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810原建 1020814新增)在重視養生、身體健康的時代,吃保健食品補充營養素,已經是現代人日常生活習慣,根據衛生署2010年「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

保健產品廣告真的有效?「試吃試用」魔力大

(2013.8.13 Brain.com)廣告畫面精美,加上代言人的強力保證,真的能替保健產品強力促銷?消費者更重視什麼樣的服務?

保健養生產品受限法令限制,在行銷推廣上有許多困難點,但龐大保健商機卻反而讓更多的業者投入,主因再於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人們也愈來愈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年輕族群注重外表,害怕變老,積極尋求延緩老化的解決方式,中年族群也比以往更早注意抗衰老的問題,國人在面對慢性疾病,除接受正統藥物治療外,多半也會輔以食用保健產品作為日常保健。

調查顯示保健養生產品和抗衰老商機不僅只局限於老年人,更涵括各個年齡層,面對龐大商機,又受限相關法令限制,單純的產品廣告真的有效嗎?又該如何提高產品購買意願呢?

上班族使用度最高的保健養生產品:營養補充品
維他命為使用度最高的保健食品,其次則是養生類的食材,而凍齡纖體部分的膠原蛋白和覆盆莓以25-29歲的年輕族群比例最高,顯示年輕上班族比其他族群更喜好能延緩外表老化的產品



女性偏好凍齡纖體,男性偏好活力養氣
女性在凍齡纖體類較高,活力養氣類,除四物鐵與燕窩,男性使用率較高。營養補充類,普遍皆高,為大多數上班族使用率較高的部分。 餐餐養生類中,女性在五穀雜糧類的比例顯著高。



67%上班族挑選保健養生品首要困擾:不知道產品功效是否如同廣告說的有效
從調查中得知,大部份的上班族在選購保健養生產品時,都會懷疑其功效是否如同產品廣告上說的有效,也因此會影響其購買意願,65%的上班族會主動上網找尋相關資料,也有超過五成的上班族是透過詢問親友們使用經驗,作為選購產品決定參考。



影響購買保健養生產品的關鍵因素是「親朋好友的推薦」
主要得知訊息依舊是電視廣告為最常接觸的管道,而親朋好友的推薦次之,但主要購買保健養生產品的原因為親朋好友的推薦,顯著高過於其他原因,顯示購買者對於實際產品的使用經驗分享較為信任。



提高五成購買意願關鍵因素:提供試吃、試用品
除了自身使用外大多數人也會贈送給親友,消費者都希望在購買前,能先試用體驗功效,較能安心長期使用與買給家人使用。若能在網路上索取到需要購買的保健養生產品將會有效的提高購買率。



引用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988

如何選購保健食品﹖製造日期怎麼看﹖

【摘自《藥安全─一本醫生沒時間告訴你的書》林宜靜主編 聯合報】
國內保健食品的銷售市場規模相當驚人,根據食品所ITIS計畫調查與推估,2008年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量高達677億元!而且每年仍持續成長。市面上保健食品種類琳瑯滿目,抗氧化、增進腦力、保肝、抗過敏、降低膽固醇、高血壓、紓解壓力等,功能效果五花八門,消費者面對這麼多保健食品,究竟要如何選擇?

保健食品不是藥

首先要瞭解保健食品與藥物不同,在國外保健食品稱為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保健食品屬於「食品」不具療效,因此有病還是應該去就診看醫師;而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19條明文規定,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

健康食品是法定專有名詞

民國88年2月3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公布實施後,「健康食品」屬於一專有法定名詞,係指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

這裡所稱「保健功效」,係指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功效,但與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藥品的醫療效能不同。申請「健康食品」的產品,業者必須針對其保健功效提出科學實驗證據,經衛生署審查通過才會頒給有小綠人圖案的橢圓標章。

保健功效

依健康食品管理法目前衛生署所認定的保健功效只有7項,分別是調節血脂功能、調整腸胃功能、調整免疫機能功能、改善骨質疏鬆功能、牙齒保健功能、調節血糖功能、護肝功能(針對化學性肝損傷)等。由於健康食品申請、審核過程嚴格,且業者只能就審核通過的保健功效宣傳,加上實驗室費用不貲,不是一般小廠商可以負擔,很多業者寧可申請「食品」字號,在行銷時創造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名稱例如「機能食品」、「功能食品」、「營養食品」、「有機食品」等,保健食品的市場依舊百家爭鳴,令消費者眼花撩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保健食品與某些藥物可能產生交互作用,選購保健食品需依個人的身體狀況,每個人的體質與需求不同,千萬不可道聽途說,最好向藥師諮詢請教,吃得對才能增進健康,真正達到保健的目的。

