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315原建 1030822新增)魚則是進補的好水產食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 2 倍,且屬于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 D 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

挑魚6招
不藏私!教你挑魚6招 ~~

魚是我們最常吃的海鮮之一,也是很棒的食材;可是每次吃魚,最怕的就是吃到不新鮮、有腥味的臭魚。究竟怎樣挑,才可以挑到新鮮好吃的魚呢?有什麼絕殺撇步,讓你每挑必中新鮮貨?下面六個來自書籍《原始飲食法》的挑魚守則,趕快記起來:

1、檢查魚鰓:如果買整條魚,除了確認有沒有腥味(新鮮的魚沒有味道,有腥味就是已經腐敗了),再檢查一下魚鰓。如果魚鰓呈現鮮紅濕潤,那就是新鮮!但如果魚鰓呈現棕色並黏在一起,那這條魚鐵定放太久了。

2、最後再買魚:如果你去買菜會花上不少時間,不要先買魚,再慢慢挑其他東西。挑魚、買魚然後回家要一氣呵成,到家後馬上把魚冷藏在冰箱最冷的角落,最好在買後一天內吃了它!

3、魚肉要煮熟:預防細菌感染,烹煮之前一定要用冷水洗淨,然後魚要確實煮熟,直到魚肉不透明且可以用叉子輕易剝下魚肉。這很重要,因為有時細菌和寄生蟲會藏在生魚中,只要魚肉徹底煮熟,就可以把致病風險降到最低。

4、保存要冷凍:如果買後兩天還沒吃掉那條魚,就要把魚肉冷凍。冷凍可以讓細菌完全停止生長;一旦解凍,腐壞機制馬上啟動。

5、小心「二次冷凍處理」: 注意那些標有「二次冷凍處理」的魚肉,這可能是魚在新鮮的時候沒有賣出去,等到過期了先被零售商冷凍保存,再解凍出來快速求售。

6、小心斑點:注意魚身上有沒有淺色像棉花的斑點──這是凍傷。有時候冷凍的魚被拿出來退冰後又再冷凍,幾次下來就會有這種凍傷。要注意有沒有一層冰霜覆蓋著,有的話就不要買,這些都是不該購買的魚貨。最棒的魚貨,是在捕獲後快速冷凍的魚貨。

[黃金魚湯]

(好友索隆提供分享...那是索隆阿爸的私房菜) 食材簡單..烹調簡易...才能吃出原味... 其實是早期家鄉物資貧乏...僅能就地取材喽. 湯頭濃郁..魚肉滑嫩...還有蒜苗提味..是很棒的組合

做法:

金瓜蒸熟壓碎熬湯.. 湯滾放入鮭魚(切片)....

等湯再滾後...即熄火... 同時灑些鹽巴.蒜苗即可....


【抗老原則:少吃脂肪以魚替代】

喜愛吃肉類的人要小心了,恐容易加速老化,因為愛吃肉的人,蔬果攝取量少,會使體內的自由基快速堆積,自由基會破壞細胞蛋白和基因物質,是造成老化的元兇。尤其美國研究發現,尤其是燒烤的肉類,經高溫燒烤後,會含有一種稱為「糖化終產物」(AGEs)的毒素,這種毒素會導致糖尿病、血管和腎臟疾病,並且加速人體的老化。

不妨少吃肉多吃魚,因為魚類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 D 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效果。魚的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2倍,屬於優質蛋白,進入人體後能有效被吸收。

吃魚肉能減緩視力減退

每天盡可能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原因不說你也該知道。另外,喜歡海鮮的人注意了,不要認為什麼海鮮都好,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魚肉中含有的豐富的脂肪酸,它能夠防止在心臟病中猝死,減緩抑鬱症、老年癡呆、骨質增生以及視力減退。

脂肪酸在鮭魚、沙丁魚、鱒魚中含量豐富。好的脂肪酸在一些堅果裡如胡桃,還有玉米油蓖麻油以及橄欖油中也很豐富。少吃煎炸類食品、人造黃油及其他不健康脂肪酸。


吃魚抵抗老年癡呆症

拉什大學醫學中心通過研究發現,與很少將魚納入食譜的人相比,每週至少吃一次魚的人更不易患老年癡呆症。芝加哥聖路加醫學中心的瑪莎威•莫里斯(Martha Morris)醫生,對815個年齡在65歲到94歲之間的人進行了長達7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定期吃魚的人比從不吃魚的人,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降低了70%。

