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21022原建  1021204新增)福隆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名為「福隆境」,因此「福隆境」就是火車站附近的市仔頭福隆宮,因為入祀保生大帝成為主神,反而原來的土地公就不為人所知了。

福隆宮所在昔時屬台南府治鎮北坊,位於大北門城内東南向,為當時永康、新市、新化、玉井北向等地農產品銷售至府城匯集之米市,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大南門内則為「菜市」,同為古舊街名也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 

府城市仔頭是早期北大路的起點,也是北號商旅進城的第一個市集,人聲喧騰,熱鬧繁華,因而被稱之為「市仔頭」。現在台南公園(原中山公園)側門附近,公園南路相繼開闢後,市集攤販逐漸散去,最後集中在榕樹旁的少數攤販也在光復後被驅離。

地方信仰大廟為福隆宮

該廟原是福德祠,早年有三位由大陸來的商販,自泉州迎來保生大帝、文衡帝君、吳府千歲供奉祠內,並於祠前販賣蕃薯簽,後來為保生大帝、吳府千歲救世需要,得土地公同意,更名為福隆宮。

福隆宮-神龕壁畫 出自名師蔡草如之作

蔡草如為府城名畫師,與府城名畫師陳壽彝為表兄弟,皆為府城名畫師陳玉峰的弟子。蔡草如的作品極豐,除以民間畫師從事許多寺廟彩畫之外,亦有無數的創作寫生畫與神佛民俗畫。大師為台南福隆宮神龕壁畫(1986)外,其他寺廟彩畫之主要重要作品,還包括台南開元寺(1972、1982)、台南佳里震興宮及嘉義朴子配天宮之門神畫(1967)、台南開基武廟之樑枋畫(1976)、南投日月潭文武廟、台南開基靈祐宮及台南關仔嶺大仙寺(1965及1973)等,除了在寺廟彩畫與神佛民俗畫上的成就之外,其在平時創作寫生上,亦發展出很高的造詣。

蔡草如大師畫路廣闊無論何種素材或內容、題材,皆能由寫生經驗衍生而出,亦即創作與寫生對他而言,實為一體兩面。在整體表現上,創作寫生作品中安定的構圖、簡潔的畫面、空明的色調表達了他溫文儒雅、謙沖為懷、淡薄人生的文人氣質,以及豁達無爭的人生觀。正如他自己所言,自己乃藉畫筆來表露對大地之愛。他有別於其他的府城畫師,在傳統與創新兩方面皆卓然有成。

引用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nantgu/jing-dian-jie-shao/kai-ji-ling-you-gong

(福隆宮耆德之後陳勝南表示蔡草如大師為台南福隆宮神龕壁畫,在其寺廟畫作中所畫大概是全台最大)

府城彩繪藝壇真隱者-蔡草如大師

府城之於蔡草如,或蔡草如之於府城?到底身為府城人,面對蔡草如大師這一號在府城彩繪藝壇的大師級人物,僅僅是一介「府城市民」?倘若李安是府城之光,只因為李安的電影好萊塢,那真正傾一世生命彩繪府城的富麗的蔡草如,却只能靜默凝視時間流逝,甚至任憑府城人無識的抹煞,及冷眼的看待,想說的是,這對蔡草如大師是一種虧欠!

對於府城蔡草如,府城人可以事不關己、無動於衷,那本指涉俗世常人的世態炎涼;但府城蔡草如心血畫作的無私捐出他域,則確切宣示府城在地瑰寶任其流散的悲涼。

蔡草如,本名錦添,日據期大正八年(1919)生,台灣光復後改名草如,府城傳統彩繪先輩陳玉峰(阿祿司)為其母舅,其父蔡振昆亦是府城打銅工藝執業者,傳統民間技藝薰陶正是他畫藝成長的基石。九歲時,蔡草如即以傑出繪畫才能倍受師長同儕矚目。

據蔡草如大師自訴一件引以為豪,卻也頗感無奈的兒時趣事,他就讀公學校三年時,美術老師松下惠鼓舞他以一幅「自畫像」參加比賽,未料竟遭質疑畫作是師長捉刀而落選。這件事對蔡草如大師造成挫折打擊嗎?沒有,反倒激勵他在六年級參加台灣總督府舉辦的海報比賽榮獲首獎,並因此名躁一時!