如何選購保健食品

1看懂標籤

和藥品一樣,選購保健食品,首先需仔細閱讀包裝和瓶裝上的標籤說明。保健食品外包裝或瓶裝上的標籤小貼紙,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其實大有文章,除一般人比較會注意的有效保存日期,其他如成分、劑型、食用方法、保存方法、製造日期、保存年限、營養標示等,以及最重要的進口商公司登記地址、製造商地址等,這些資訊非常重要,一旦產品售後有任何問題,才能找到廠商負責。

2、真正的製造日期?

真正的製造日期與產品的新鮮度有密切關係。從國外進口的保健食品,究竟是進口原料半成品到台灣再分裝成小瓶裝,或是原裝原瓶進口,其標示的保存日期,會有很大的差別。

坊間有不少保健食品為節省關係,從國外以大桶大桶的膠囊、錠劑或粉末劑型的半成品進口,到台灣再進行分裝,但包裝上的「製造日期」其實是在台灣分裝的日期,但這些半成品從工廠製造、進口前已經放置了多久?在運輸、貯存、分裝過程的溫度、貯存環境的品質如何?也是消費者應該關心的,如果是原裝原瓶進口,比較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3、有效成分萃取濃度

以天然植物、草藥製做的保健食品,其萃取濃度與有效成分,攸關產品的保健功效。標示方法有的會直接以重量(mg)毫克為單位,有的以濃縮萃取比例顯示,例如蜂王乳如果標示(3.3:1萃取),表示3.3mg乳王蜂成分萃取成1mg,因此如果每顆含成分91mg,乘上3.3倍相當於300mg。

如果是以重量表示,最好有活性成分的重量標示,例如越橘的有效成分是花青素、奶薊草中可以保肝的成分是水飛薊素,讓消費者辨識,保健食品成分中的效成分多寡。總之,包裝上標示得越清楚的保健食品,可以看出業者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與對產品的信心;相對的標示太簡易的保健食品,產品的資訊就不夠透明。

4、貴不等於好 品牌信譽重於行銷廣告

在台灣保健食品進口的關稅高,加上行銷、廣告、宣傳成本,加上一般人普遍有貴的東西比較好的心理,導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其實好的產品,售價不一定高,貴的產品也不等於好,在國外許多知名膳食補充品的價格就非常友善。一般而言選擇有信譽的品牌、具口碑、或具傳統歷史的品牌,品質較有保障。

5.運送、貯存環境注意低溫保存

進口保健食品如果是以一般貨櫃進口的保健食品,在高溫狀況下,很難保障運輸過程產品不變質,船運價格較低,但曠日廢時,以空運低溫櫃運費高但,可以保證產品有較好的品質。郵遞送貨時,最好能以低溫宅配,收到產品放至冰箱或陰涼處貯存,避免產品變質,保持產品最佳狀態。

如何選擇保健食品?

醫學研究證實,某些食品的確有助預防或改善下列疾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病變、肥胖、過敏、癌症、老化、免疫性疾病、胃腸功能失調、以及神經系統的病變等。

問題是,應如何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不致花費金錢,非但得不到預期保健效益,可能還有損健康。

原則一:了解個人體質及需要

在選購保健食品時,必須弄清希望該食品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有幫助。舉例來說,如果你工作上經常要出外應酬,飲酒吸煙(即做是二手煙)在所難免,那麼你該吃些具有強肝、護肝功效的保健食品。如果你家族有高血壓遺傳,而你又偏肥,應吃些吸脂、去脂、調節血壓的保健食品。不要一聽到親朋好友說吃了某種產品變得更健康,就盲目跟隨。適合他們的保健食品,不一定也適合你。為兒童選購保健食品,更應小心,原因是他們發育尚未完成,有些產品並不適合他們服用。孕婦、慢性病患者在選購保健食物時,亦應特別小心,最好徵詢醫生、治療師等專家的意見。