科學家們發現,魚肉中富含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抵抗老年癡呆症的關鍵:DHA能夠延緩老年癡呆症的發展,成為腦健康,以至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


聰明吃魚 營養健康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4期 (100年11月號 )

文∕張怡玲
諮詢∕陳韻帆(榮新診所營養師)

日本號稱長壽國、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偏低,這些都和吃魚的習慣息息相關。魚類除了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且夾帶的脂肪以Omega-3 脂肪酸為主,是人體成長所需的必備營養素,人類
攝取了魚類的優質蛋白之後,可以被身體充分消化吸收,達到恢復體力、修補傷口、美容養顏、延緩老化、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減少身心症、預防骨骼疏鬆症、老人失智症、自體免疫疾病等作用。 

魚兒低熱量、營養多

高蛋白質

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為魚肉蛋白質纖維結構較短,吃起來的時候感覺特別好嚼,口感極佳,魚的蛋白質可以很容易地被人體消化吸收,這些蛋白質不但是增進幼童成長發育的必要營養素,也是提供人體生長需要的重要養分,一旦身體出現傷口的時候,也必須靠攝取適量的蛋白質來修補細胞組織,促進傷口癒合。此外,蛋白質也是維持身體運轉和供給能量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不飽和脂肪酸

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指的就是魚油中的DHA 和EPA,尤其DHA 是構成神
經細胞的重要組織,日本人把魚油視為視力保健的佳品。攝取DHA 和EPA有助於嬰幼兒的腦部發育
,是理想的健腦食物,除此之外,還能夠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中之膽固醇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低熱量

一般而言,魚類和常見的牲畜肉類最大不同點在於,魚類所含的脂肪較少,水分較多。若以相同的熱量來計算,平均60~70公克的深海魚類,熱量只有80大卡,但是其他肉品平均15~37公克左右,就足以產生80大卡的熱量,兩者的差距極大。

礦物質和維他命

魚類食品富含身體所需的微量礦物質,包括銅、碘、鎂、鐵、鈉、鉀、磷等礦物質,有些體積小、售價便宜的魚類,如香魚、沙丁魚等可以整條吞食的魚種,都是絕佳的鈣質來源。此外,魚的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他命A、D,魚肉中則含有水溶性的維他命B6、B12、菸鹼酸等營養成分。

以魚肉顏色區分營養成分

白肉魚

目前所有食用魚中,將近80%都是白肉魚,顧名思義,此類魚肉大多是白色,國人習慣在開刀後食用鱸魚湯,目的是促進傷口復原,鱸魚就是最典型、常見的白肉魚。

鱸魚體內囤積大量脂肪,魚肉中含有較多的脂溶性維他命,吃鱸魚可以補充維他命A 、 D 。平均每100公克的鱸魚有熱量105大卡、蛋白質19.3公克、脂肪2.5公克,礦物質1.7公克。不論是用清蒸、油煎、烤或煮湯的方式料理,或是調理成新鮮的冰縮生魚片,都可以嘗到鱸魚獨特的甘味。

推薦魚類:嘉臘魚(台灣魚王)、石斑、肉鯽、鱈魚、扁魚、花枝、鬼頭刀、比目魚、白帶魚、白鯧、土魠魚、松鯛、雞仔魚、胡椒鯛、馬面剝魚。

紅肉魚

說起紅肉魚,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魚類非鮪魚莫屬,大約在每年5月間,鮪魚就會造訪台灣海域,5、
6 月也正是屏東鮪魚季。 鮪魚熱量低、蛋白質高、水分含量少,富含脂溶性和水溶性維他命,是日
本料理沙西米的基礎食材,不過鮪魚的脂肪多,味道也比較重。

