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010原建 1020708新增)四季的冷熱有規律的節奏,古人就按著這節奏來調適生活,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藥膳乃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利用中藥和食物,經由烹調而成的美味佳餚,它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保健益壽的作用,故又稱為「食療」,亦即「飲食療法」。
我國古代即有「醫食同源」的說法,此顯示列祖列宗在生存奮鬥的過程中,有「醫療」的開始就有「食療」的概念。
而藥膳食療更因為取材便利、簡單易行、療效顯著、安全無毒、給藥途徑方便等優點,故可一直流傳下來...
現代人的飲食除了要享受美味外,也希望能從中獲得身體的健康,於是藥膳也就因應而生,而中國傳統的醫藥知識剛好符合了這一種觀點,因此近來風行的養生藥膳幾乎離不開中藥藥材的運用,而中藥和食物的結合,除了有營養價值外,更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功效,這也是中國飲食的一大特色,實在值得好好的推廣。
藥膳的起源
古人常說〝藥食同源〞,中國使用藥膳的觀念起源很早,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上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又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疏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書中有一個方劑烏賊骨丸,用來治療血枯病,是由茜草、烏賊骨、麻雀蛋三種藥物製成藥丸,然後以鮑魚湯送服,可見先秦時期就已經懂得運用藥膳來治療疾病了,另外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神農本草經》一書,收錄了365種的藥物,其中有將近50種為一般具有藥性的食物,使後人對藥膳的運用更有所依據,往後歷經各朝代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專門的著述,如魏晉南北朝時葛洪的《肘後方》,崔潔的《食經》,劉修的《食方》,唐宋時期有張鼎的《食療心鏡》,陳士良的《食性本草》,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等...
到了明清時期藥膳的著作則更為豐富,應用也更加廣泛和普及,使得藥膳的運用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而根據學者的統計,從漢初至清末,光是食療藥膳的專作就有300餘部,可見自古以來國人對於飲食的價值,除了溫飽肚子外,更重視防病強身的功效,這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上自宮廷下至一般平民百姓,不分貧富貴賤,都希望能從飲食中獲得身體的健康,藥膳因而廣為流傳,時至今日由於經濟條件更為富裕,加上長年經驗的累積,藥膳的方式變得多采多姿,甚至有專門的藥膳餐廳出現,藥膳成了一種流行的時尚,更重要的它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藥膳的效用
1.治療疾病
許多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的服用藥物,往往這一疾病是改善了,但因藥物的副作用,又產生了另一種新的病症,如果配合藥膳,不但可以縮短病程,亦能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產生,我們利用藥膳來治療疾病,是藥膳一個很重要的功效。
2.預防疾病
藥膳除了能消除飢餓及治療疾病外,它最主要的目的是預防疾病,內經上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只要身體抵抗力好,疾病就不會發生,而藥膳正是利用中藥材特有滋補保健的功效,一方面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和營養價值,另一方面也調整身體的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不但能改善體質還能增強免疫力,而根據現代醫學報導,許多的中藥像人參、黃耆…..等等,都能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所以藥膳有預防疾病的功效。
3.保健強身
中國人常說〝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是對藥膳最好的註解了,藥膳真的就有這一種的功效,前面已講過藥膳可以治療疾病,沒有病痛的人藥膳則有保健強身的功效,因為藥膳使用的中藥材幾乎都是一些滋補且平和的藥品,它能夠扶正固本,補身體氣血,調臟腑陰陽,增強體質,所以體質弱的人可以恢復健康,而體質強的人則更加強壯,這就是保健強身的功效。
現代人因為經濟的富裕,再享受美食之後,往往也帶來了許多現代的疾病,向高血壓、高血脂病、痛風、糖尿病、肥胖病等等,這些都和飲食脫不了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多利用藥膳來調整,不但能滿足口腹之慾,另一方面還能帶來健康,和樂而不為呢?所以也希望每位家庭主婦,都能稍具備藥膳調理的知識,為家庭帶來健康,所謂預防重於治療。
[參考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