原則二:不要相信有「仙藥神丹」

一些產品的銷售商為求增加產品的銷量,將產品吹噓為萬靈神藥,適合任何體質人士,能治理任何毛病,甚至幾乎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不要相信這些誇張的言論和宣傳廣告。最好客觀地認識產品的功效。許多產品無疑有助預防疾病或減輕病情,不過一但得了病,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或許不能只靠吃些保健食品便可以痊癒。

原則三:給保健食品一些時間

現代人講求效率,花錢買了保健食品,希望一下子可以看見成效。若果感受不到明顯的改善,就馬上不再服用,或轉而購買另一類產品。其實,身體的改善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即就。另外,許多產品都會出現一種所謂的好轉反應,例如服用初期樟芝會可能腹瀉、頭暈、暈、出疹等,是適應期身體的正常反應。當然,若進食一段時間仍感不適,可能該保健食品根本不適合你。

原則四:慎選誠實商家

選購產品時,要留心標籤包裝上的資料,有否列明產品的原料成分、生產方法、適用範圍、服用方式、注意事項、保存日期等。

引用   http://fhherb.web66.com.tw/web/UPT?UPID=40675

上班族選購保健養生產品關鍵因素

台灣上班族普遍工時長、壓力大,面對無法改變的工作環境現況下,經年累月持續累積而造成身體機能,或心靈層面困擾。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勞的上班族」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呢?

(Brain.com 2013-08-06)
上班族保健養生未解決前三名:容易疲勞、身體機能老化及體力衰退



超過五成上班族食用養生食材改善保健養生困擾

進一步詢問其改善及解決方式,除透過生活作息正常及多運動外,超過五成的上班族會透過食用養生食材改善所遇到的困擾,也有近三成五的上班族透過吃的保健品改善;從調查中也可發現,近六成女性上班族皆採用養生食材來改善,女性在養生保健觀念更甚於男性,也較為接受。



上班族選購保健養生食品選擇首要關鍵因素:產品功效

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上班族選擇保健養生產品呢?從調查中得知,超過六成上班族認為在產品功效方面會影響其購買的選擇性,其次才是價格及品牌,由此可知,產品是否有功效,成為上班族購買保健養生產品首要關鍵因素。

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

(2010-05 康健雜誌138期)經濟部2008年統計,國人吃掉的保健食品高達670億元,足以蓋一棟台北101大樓(580億元)。

全民瘋保健食品,究竟如何避開風險,吃對買對?《康健雜誌》日前進行「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調查發現:不分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食品,不看標示、產地、認證,聽人家說這不錯,就掏錢,買保健食品像買零食;知道食品與藥品有交互作用的人,不到一成。民眾和政府都還有需要努力的空間。

A‧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預估,未來三年國內保健食品整體市長成長率10%。《康健雜誌》調查結果反映,不分性別或年齡,有高達九成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

超過七成有買過保健食品,購買次數集中在兩個極端,5次以下最多(34.7%),其次是16次以上(20.58%)。從年齡來看,輕度購買者(1〜5次)中以20〜29歲最多,40〜49歲與60歲以上這些中、老年人偏重度購買(16次以上),顯然,政府不應只針對老年人做衛教宣導,年輕人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應該被重視。

在花費上,一次最高花3000元的人最多,佔了40.5%,其次1000元以下;仍有超過一成民眾最高一次花費在萬元以上,這些人以30〜39歲、高中職學歷為多。

八成一的民眾為自己而買,半數幫親友買,三分之一為了小孩買;有趣的是,還有不少男性會為客戶、同事、親友而買,社交意味濃,女性則較常替小孩買。

最常在哪裡買?雖然政府積極取締地下電台,調查發現,民眾購買的管道相當多元,藥局排行第一,其次是直銷通路(或朋友介紹)、連鎖藥妝店、大賣場、醫院診所,至於電視購物頻道與網購也有一成多,社區活動中心、遊覽車也是新興促銷管道。

北中南部民眾最常在藥局購買,但東部卻被直銷通路攻佔(60.91%),在診所、醫院購買的比率也是各區最高的(7.94%)。這幾年,電視購物頻道異軍突起,甚至有「類談話性節目」,其實廣告置入。從這次調查發現,女性、40〜49歲、學歷高中職、北部地區民眾,最常在電視購物頻道買保健食品。

三總臨床藥學科主任李權芳提醒:燒杯不是你的肚子!民眾要有思辨能力,銷售員慣用的實驗手法,在電視上放個燒杯,倒一點粉進去,油被吸附住之後就沉下去了,然後就宣稱這個產品可以吸收油脂,有瘦身功效。但實驗不代表在你肚子裡也會結塊讓大腸吸收,結塊之後更不代表幾個小時候會順利排便出來。此外,即使名人代言,民眾也要有能力辨別,如果這位名人沒有醫療專業,憑什麼要相信他?