大片的深紅色鮪魚肉看起來很像牛排,主要是因為鮪魚肉中富含肌紅蛋白,顏色愈紅,愈新鮮。台灣的黑鮪魚,是所有鮪類中體型最大的,產量以黃鰭鮪較多。平均每100公克的黃鰭鮪熱量為108大卡、蛋白質24.3公克、脂肪0.5公克、礦物質1.4公克。

推薦魚類:鮪魚、鰹魚、鮭魚。

藍色魚

「藍色魚」具有漁獲量多、普及、售價便宜等特色,由於這種魚類腥味較重,魚肉的蛋白質分解後容易產生組織胺,脂肪氧化後也容易產生魚臭味,如果保存不當或放太久,很容易腐敗,之所以稱為藍色魚,主要就是取自於「臭青(易腐敗)」之意。

例如澎湖夏季常見「臭肉魚」,英文名稱為圓鯡或大眼沙丁;台灣東北角最常見的四破魚則是一種附加價值高的廉價魚,屬於鰺科、圓鰺屬魚類,魚體中央有一條堅硬的魚鱗,很容易辨認。 四破魚易
腐敗,在冰箱不普遍的年代,漁民一捕到四破魚,就會立刻把魚燙過一遍,再運送各地販賣,如今已經可以在市場上看到新鮮的四破魚了。

平均每100公克的圓   屬魚類中,含有熱量143大卡、蛋白質23.2公克、脂肪3.8公克。

推薦魚類:沙丁魚、鯖魚、竹莢魚、四破魚、青魚甘。

魚類的好處多到說不完,但不論是生食或熟食都要注意新鮮和衛生,至於調味方式則以自然為重,不要加太多味精,否則就嘗不出魚肉本身的甜美和甘味。只要注重均衡攝取各種魚類的營養,不要長期大量攝取某一種魚類,如此一來,食用魚肉並沒有特殊的禁忌。至於容易過敏的人,大多都知道自己不要攝取哪種魚類,只要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樣可以吃得安心又健康。

魚類還有幼兒成長發育需要的EPA及DHA,讓孩子適量攝取魚類食物,不但對生長發育有所幫助,也可以增強青少年和兒童的智力發展。

引用  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741&IsWebData=0&ItemTypeID=6&PapersID=234&PicID

製作完美清蒸魚的秘技

1.鱸魚不要選太大的,太大的魚家裡的蒸汽不太容易在短時間內把魚蒸熟。
我這次選是海鱸魚,大家也可以選一般的鱸魚,味道都差不多的。
2.蒸魚先一定要用鹽和胡椒粉醃製魚身,鹽能讓魚肉入味,胡椒粉能去除魚的腥味。
3.蒸魚的時候一定記得要滾水上鍋蒸,滾燙的水蒸氣能讓魚快速成熟。
4.蒸魚的時候,魚身下的筷子是關鍵的亮點,那可是讓魚在最短時間內鮮嫩的秘籍呀!
5.最後的步驟,淋上蒸魚豉油,讓魚肉鮮嫩的同時更加美味。
6.去掉黃蔥,淋上滾油,點綴花朵是裝飾,起畫龍點睛的功效!

醃製好的魚身下插一根筷子(這步是關鍵哦)。然後滾水上鍋蒸5分鐘,開蓋子看到魚眼珠已經翻滾了出來就表示魚已經徹底熟了

學好了以上幾步,飯店級別的美味蒸魚就能天天上你家餐桌了!

吃魚的好處

魚類具豐富營養價值

魚類的蛋白質含量約 15 ~ 24 %,所以魚肉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這些蛋白質吸收率很高,約有 87 ~ 98 %都會被人體吸收魚類的脂肪含量比畜肉少很多,而且魚類含有很特別的ω -3 系列脂肪酸,例如 EPA ( Ecosapeno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及 DHA ( Decosahexanoid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魚類所含的 DHA ,它們在人體內主要是存在腦部、視網膜和神經中。一般海產食物多含有 DHA ,但深海的魚類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土魠魚富含最多,尤其是在魚眼球附近的脂肪組織。

魚為極佳蛋白質來源

魚類的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需之九種必需胺基酸,這些蛋白質到我們身體後,約有 87-98% 皆可被我們人體所利用,所以魚是「一級棒」的蛋白質來源喔!