蔡草如一心學畫意志堅執不移,他為習油畫可以精誠信念的赤子之心感動廖繼春同意指導,雖然日後蔡草如因緣轉入自已母舅陳玉峰的彩墨國度,而揮別日日心繫的油畫世界,但也從此開啟造就他日後在膠彩、墨彩、油彩「三彩」精湛畫藝的彩藝人生。

台灣光復前,蔡草如也援例隨著前人步伐來到日本川端畫學校,三年後,日本戰敗投降後不得不踏上歸途返台。受制於當時紛亂時局和生計不利,他再隨母舅陳玉峰參與各地寺廟彩繪工程,除了以紮實畫工和謙遜恭儉深受信賴,陳玉峰更視蔡草如為接班人,放心矚託他獨挑寺廟門神重任,使蔡草如以相當資淺的身分就有大將之風。

民國53年,陳玉峰寺廟彩繪時代的落幕,由蔡草如力挽再拉開府城彩繪新世代的序幕,府城眾多寺廟皆以邀聘蔡草如大師那溫潤淳厚的文人油彩筆墨蔚成時尚;像關仔嶺大仙寺、佳里震興宮、朴子配天宮、泰國徐氏宗祠、府城萬年殿、開元寺、靈佑宮、朝皇宮、三官大帝廟、開基武廟、福隆宮、媽祖樓、觀音講室、普濟宮、海安宮等等,不論門神、壁畫,或是石板刻畫盡皆一絲不苟,筆趣湍飛活現,意相深明可賞。

其中最堪稱府城寺廟雋永的典型,當屬開元寺門神和壁畫的展藝。如前殿韋陀、伽藍、四大天王門神畫作,形態雅致文儒,設色筆意明朗不滯,時至今日雖未受寺方善待,但尚能張露大師神筆情韻,駐足定靜清賞回甘能耐,可說仍稱上府城寺廟藝術之最。

除此,蔡草如大師膠彩藝作之精,和寺廟彩繪之美同稱雙喜,亦為府城藝文畫壇折服讚絕,放上各類相關獎賽實績一樣耀眼亮麗,歷屆全省美展屢見榮榜,府城至今無人出其右。

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美事,仍是民國73年府城文化中心落成後演藝廳「雅樂和嗚、有鳳來儀」帷幕繪製的故事,當時蘇南成市長心矚蔡草如大師擔綱繪製圖稿,未料蔡草如大師以私授不宜婉拒,市府仍力邀蔡草如大師協助促成,最後蔡草如大師拗不過市府美意,只好堅持不收分文承接重任,更在期限內完成,了卻市府一樁心願。

蔡草如大師畫藝成就的傲人表現,從來沒有改變草如仙待人處世的一貫謙和大度。這個不凡藝師果真不矯揉的平常姿態,才是真實可貴的資產,當然這資產是他的,也必然會是大家的!

真的,有時去觀照一位值得閱讀的長者、先輩,身懷絕技的過人才藝縱使令人嘆服,總不足於性靈淳厚虛懷的感染張力,用這樣的筆觸刻畫表述蔡草如大師,絕非信口的溢美之詞。

講得更淺顯易懂的事例,閱遍台灣從事民間技藝的各大家,當年面對教育部頒發無上榮崇的「薪傳獎」項,自第一屆啟動後,何人不為之動容積極營造?前仆後繼者有之,關照圖謀明爭暗使者亦不缺,但屢被徵召競逐的蔡草如,則一反常態每每托辭不受,是矯情?是擺態?統統不是!竟是全然的謙讓,蔡草如大師從來無悔,只雲淡風清的口吻輕描「手藝不足薪傳,何德受獎!」這是泱泱府城人的氣慨!

引用   http://tncftmm.blogspot.tw/2006/10/blog-post_208.html

福隆宮為華南三殿式建築,殿頂剪粘雅緻,兩側構築鐘鼓樓

主祀神明 : 保生大帝(大道公)

配祀神明 : 虎爺、康趙二元帥

同祀神明 :
觀音佛祖、文衡聖君(關帝爺)、吳府千歲(三王公)、徐甲真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孫將軍、斌將軍 列位尊神

祀典日期 :
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
農曆六月廿四日文衡聖帝誕辰
農曆九月十五日吳府千歲千秋

創建年代 : 明永曆年間

福隆宮所在地昔時屬台南府治鎮北坊,近於大北門城,為當時往永康、新化、左鎮、玉井等地之交通要道,連絡府治內外,外地農產品多在本地交易,為當時唯一之米市場,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而今立人路元和宮一帶,當時多為蕃薯交易,則稱為『蕃薯簽市』同為古舊街名也。