提醒民眾五大最常見的山寨版保健食品,分別是:善存、銀寶善存、維骨力、骨力膠囊,以及大幸正露丸。

B‧超過半數的民眾擔心買到黑心貨傷身失財

調查發現,五成三的民眾擔心買到有害(黑心)或假冒的保健食品,擔心因而造成金錢損失的有五成五,擔心因此讓身體受到損害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六成五。

擔心歸擔心,民眾購買時的考慮因素最主要是聽朋友或查網路口碑推薦(28.24%),有認真看是否有衛生署字號、保存期限、看產地、有無實驗證實的比例各只有一成多,顯然不是理性購買。另外,民眾對廣告代言人可不買單,只有2%以此做為考量,「這滿有趣的,應該讓廠商知道民眾沒有那麼在乎,」北醫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顯得有點意外。

親友推薦比醫藥專家還管用,國人隨便聽、任意買的行為讓鄭慧文很不以為然,他直言,民眾如果真擔心,買的時候為什麼不審慎些,不張大眼睛仔細看產品標示,「民眾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沒人逼你買,結果不好卻要別人負責,這更不負責任。」

◎半數東部人靠朋友或網路口碑

東部民眾跟北中南部很不同,考慮的購買因素除了聽朋友或網路口碑之外(49.2%),聽藥師、醫生推薦的比例也高(44.46%)。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民眾購買時沒有先經過專業諮詢或要求提供相關資訊,僅四成有諮詢,最主要的諮詢對象是藥師(49.96%)、醫師(39.75%),找營養師諮詢的比例竟低於網站、網友諮詢。

東部地區最常找的專業人士是親友(44.66%),26.72%的人找醫師、13.42%找營養師、11.89%護士、只有一成找藥師諮詢。東部民眾願意相信醫師、藥師的專業推薦,但實際購買時的諮詢對象竟然是親友,這樣的矛盾存在於,「東部人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專業人士,」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直指問題核心。

藥局少,找不到藥師諮詢,醫院更少,營養師難求,只好聽信直銷或親友,這是東部民眾的困境,值得社會更多關注。

如果買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該跟誰申訴,近六成民眾自認為自己知道,其中有53.84%認為是消基會,但是正確答案「各縣市衛生局」竟只有6.87%答對算連同衛生署、消保官統統加起來,佔比也僅三成八。

「這表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不夠,」蘭萱指出。原本屬於衛生機關的職責,卻讓民間組織專美於前,消基會即使不具公權力仍受到國人認同,政府應多多主動出擊,用專業與熱忱,換得民眾信心。

◎民眾在意療效,政府卻用食品概念管理

調查發現,民眾最關心保健食品有沒有療效,佔了四成五;其次是品質與安全(35.21%)、衛生局有沒有確實稽查(23.75%);至於成分、產地、價格等真正應該要關心的項目,顯然沒被消費者重視。。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這份調查結果凸顯出一個問題,民眾對保健食品的定位跟政府大不同。顯然近半數的民眾在意療效,想讓血液循環變好、氣色佳、瘦身等,「這是民眾概念中的療效,」所以消費者會去請教藥師,而不是營養師,這是在醫療的架構下去思考,而不是食品的概念;偏偏政府自己畫了一個餅,說這屬於食品,就用食品的概念去管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政府的管制在一個層次,民眾的需求卻在另一個層次,有點雞同鴨講,」張苙雲指出,這也是食品、藥品管理中間相當模糊的地帶。