魚類之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含有極低的結締組織(只佔蛋白質總量 3-5% ),且魚類肌肉蛋白質的肌纖維構造較短,所以顯得較嫩滑爽口而容易消化。

魚則是進補的好水產食品,秋季是體弱者進補的好時機。不只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 2 倍,且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

魚油的好處

再說到魚油:魚類所含的脂肪量少,所含的卡路里就較少;其所含相當量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以 EPA 、 DHA 含量最多。此外,魚油的 EPA 、 DHA 是比陸生動物的肉,為更好的食物。

研究指出攝取魚油最好的來源是由天然食物中攝取,而不建議由魚油的膠囊取得,常見的食材就富含魚油之 DHA 與 EPA 的魚類,根本不須要額外之花費 .... 簡單來說,只要是魚鱗閃閃發光,背部為青色的魚,都含有大量 DHA 含量,富含之依序以 秋刀魚、烏魚、石斑魚、鮭魚、鰹魚、鮪魚、土托、肉鯽、白鯧魚 、 金線魚 等深海魚類,尤其是魚的眼睛窩富含 DHA ,以及在台灣可易護取寒冷的烏魚季、東港黑鮪魚季及人工養殖的鰻魚,這些都是魚油來源最好的食材。

至於其它動物性食物或牛奶中含 DHA 是很微量。每天飲食可藉由多攝取上述的魚類量但須適量,一天建議攝取至少 2 -3 兩 魚肉與黃豆製品為蛋白質來源,並搭配 3-4 碟的青菜,米飯可採未精緻的五穀米或燕麥等食材。  

魚的其他營養素

此外,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 及 D ,特別是魚的肝臟含量最多。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 B6 、 B12 、菸鹼酸及生物素。魚類還含有礦物質,最值得一提的是丁香魚或沙丁魚等,若帶骨一起吃,是很好的鈣質來源;海水魚則含有豐富的碘;其他如磷、銅、鎂、鉀、鐵等,也都可以在吃魚時攝取到。

魚中脂肪含量比畜肉來說低了許多,其中所含的 W-3 系列脂肪酸,以二十碳五烯酸( EPA )及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含量最豐;此外,魚油中含有極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D ,特別是魚的肝臟部分含量尤多,鮭魚、沙魚與青魚中含有高量的維生素 D 。

魚類亦含有適量的四種水溶性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B6 、 B12 、生物素( biotin )及菸鹼酸。還有,魚類亦為礦物質極佳的來源,其中以磷、銅、碘、納、鉀、鎂、鐵、氟較為多。海水魚含碘豐富,是碘可靠的來源;而體積小且經濟的魚類,如香魚及沙丁魚,若整條進食,則是極佳的鈣來源。

魚肉中的維生素 D 鈣、磷,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 D 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

人體內重要的脂肪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來自穀物和動物肉類的 Omega-6 ﹔另一類是來自魚類的 Omega-3 。

吃魚學問 不同部位有不同營養

1、魚肉、魚腦
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供熱能低;還含有鈣、磷、鉀、碘、鋅、硒等無機鹽,以及維生素 A 、維生素 D 及 B 族維生素等。魚的肌肉有暗色肉和白色肉之分,暗色肉含有較多的脂質、糖原、維生素等,味道較腥,一般活動性強的金槍魚、鰹魚、沙丁魚等暗色肉較多;銀鱈魚、大黃魚、比目魚等則白色肉較多,腥味較輕。

魚腦中富含俗稱“腦黃金”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DHA ,還有磷脂類物質。但魚腦膽固醇含量較高,應控制食量。

2、魚鰾(魚肚)
魚鰾中含有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食用魚肚在 1600 多年前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稱其與燕窩、魚翅齊名,素有海洋人參之譽,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海水魚的魚鰾壁較厚,通常制成幹品,稱為魚肚。魚肚制成的菜肴口感滑潤、細膩,有濃厚感。