本地多為福建省同安縣白礁移民,故奉祀保生大帝至誠,追溯福隆宮之肇建,因乏文獻記載,詳年已無從查考,據民國七十二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之記錄,其創建當在明末永曆年間,又據父老回憶云,福隆宮大帝硬身尊像,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隨身擕奉來臺者也,隨後市仔頭街逐漸繁榮,眾人乃倡議立廟,以供朝夕膜拜,均霑大帝靈澤。果然,立廟之後,大帝通顯神威,濟世救民,大行其道,地方信眾虔拜至誠,香火鼎盛,來此交易者,莫不順道拈香參拜,祈求平安。

當時大帝可謂神靈顯赫,信眾近悅遠來,境緣一片物阜民安景象,未料,白雲蒼狗,人事變化至為無常,慨因交易場所之移轉,本地市街乃漸趨没落,一時人聲鼎沸之市集,終告式微,居民或另謀生計他遷,致福隆宮一時荒廢,無人管理。

至民國四十一年歲壬辰,信眾有感宗教乃千秋之大計,廟宇則為信仰之所歸,神居有所,方得安境佑民,乃於農曆十二月成立首屆董事會,由黃開成創辦,涂然任董事長欲以重整神宮、重理宮務,宣揚大帝諸神鴻恩聖德。福隆宮於諸大德同心協力、盡瘁神職之努力下,終於展現績效,宮務蒸蒸日上,大帝顯聖事蹟,四方傳聞,前來祝禱者日增,香火日盛,一時威名再度復興,此皆全體信眾勠力同心,有誠則靈,所以致之也。

越三年農曆初夏之月,福隆宮董事會全體董事發起募捐,修建神宮,各方善心仁士慷慨捐輸,共襄盛舉,民國四十五年仲秋,終告完竣,始具規模。四十八年農曆十二月擇吉建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福隆宮空前之祭典盛事,當其時,盛況空前,熱鬧隆重,至今仍為父老所津津樂道也!

唯風雨無情,福隆宮歷經風雨侵襲,樑柱腐蝕,飾物斑剝而呈頽象,依大帝暨吳府千歲降臨指示,乃於民國七十一年拆除舊廟,擇吉動土進行重建大計。新建之宮構為一閩南式三殿建築坐向西南方,佔地約一百一十坪,今新廟已告完成泰半,預定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全部竣工,並於同年歲次己巳農曆十月十五日,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祈安閤境咸寧。

福隆宮歷史悠久,神恩無邊,誠者庥福。且只距離台南市火車站約150公尺,位於公賣局斜對面巷內,歡迎您善信蒞宮膜禮參拜,祈安納福,共霑聖澤。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raBttjqUBRvannWPo8DZqMI-/article?mid=275&prev=-1&next=367

府城  市仔頭福隆宮

福隆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名為「福隆境」,主祀福德正神,因位於昔日的米市街,是以福隆宮俗稱「市仔頭廟」,所祀福德正神則稱「市仔頭土地公」。

日治時期,大北門外石頭坑因遭天災地變因而廢莊,莊內有間主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因此崩塌,遂將保生大帝與其他神明遷入福隆境廟內與土地公同祀。

之後,信徒將保生大帝升為主神,同時將廟名更改為福隆宮,現今廟內還保存福隆境古香爐一座。

福隆宮於民國44年(1955)興工修茸,民國70年(1981)重建,於民國78年(1989)竣工,為閩南三進宮殿式廟宇,並增建後殿供奉觀音菩薩,成為今日之風貌。

廟內主殿主祀保生大帝,左右護法是孫將軍與斌將軍,係當年白龍庵寄祀的神明;後殿為觀音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兩側牆壁飾以18羅漢圖,相當特別。

主殿內的聯柱與八卦藻井,頗具可看性,可細細觀賞。

引用    http://blog.udn.com/joffy1961/4683322 

見證風華、鎮北傳奇  市仔頭 - 福隆宮

福隆宮所在地昔時屬台南府治鎮北坊,位於大北門城内東南向,為當時永康、新市、新化、玉井北向等地農產品銷售至府城匯集之米市,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大南門内則為「菜市」,同為古舊街名也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

