如果您遇有傷口腫痛加劇,有分泌物、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是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立即返院檢查。
◎ 如果您有牙疾需找牙醫治療,皮膚上有任何傷口發炎或需接受其它手術時,請您在就醫時,告知醫師您是一位已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請給您一些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
最新模組化人工髖關節 2002年四月起享有健保給付
 
重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Revision THA)在現今已趨於純熟,在西元2000年,國內已有500例重新置換人工髖關節的人口。擁有豐富置換髖關節手術經驗的加拿大多倫多西奈山醫院骨科教授Dr. Allan E. Gross指出:
 
重建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應用於治療人體各關節系統,但又以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由於人體的髖關節是由股骨頭與髖臼所構成,結合股骨(大腿骨)與骨盆所形成的關節,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之一。
 
長久以來為尋求解決重建人工髖關節手術臨床問題,集合醫學中心各方人士不斷努力,特別研發出模組化重建型人工髖關節,可滿足重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Revision THA),在進行手術時經常會發生不可預期的狀況,以不同尺寸的模組化組合(近端之股骨頭與遠端之大腿骨/股骨幹),再配合病患最合適的位置與理想的接觸面,將可明顯增強患部穩定效果。
目前此模組化重建型人工髖關節(ZMR Revision Hip)已於今年初首度引進台灣,自4月1日起,更可適用健保給付,對需要重建髖關節患者而言,實在是一大福音。

目前在美國每年就有二十五萬病患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在台灣每年也有六千五百名病患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模組式髖關節系統,在台已取得健保局核准,自四月一日起正式上路,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生活品質提高的趨勢,相信能造福更多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重置手術病患。


值得一提的是,此模組化重建型人工髖關節已漸漸取代一般的重建型人工髖關節,若能搭配去年引進之超級耐磨髖關節內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共同研發,並獲得美國專利的超級耐磨髖關節內襯產品,以多重交叉鏈結的高分子聚乙烯化合物,取代傳統易磨損之高分子聚乙烯化合物,使得人工關節硬度提高,耐磨度接近金屬或陶瓷,即使經過五百萬次也就是相當於行走五年的磨損次數實驗,超級耐磨髖關節內襯表面仍幾乎看不到磨損痕跡,較一般傳統材質降低89%的磨損率,目前國內使用已達三千例以上,臨床效果良好,同樣有健保給付,便可享有更好的醫療品質。Dr. Gross 進一步解釋說,能應用現代科技材料,經由專業醫師精湛重置髖關節手術,安全的為病人恢復正常髖關節功能,已非難事,預料未來將有更多的人受惠,重新獲得美麗人生。
全民健康保險部分給付陶瓷人工髖關節作業彙編(民眾篇)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一、什麼是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
人工髖關節是依人體髖關節形狀構造及功能利用金屬合金(如鈦合金、鈷鉻鉬合金)及取代磨損軟骨面的高分子聚乙烯塑膠襯墊所製成的假關節,用以模擬正常髖
關節活動及功能(註)。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大多用於罹患嚴重髖關節疾患的病人,例如老年退化性髖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另外常見的年輕人酗酒或使用類固醇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當髖關節軟骨破壞磨損,初期可藉藥物及活動調整來控制,但是到了嚴重的晚期,則常常必須考慮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註)。保險對象如合乎健保規定之使用規範者,即可享有健保給付。
 
目前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及其使用規範,可上健保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nhi.gov.tw 查詢。
 
二、什麼是陶瓷人工髖關節
 
人工關髖節材料方面已研發出陶瓷材質股骨頭及髖臼內襯來做為磨損的介面,以新的技術將鈷鉻鉬合金之金屬股骨頭及高分子聚乙烯髖臼內襯以陶瓷來取代,可以降低磨損率,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註)。
 
三、為什麼無法全額給付陶瓷人工髖關節
 
目前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之人工股骨頭為金屬之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髖臼內襯則為高耐磨之高分子聚乙烯,其磨損率已相當的低,好好的使用,應有相當高的機會不必再次手術更換人工關節(註)。而陶瓷材質股骨頭及髖臼內襯相當昂貴,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列入健保給付;依現況,保險對象或其家屬如果希望使用,必須全數自費購用。健保局為減輕保險對象的負
擔以及考慮給付的公平性,故對該類品項給予部分給付。
 
以陶瓷人工髖關節為例,對於已符合傳統人工髖關節使用規範者,將可按傳統人工髖關節之價格52,560 元給付,差額部分由保險對象負擔。
 
四、健保如何部分給付陶瓷人工髖關節?
 