C‧民眾健康知能有待加強

民眾普遍知道藥物會有交互作用,尤其中藥與西藥,多數人卻忽略了食物與藥物也有交互作用。調查發現,九成的民眾不知道牛奶與抗生素同時食用會減少抗生素的藥效。

牛奶是生活常見飲品,抗生素則廣泛用於喉嚨痛、牙痛、肚子痛、眼藥膏、外用或內服治痘藥、甲溝炎、中耳炎、咽頰發炎、扁桃腺發炎等細菌感染;當牛奶遇到抗生素(尤其是四環黴素抗生素),鈣離子會與部份藥物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鹽類,降低吸收。

至於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會有什麼影響?超過九成的民眾不知道。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長王鵬豪指出,人蔘跟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可能,建議要分開吃,且間隔1〜2小時。

以藥學觀點來看,為了安全起見,藥物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尤其保健食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王鵬豪提醒。

調查還發現,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需將裡面的乾燥劑或棉花丟掉,棉花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乾燥劑則是一接觸空氣後,吸濕功能就降低,建議丟棄,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

瓶罐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五成三的民眾誤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只有6.55%答對,「建議開封後3〜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容易變質或潮解,」孫淑慧說。

調查方法說明:

「2010年保健食品大調查」,是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在2010年2月27〜3月3日進行,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系統加尾數2碼隨機抽樣,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7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地區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後加權處理。                            調查小組: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提醒您如何聰明選,正確吃

如何「聰明選」保健食品

•找大品牌或GMP藥廠製造的健康食品
•完整標示,成分,製造商地址電話,消費者專線
•多諮詢營養師或藥師,弄清楚自己缺少哪些營養素
•不要同時服用不同廠牌的產品,避免某個營養素過量
•少去奇怪的地方買保健食品(如:傳統市場、夜市、遊覽車)

如何「正確吃」保健食品

•如果一天沒有吃到五蔬果,建議補充營養素
•若吃一段時間生活型態有改變,就可以減少保健食品的劑量
•面對親友推薦或贈送,應拿出知識與理性判斷該不該吃以及吃多少

請政府加強把關

•加強產地與來源標示
•劑量標示應統一採取百分比推算,方便民眾推算,以避免服用過量
•衛教對象別忽略年輕人(超過七成會買)
•多關心東部民眾健康照護
•收集更多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實證研究並公告
•加強網路查詢服務

營養漏洞補強術--八成網友認同保健食品

(EOLembrain東方快線研究部  2011/04/07  Photo provided by PictureWendy)
隨著現代人生活日漸忙碌,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此時保健食品便成為許多人的重要依賴,藉以補足平日缺乏或攝取不到的營養,本文將針對一般消費者對於保健食品的態度及行為做一初步探討。根據EOLembrain東方快線於2011年4月進行的「保健食品大調查」,調查資料結果如下:

73%民眾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

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除了正常飲食之外,適時服用保健食品以補充不足之營養才是正確的保養之道(79%)。而在平常飲食習慣上,有六成的人雖然三餐正常,但是不會特別留意自己每天所吃進的營養是否均衡(61%)。另有七成的人則表示會服用保健食品補充飲食不足的營養(73%)(見圖1)。


年長者養身防老

進一步詢問選擇服用的健康食品,超過五成的受訪曾食用過綜合維他命(52%),其次則是維他命B群(46%)及維他命C(39%),維他命已成為最普及的營養補充品。觀察不同年齡族群發現,30-39歲熟年者偏好飲用四物飲來寵愛自己(21%),40-49歲族群對人蔘情有獨鍾,50歲以上的年長者對於葉黃素(38%)、魚油(35%)、葡萄糖胺液(23%)較為重視 (見圖2) 。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年長者在挑選健康食品時,特別對症下藥,例如葉黃素、山桑子對於眼睛有益、魚油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老人癡呆症、葡萄糖胺液則可以保護膝蓋。在每月保健食品消費金額上,有57%受訪者每月花費在1,000元以下,另花費超過2,500元者則有10%(見圖3)。



天然ㄟ尚好

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最多人的第一考量為產品成份是否天然(30%)。然而在整體上來說,價格仍是消費者的最主要考量因素(82%),其次則是原料/成分天然(65%)及知名品牌(53%)(見圖4)。通路方面,以個人用品/藥妝店(47%)、量販店(46%)為最主要購買場所。



[參考來源]

http://www.eolembrain.com.tw/Latest_View.aspx?SelectID=225

http://www.tw16.net/monographData.asp?m1No=14&m2No=130&m3No=579&mMo=10828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275&page=1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9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