祀奉主神: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為中國、潮汕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非「本」字閩南生於979年(宋太宗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三年)五月初二,登山採藥時,失足落崖,享年五十八歲,歷史加封終為---景佑太平興國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醫虎喉:虎爺信仰的重要來源之一
吳夲於山中採藥時,遇一白額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難當,遇吳真人乃垂首趨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責其惡,見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為吳真人座騎。故保生大帝廟龕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稱為「虎爺」、「黑虎大將」,台灣虎爺信仰的重要來源之一。

點龍眼:
有蟠龍患有眼疾,化為老者,請求真人醫治,真人以符水醫治。

絲線診脈醫國母:
相傳明成祖年間,孝慈皇后患有乳疾,求訪天下名醫莫救,突有道士自稱住白礁鄉吳夲,自稱能醫治皇后重病,並言能以絲線診脈。成祖先以絲線繫於皇后玉鐲、貓身,皆被真人識破,成祖驚異,乃命內侍繫絲線於皇后手腕,段為乳疾,並隔屏指示施以針灸,乳疾頓消。成祖欲賜予官爵財寶,皆辭不受,騎鶴而去。皇后感其恩德,乃立國母獅於福建白礁慈濟宮廟庭之內。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
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刮風,吹落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引用  鎮北坊文化園區(台南市)-福隆宮

1. http://blog.yam.com/jhenchuan/article/30979283

2. http://blog.xuite.net/jhenchuan/blog/38959322-%E9%8E%AE%E5%8C%97%E5%9D%8A%E6%96%87%E5%8C%96%E5%9C%92%E5%8D%80%28%E5%8F%B0%E5%8D%97%E5%B8%82%29-%E7%A6%8F%E9%9A%86%E5%AE%AE

市仔頭 福隆宮

福隆宮所在地昔時屬台南府治鎮北坊,位於大北門城内東南向,為當時永康、新市、新化、玉井北向等地農產品銷售至府城匯集之米市,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而今立人路元和宮一帶,當時多為蕃薯交易,稱為「蕃薯簽市」,大南門内則為「菜市」,同為古舊街名也。

府城多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移民,故奉祀保生大帝至誠,有開山宮、良皇宮、興濟宮,明末清初於土墼埕尚有慈濟宮。福隆宮之肇建當在明末永曆年間,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隨後市仔頭街逐漸繁榮,嘉慶7年歲次壬戊,乃倡議立廟,内外境民捐建,大帝神靈顯赫,信者雜沓。

同治元年被劃歸八協境,即福隆宮、東嶽殿、大人廟、祝三多、彌陀寺、龍山寺、聖王公廟、龍泉井。福隆宮與三老爺宮、東嶽殿、大人廟四廟交情至深,逢其中一間廟宇醮典,另三間則需「聯普」,自古既今都沒有例外,顯見其靈赫孚應。

道光及光緒年間,均有修葺,民國20年,吳寶燦、陳登懷、黃杜、王德成、陳添丁等為本廟管理人。

爾後,因日人領台,拆大北門城,築鐵路,大北門城内建公園,交易腹地驟失,市仔街乃漸趨沒落成六米不及窄巷,居民或另謀生計它遷,致該廟一時荒廢。壬辰歲次民國41年,農曆12月成立首屆管理委員會,重理宮務,保生大帝及吳府三千歲濟世救人,靈通三界,威伏群魔之顯聖事蹟,四方傳聞,前來祝禱者日增,香火鼎盛,威名再興。

歲次乙未,莊新全、張添壽、黃進成、郭水源、曾大池、陳大抱、李春標等發起募捐修建,民國45年丙申歲次仲秋,終告完竣,規模始具,己亥年農曆12月建醮。因樑腐蝕飾剝,依大帝暨吳府千歲降臨指示,乃於民國70年歲次辛酉農曆6月22日擇吉動工,71年農曆2月1日拆除舊廟重建,於民國78年3月全部峻工,並於同年歲次己巳農曆10月15日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祭典盛況,鬧喧隆重。

辛巳年布口整修、牌樓啟建慶成復舉行三朝建醮大典。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x3.IrHWFFQRBYA31ZcduqA--/article?mid=6672

府城  大北門  市仔頭 福隆宮 沿革史(管理委員會補正版)

(福隆宮管理委員會委員李德林先生補正版)

【源遠緣起】

肇建:明永曆年間 (1647 ~ 1683)