本保險現行已給付各類人工髖關節,並訂有使用規範,對於符合該使用規範,經醫師詳細說明並充分瞭解後,而自願選用陶瓷人工髖關節者,為減少保險對象之負擔,由健保局依傳統人工髖關節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負擔。臨床上人工髖關節置換分為以下三類
 
(對照表詳附表):
(一) 置換整組人工髖關節:依傳統人工髖關節費用(全人工髖關節組52,560 元、重建型人工髖關節組63,180 元及雙極式人工髖關節組47,060 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負擔。
(二) 置換部分組件:再次置換人工髖關節者,可能僅須置換部分組件如股骨頭(Head)或髖臼杯內襯(Insert);依「重建型人工髖關節組」之Head 最高支付價9,000 元,Insert 最高支付價5,490 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付擔。
(三)特殊情況:符合現行健保給付人工股骨頭(MOOR)規定者,如自願選用上開陶瓷人工髖關節,依人工股骨頭支付價10,350 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付擔。
 
五、醫療院所應告知保險對象哪些事項
 
醫院應於實施前充分告知保險對象或家屬使用之原因、須自行負擔金額、傳統人工髖關節及陶瓷人工髖關節之廠牌及產品性質(含禁忌症等)後,填寫同意書(格式如附件2),一份交由保險對象保留,另一份則保留於病歷中。

六、如何獲得醫院收費等相關資訊醫院應將其所進用之陶瓷人工髖關節廠牌、收費標準等相關資訊置於醫院之網際網路、明顯易見之公告欄或相關科別診室門口,以供民眾查詢,健保局會不定期派員稽查。
另健保局會將陶瓷人工髖關節之相關資訊置於健保局全球資訊網站(網址:
http://www.nhi.gov.tw/火線議題/健保部分給付醫療材料費用),民眾可上網查詢。

七、如何檢舉及申訴?

民眾就醫時,如果遇到醫療院所未依上述規定時,請透過以下管道提出申訴或檢舉。
1. 打0800-030598 免付費電話,有專人馬上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2. 透過健保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nhi.gov.tw 的民眾意見信箱E-mail。
3. 親自到健保局各分局或聯絡辦公室。

陶瓷人工髖關節部分給付使用說明

行政院衛生署95年11月23日衛署健保字第0952600376號公告:「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置換陶瓷人工髖關節診療服務,但超過置換傳統人工髖關節診療服務之費用差額不給付」,自96年1月1日生效。

什麼是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
人工髖關節是依人體髖關節形狀構造及功能利用金屬合金(如鈦合金、鈷鉻鉬合金)及取代磨損軟骨面的高分子聚乙烯塑膠襯墊所製成的假關節,用以模擬正常髖關節活動及功能。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大多用於罹患嚴重髖關節疾患的病人,例如老年退化性髖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另外常見的年輕人酗酒或使用類固醇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當髖關節軟骨破壞磨損,初期可藉藥物及活動調整來控制,但是到了嚴重的晚期,則常常必須考慮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保險對象如合乎健保規定之使用規範者,即可享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及其使用規範,可上健保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nhi.gov.tw查詢。

什麼是陶瓷人工髖關節
人工關髖節材料方面已研發出陶瓷材質股骨頭及髖臼內襯來做為磨損的介面,以新的技術將鈷鉻鉬合金之金屬股骨頭及高分子聚乙烯髖臼內襯以陶瓷來取代,可以降低磨損率,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

為什麼無法全額給付陶瓷人工髖關節
目前健保給付之人工髖關節之人工股骨頭為金屬之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髖臼內襯則為高耐磨之高分子聚乙烯,其磨損率已相當的低,好好的使用,應有相當高的機會不必再次手術更換人工關節。而陶瓷材質股骨頭及髖臼內襯相當昂貴,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列入健保給付;依現況,保險對象或其家屬如果希望使用,必須全數自費購用。健保局為減輕保險對象的負擔以及考慮給付的公平性,故對該類品項給予部分給付。以陶瓷人工髖關節為例,對於已符合傳統人工髖關節使用規範者,將可按傳統人工髖關節之價格52,560元給付,差額部分由保險對象負擔。