魚肚在食用前,必須提前泡發,其方法有油發和水法兩種。質厚的魚肚兩種發法皆可,質薄的魚肚油發較好。油要保持低溫,當魚肚炸到手一折就斷,斷面如海綿狀時,就可撈出。倒入開水,使其浸發回軟、擠去水分,根據需要切成不同形狀,再用溫水漂去油質、洗凈後即可做菜。

3、魚鱗、魚眼、魚唇
魚鱗含膽鹼,它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可做成魚鱗凍食用。此外,陳舜勝表示,鰣魚和鰳魚的魚鱗中含有一定脂質和鮮味成分,烹飪時也可不去鱗,直接蒸制,食用時吮一下汁,可攝取一點從中溶出的膠原蛋白。帶魚魚鱗中含有可抗癌的 6 —硫代鳥嘌呤,價值較高,吃時不必刮。

魚唇多以鱘魚、鯊魚、鰩魚上唇部的皮及連帶組織幹制而成,主要成分也是膠原蛋白。它也屬海味八珍之一,但其實沒多少營養。魚眼中維生素 B1 和 DHA 的含量略高,但由于魚眼畢竟量小,營養價值不大。此外還有魚尾和魚骨,魚尾就是魚尾部的一段魚肉,營養和魚身的肉差不多;魚骨確實有補鈣的效果,但是一般人們吃的很少,鯊魚的魚骨則可以做成魚骨粉。
 
簡述魚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魚類的 PER 值( PER=3.6 )僅次於蛋( PER=4 ) .
2.魚肉含有豐富的 EPA / DHA 是可減緩發炎反應 .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 N-3 和 N-6 最重要,但須維持一定比率, N-3 以 DHA 、 EPA為主。
4.魚的熱量通常比肉類低 , 其他海鮮如有殼的蝦、貝類;頭足類的花枝、軟絲 … ,也是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5.魚肉由獨特的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海鮮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極低 。

海鮮 : 清爽又健康的選擇

炎炎夏日是適合享受清爽不油膩的食物,海鮮是很好的選擇。一般魚肉的肉質細膩,口感綿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亦比其他肉類為高,海鮮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亦包含其他營養成分,如 Omega-3 (w-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 如 EPA 、 DHA) 、維生素 (A 、 B 群、 D 、 E) 、礦物質 ( 鈉、鉀、鈣、磷、鐵、鋅、硒 ) 。

海鮮食材中,魚類( 鯖魚、沙丁魚、秋刀魚、鰻魚、鱔魚、鮭魚 ),含有豐富 EPA 與 DHA 。許多海鮮食品, 秋刀魚、旗魚、鮪魚 ,因含鉀。

海鮮食材中以 鰻魚、蛤、蜆, 含有豐富的鐵質。有些海鮮食品,例如 蝦米、魚乾、蜆 ,有豐富的鈣質,像 秋刀魚、沙丁魚 有豐富的維生素 D 。

有些海鮮食品因含膽固醇較高,例如 魚卵、干貝、墨魚、章魚、蝦、蜆 ,應注意避免攝取過多。只要選擇新鮮的海鮮與適量的攝取,定能「享受美食、吃的健康、活的快樂」。

魚類蛋白質豐富,脂肪較多的 鮭魚 Omega-3 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食物中最高。食用兩次魚或海鮮,吃時最好不要用油炸,以免增加卡路里和反式脂肪酸。

食物中 DHA 的含量

單位 : 亳克 / 每百克食物可食量

引用   http://www.fish-top.com/knowledge_2.html

魚勿仔魚 169 白帶魚 228

白鯧魚

556

肉魚

869

土魠

937

鮭魚

1407

秋刀魚

2901

小捲

128

花枝

101

明蝦

29

鱈魚

145

黑鯧

71

鮪魚生魚片

29

草魚

165

虱目魚

171

白北魚

347

金線魚

495

紅鐏

745

海鱸

893

吳郭魚

37

海鱺魚

135

鯉魚

154

紅目鰱

391

紅甘魚

1004

烏魚子

2021

劍蝦

36

紅蟳

347

鰹魚

1204

石斑魚

1929

烏魚

109

牡蠣

170

班節蝦

29

草蝦

105

 

吃魚有什麼好處?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Q1.吃魚變聰明??