「市仔頭福隆宮」昔屬台灣府治鎮北坊。坐落府城北隅、燕潭之南,大北門城城門南向約200米處,小東門城則在本宮左側向東直線距離約650米。為昔時府城北隅北東之「中樓仔」、「三分仔」、「洲仔尾」、埔姜仔頭 ( 永康 )、新港社

( 新市 )、灣裡社( 善化 )、目加溜灣社 ( 安定 )及城東之「四分仔」、網寮、「鯽仔魚潭」(崑山大學至仁德太子廟帶狀區域)、大弯溪仔( 大灣 )、大目降社 ( 新化 ) 、卓猴社 (新化那拔林里 )、礁吧哖社( 玉井 ) 等地的聚落住民、販商往來府治必憩及交易之所。

明 永曆三十七年(1683 清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台灣由荷治(1624~1662)、明鄭(1661~1683) 進入清領(1683~1895)。清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 設治「台灣府」於台南。雍正三年(1725乙巳)台灣府城木柵建城完工,大北門城西北方的「寮內」、「田螺旋」(音ㄓㄥ台語,今六甲頂)、溪頂寮、和順寮等地住民亦由大北門城出入,福隆宮頓成為經大北門城及小東門城進出府治內外交通之津要。

乾隆元年(1736丙辰)城門易木柵為磚石,城外米穀農、牧、山產端賴人力挑運或輦牛車入城,台江漁獲划舟楫或撐筏溯溪而入就在福隆境周遭交易。米穀豐登形成米市為當時唯一之「米市場」,市肆益隆蔚然成市漸掌山海珍味之集散,府城諸市之源頭配達全城是以「市仔頭」之名因之而立。攤商販子群聚形成街市則稱『市仔頭街』,(即今北忠街16巷,福隆宮廟埕前直通火車站圓環邊),戰後在地人改以「中街仔」稱之。訖今「福隆宮」府城人仍習以「市仔頭」、「市仔頭廟」暱稱。

清 道光鴉片戰爭期間(1840~1842),署巡道整合及劃分由民間境廟組合的府城城守聯境組織。距大北門城雖只約200米卻是府治內較接近小東門城的福隆宮(約650米)自此劃入與南向約900米外的東嶽殿、彌陀寺、龍山寺、聖公(爺)廟、祝三多(福德爺)廟、西竹圍(土地)廟、龍泉井(土地)廟同列屬「八協境」,職司大、小東門的城防及府城東邊區域的境防要務,大人廟則為境廟諸多防務議事會商統合之所在。

福隆宮居八協境(東安坊)最北之鑰,緊臨自大北門城東側起往南經福隆宮,再經舊臺灣縣署到水門與十八境(鎮北坊)為界的境界上(註一),本宮右(西)側即屬十八境。也因此日治時期本宮直轄於府城東區,國府遷台後行政區域的調整,回歸隸屬北區。

【廟史沿革】

福隆宮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1647~1683)《台灣通志》昔時原名「福隆境」,世居在地耆佬亦所述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迎奉 保生大帝來台。隨著「市仔頭街」日趨繁榮,市集攤商販夫及落籍的住民漸眾,乃倡議整頓已見頹廢的祠廟,於清 嘉慶七年(1802壬戌)著手重建。道光(1821~1850)及光緒(1875~1908)年間續有修葺。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台灣建制為「省」,「台灣府」改稱「台南府」。「府城」、「台南府城」之名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1895~1945)明治二十八年十月(1895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日軍進入府城。

日 明治三十三年(1900庚子)興建之「台南駅」(火車站,府城人慣以台語「駅一ㄚˇ頭」「火車頭」稱之)就位於福隆宮南向偏東直線距離約270米處。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1901辛丑)本宮左側前方隔著今北門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出張所」設立,明治三十九年十一月(1906 丙午)新建廳舍啟用。(民國36年1947丁亥更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南分局」今則改為「台南創意文化園區」)。明治四十四年(1911辛亥)府城建設「市區改正」,本宮所在地:北門町二丁目三番地。舊門牌番號:台南市己五五番地 (市仔頭街)。