健保如何部分給付陶瓷人工髖關節
本保險現行已給付各類人工髖關節,並訂有使用規範,對於符合該使用規範,經醫師詳細說明並充分瞭解後,而自願選用陶瓷人工髖關節者,為減少保險對象之負擔,由健保局依傳統人工髖關節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負擔。臨床上人工髖關節置換分為以下三類(對照表詳附表)
(一)
置換整組人工髖關節:依傳統人工髖關節費用(全人工髖關節組52,560元、重建型人工髖關節組63,180元及雙極式人工髖關節組47,060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負擔。
(二)
置換部分組件:再次置換人工髖關節者,可能僅須置換部分組件如股骨頭(Head)或髖臼杯內襯(Insert);依「重建型人工髖關節組」之Head最高支付價9,000元,Insert最高支付價5,490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付擔。
(
)特殊情況:符合現行健保給付人工股骨頭(MOOR)規定者,如自願選用上開陶瓷人工髖關節,依人工股骨頭支付價10,350元支付,超過部分由保險對象自行付擔。

參考使用之陶瓷人工髖關節的廠牌、品名及收費標準,如下表:

特材代碼

產品名稱

廠牌

單位

醫院單價(A)

健保部份給付(B)

病患自付差額(A-B)

FBHPCCERA1S2

CERAMIC TOTAL HIP陶瓷人工髖關節組

OSTEONICS

SET

99030

52560

46470

FBHPCCERA1U0

CERAMIC TOTAL HIP陶瓷人工髖關節組

UNITED

SET

94140

52560

41580

FBHMCBCER1S2

CERAMIC BIPOLAR HIP SYSTEM(符合使用MOORE規定者,如自願選用陶瓷雙極式人工髖關節組,需部分給付)

OSTEONICS

SET

57420

10350

47070

FBHBCCERA1S2 CERAMIC BIPOLAR HIP SYSTEM陶瓷雙極式人工髖關節組,部分給付項目(HEAD為陶瓷) OSTEONICS SET 57420 47060 10360
(新聞)鼓吹自費/裝人工關節 骨科手術第一名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施靜茹20100310)病人置換人工骨或關節若要健保給付,需審核通過才能開刀,傳聞有些醫師擔心健保過不了,或病人其實關節磨損不嚴重,乾脆鼓吹病人選擇自費材料開刀。

醫界估計,一年至少有一萬二千人裝置人工關節,十年來成長一倍,在骨科手術排名第一;由於有健保給付,術後部分患者還能申請勞保殘障給付,鄉下地區就有醫院招攬阿公、阿嬤開刀換關節。

高醫大附設醫院骨科醫師林高田表示,人工關節置換數量激增,是高齡化現象;不過,老來未必都要換人工關節,曾有名九十五歲老太太膝蓋疼痛,鄉里三姑六婆「好康逗相報」,勸她去某醫院開刀。後來她到高醫檢查,原來只是肌腱發炎,吃藥就好。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主任吳明峰說,人工關節置換包括檢查、手術及材料等費用,健保給付約十二萬元。

兩位醫師都說,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骨科最常見手術,成功率高,但仍有不少病患在勞保黃牛慫恿下,裝病要求醫師開殘障證明,申請勞保給付。

健保局醫審小組組長沈茂庭表示,若要健保支付如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或脊椎支架,須事先審查,病患在就醫卅天內提出申請,通過率約八至九成,病患不服可提爭議審議委員會申訴,但需專業審查,時間會較久。

退化性關節炎飲食調理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平時應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品,如豬耳、蹄筋、貝類、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食品,忌辛辣燒烤或油膩生濕的飲食,如煙酒、肥肉、辣椒、燒烤的食品,以下介紹兩個食療方:

冬瓜排骨湯
冬瓜一斤、豬小排半斤,煮湯吃。宜淡忌鹹。適於發作期,以腫脹為主,無明顯紅熱者。或緩解期作為保健預防食療。

木耳紅棗薏仁湯
木耳5g,紅棗10g,薏仁50g,不加糖熬湯,當點心,分早晚2次服完。適於緩解期,腫脹不明顯,唯勞累或天氣變化即感痠痛發脹者。

[參考來源]

http://blog.ttv.com.tw/blogv2/ellen/post/2010/11/02/post_54.aspx

http://calmodulin.xxking.com/touch.htm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2&id=6355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325261/IssueID/20100227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6428&category=%C2%E5%C3%C4%AFe%AFf&type=

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10044_2_%E9%99%B6%E7%93%B7%E4%BA%BA%E5%B7%A5%E9%AB%96%E9%97%9C%E7%AF%80%E6%B0%91%E7%9C%BE%E7%AF%87960917re.pdf

http://www.yuanhosp.com.tw/htm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register40000005&PreView=1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C2%E5%C3%C4%AFe%AFf&type=%ABO%B0%B7%B7s%BBD&pid=2520

http://city.udn.com/54543/3888893?tpno=0&cate_no=0

鼓吹自費/裝人工關節 骨科手術第一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