明治末年、大正初年(1911前後)拆除大北門城並拓築本宮左(東)側今之「北門路」,大正元年(1912壬子)城垣外之燕潭至福隆宮後(北)側(今公園南路)以北之燕潭蓮池區域闢建今之「台南公園」(大正六年開園,區域內之興隆宮、辜婦媽廟及住戶就此拆遷)。「市仔頭」市集交易腹地頓失,居民流散攤商販夫另謀他遷只留下「市仔頭」三字彩印在府城人的記憶裏,在生活口語中朗朗。物換星移、潮起潮落「市仔頭街」就此漸趨沒落,福隆宮香火見微廟務停滯。大正十四年十月(1925乙丑)王水厚選任為管理人。廟西邊「日軍陸軍偕行社」啟用亦已數載。

昭和四年九月(1929己巳)吳寶燦接任管理人,昭和十二年九月(1937丁丑)陳登懷、黃杜(灶)、王德成、陳添丁等相續為管理人,醵資重修,木工師陳登懷、土水師陳添丁等人加以修整,以續香火。二次大戰(1939~1945)末期香火斷續,廟務又告凝滯。昭和20年8月15日(1945乙酉,民國34年)二次世界大戰終止,日本軍民撤離台灣。

國府遷台(民國34年1945乙酉),是時黃杜(灶)為本宮管理人。戰後,始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壬辰) 十二月福隆宮首屆董事會成立,人員有涂自然、郭水源、李春標、莊新全、曾大池、陳大抱、黃進成、黃再傳、陳添福、張添壽、郭祿雨、謝振川等十二名,並設「爐主」「頭家仔」協助董事會重整神宮及廟務。首任董事長莊新全,民國46年(1957丁酉)則由王瑞芳接任。

此際,吳府千歲受 保生大帝之邀,於福隆宮輔佐大帝行醫濟世,護持廟務興隆,並擇戴萬福(福仔 1936~2010)為乩童,義務為神尊辦事三十有三載。保生大帝暨 吳府千歲神威顯赫靈通三界,顯聖事蹟遠播四方,香火亦趨鼎盛。老信徒、香客、在地耆德每談及當年事,無不眉飛色舞話題不絕猶如昨日之情事。民國四十四年(1955乙未) 董事、執事等人發起募捐鳩資共襄重修盛舉,八月二十四日動土,越四年始告完成。民國四十八年(1959己亥)十二月六日擇吉慶成建醮,祈安合境咸寧。

民國七十年(1981 辛酉),保生大帝暨 吳府千歲聖諭,同年六月廿二日擇吉動土,七十一年壬戌二月一日拆卸原舊廟就地重建,三月三十日下挖西側地下室時,出土一小石碑(17x7x76cm)上刻 興化 左營四起 柯天祿。閱八年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己巳)三月竣工。坐向西南,佔地約一百一十台坪,為鋼筋混凝土建築,挑高台基,入廟需拾級而登,並增建後殿。閩南三進宮殿式廟宇,立面五開間,三川步口,門開三間,龍虎邊有石雕、龍柱。兩側立鐘樓、鼓樓。該年十月十五日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慶典盛況空前熱鬧隆重。然而,原為市定三級古蹟的福隆宮因此次的重建註銷了資格。

民國九十年辛巳,委員執事之議稍事修改調整廟體結構,並恭請「下壇黑虎大將軍」移駕至正殿下之龕中。同年十月十四日舉行三朝慶成謝恩祈安清醮之慶典。

【奉祀神明】
福隆宮正殿主祀 保生大帝,同祀 文衡聖帝、吳府千歲。配祀五府(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千歲,康王、趙王二元帥,關平、周倉二將軍,中壇元帥、徐甲真人及黑虎大將軍(虎爺)等神祇。全臺白龍庵百壽堂張部駕前孫將軍、斌將軍因緣寄祀於本宮。後殿則供奉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福祐黎民,俎豆千秋。

【協誠小法】

「協誠壇」為本宮所屬之紅頭小法團,奉 閭山派教主徐甲真人為祖師爺。每有慶典、神尊聖誕皆由「協誠壇」起鼓唸法咒祝慶、祝壽彰顯莊嚴恭敬之心及本土廟宇文化之特色。由師承 康雲南法師學習小法的黃開成(1931~1992)擔任法師長頗負盛名,現今本宮廟體格局即出自他的規劃。

民國39年(1950庚寅)南廠康雲南法師(雲南仙)帶領並指導謝振川、黃開成成立福隆宮「法事團」,民國41年壬辰正名為「協誠壇」。成員大多數為境內舖戶子弟,有戴萬福、黃炎山、戴萬春、陳炎松、馬火山、馬火涼、馬信雄、李進財、王錦樹、汪皆德、林茂生、謝辰一、楊文雄、蔡麗水等,為神尊辦事於本宮義務服務三十又數個寒暑,無私無所求的奉獻,此段的歲月該是福隆宮香火最鼎盛的黃金年代。

【行事慶典】

福隆宮歲時重要行事與慶典:主要為啟印與封印,以及主祀諸神聖誕之慶典。分別為農曆正月初九「啟印」儀式,農曆三月十五日 保生大帝聖誕千秋、農曆六月廿四日 文衡聖帝聖誕千秋、農曆九月十五日 吳府千歲聖誕千秋、皆隆重行儀,禮聘道士立壇靈寶祝壽祈安清醮、小法團起鼓唸法咒,信眾跪拜叩首祝壽。「頭家」、「爐主」請吃「魯麵」,敬獻布袋戲、歌仔戲恭祝聖誕,眾舖戶「出碗」敬獻佳餚、供品,「宴王」及「犒賞」五營官將。傳襲至今,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本宮於該日亦禮請道士設壇、舖戶「出碗」合普在廟埕舉行「普渡植福」慶讚中元。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則行「封印」儀式。

「市仔頭福隆宮」仍承襲著農曆正月初一子時「新春開正」之傳統,由本宮「頭人」(台語)上「頭香」於各香爐後,小法中尊法師隨即啟廟之中門步出廟埕,面向東方動法鼓,持〈閭山請神咒〉恭請 保生大帝暨眾神明回鑾,此際廟內鳴鐘擂鼓、信眾手持清香恭迎聖駕,小法團起鼓清壇禮請 保生大帝暨眾神明登殿陞座。科儀結束,委員執事及信眾「賀正」團拜,「新正年頭」迎春接福互道「恭賀新釐」,相互祝福順心如意,闔家福安。「新春開正」禮成圓滿。

2013 癸巳 桂月 竹林

(註一)參考石萬壽「台南府城防務的研究」
第112頁圖二.藍廷珍擬建城柵位置圖
第121頁圖十一.聯境組織轄境位置圖

(福隆宮在地耆德之後陳勝南表示福隆宮開基關帝爺身高一尺八,有可能是全台最大,保生大帝左右護法分別是康王、趙王二元帥,關帝爺左右護法是關平、周倉二將軍,這些都可能出自於鄭成功部屬,由唐山過海而來陳勝南表示雕刻技術也可能出自於同一師傅手上)


「天柑」為乩童操演「五寶」之一

「天柑」又稱刺球,俗稱紅柑,球形狀用鋼釘或銅釘反插而成,一般分為三十六釘,七十二釘及一百零八釘,球體四周反插釘支,大小不一,小者五十多支,大者一百多支,皆作八圈排列、上下對稱;釘支尖處繫有串聯的紅綢線,與釘製銅棍一樣,除了可以固定法器之外,也可以避免操演時釘尖過度深入皮肉中。

操演的部位除了與銅棍一樣以刺背、扎臂之外,更可以刺黏頭、背、額、臂之上,有時也拿來作擲高的表演,即刺球擲高之後用空手、裸背或是頭部去接使之釘住。

引用   http://www.bao-an.org/chinese/fa_chi.html

「天柑」是一種插滿鐵釘的法器,當乩童起童時,為表示神靈附身,須以此刺球砍、刺、扎身流血,使鮮血直流。藉血驅魔袪邪,同時血亦代表潔淨之意,可滌污穢。

引用   http://ez-dao.com/e/%284%29%20-tool.html

福隆宮大廳右柱旁放置著「天柑」(又稱刺球),根據福隆宮耆德之後陳勝南表示製造在民39年直徑一尺半(約45cm),此大小為全台前三大之一為乩童為操演法器五寶鎮煞之用

「天柑」是一種插滿鐵釘的法器,當乩童起童時,為表示神靈附身,須以此刺球砍、刺、扎身流血,使鮮血直流。藉血驅魔袪邪,同時血亦代表潔淨之意,可滌污穢。

乩童操演「天柑」的部位除了與銅棍一樣以刺背、扎臂之外,更可以刺黏頭、背、額、臂之上,有時也拿來作擲高的表演,即刺球擲高之後用空手、裸背或是頭部去接使之釘住。



[參考來源]

http://blog.yam.com/jhenchuan/article/309792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魚不是魚 的頭像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