吃魚變聰明是指魚中有一些omega-3的脂肪酸,可以在小時人腦細胞尚在發展、合成腦所需的脂肪酸酵素由又不足時,多吃可以幫助腦神經(還有視網醇)發育。大人其實漸有轉換酵素,可以將較短鏈的omega-3脂肪酸合成人腦神經的長鏈omega-3脂肪酸。不過陸上動植物的油,除飽和脂肪酸外,大多是omega-6的脂肪酸,僅大豆沙拉油等油有一些些較短鏈的omega-3脂肪酸。大人多吃omega-3脂肪酸,好處重點在於幫助血脂肪控制、降血壓、減緩血液凝固,對心血管防治較好。小孩四歲前則為補充腦神經材料為主,因此大人小孩都該多吃海產類。不過要聲明,不是所有的魚都含很多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含量較多,油脂多,omega-3的脂肪酸又多的魚如秋刀、鮭魚、海鰻、土托、鯖魚是較好的來源。

媽媽懷孕時吸收的營養,不僅影響胎兒的身體健康,最新的研究更指出,婦女懷孕時常吃魚,寶寶出生後的語言和溝通能力比較好。

Q2.媽媽懷孕常吃魚 寶寶語言理解力較好??

這項研究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團隊分析7400名母親在懷孕時的飲食習慣所得出的結果。研究人員說,在美國由於擔心魚類遭到海洋所含的汞污染,因此孕婦被建議一周最好不要吃超過12盎司的魚肉,以免魚肉中所含的汞傷害到胎兒,但是在汞污染相對輕微的英國,研究員發現,孕婦吃魚帶來的好處超過可能受到的污染威脅。

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人員丹尼爾指出,研究中的婦女70%懷孕時一周至少吃一次魚,這些人維持吃魚習慣的最大影響顯現在小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力,他們對這些婦女15個月大的孩子進行測試,發現吃魚的媽媽生下的孩子,成績比不吃魚的媽媽所生的孩子平均高7%﹔小孩出生後第一年比較常吃魚的,成績也比較好。在社交能力上也有類似的跡象,但是較不明顯。

丹尼爾說,「魚是許多營養成分的來源,對懷孕期間的婦女有好處,但是也是如汞等污染物的來源。」他說,過去針對吃魚對胎兒神經系統發展的研究,偏重在汞污染可能造成的傷害,而吃魚潛在性的好處相對的未被發覺。研究員在1200名新生兒的臍帶中檢測汞含量,發現都普遍相當低,即使媽媽因為常吃魚使得體內汞含量較高,但是也與寶寶的測試表現無關。

研究人員說,一周吃4盎司的魚,分一到三次吃,就已經足以產生正面效果,吃得多好處並不會因此跟著增加。

英國營養學會營養學家紐珍特說,如鮭魚和鮪魚等油脂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是寶寶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所需,這份研究雖然沒有提到這些媽媽懷孕時吃這類魚類的頻率,這些幼兒是吃母乳還是牛奶,以及出生後的飲食是否包括魚類等,但是研究的確也顯示出孕婦在懷孕期間吃魚會有好處,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了解吃魚對幼兒認知能力的幫助。

英國食品標準局建議懷孕時期的婦女,一周最多吃2份的魚,而一般人則可以吃4份。

多吃魚多健康--魚類富含DHA為大腦皮質、視網膜所需傳導物質

Q3.吃魚顧眼睛??
 
『吃魚顧眼睛』是一般人都存在的認知,但魚如何能夠保護眼睛,甚至促進眼球發育?醫界已經有明確的研究。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研究發現,魚類所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DHA是大腦皮質、視網膜主要的傳導物質,而魚類含量豐富的維他命A更是避免夜盲症的主要營養素。

眼球內發現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DHA,尤其是在視網膜部位,而人體是非常的奧妙,DHA不會莫名其妙存在視網膜,顯示DHA是視神經、視網膜必須的脂肪酸。呂大文指出,視網膜就像是一台大電腦的積體電路,是眼睛能看到物品的主要『轉換器』,由於大腦無法直接判斷光能,所有眼睛所接觸的光能必須經由視網膜轉換成電能,才能讓大腦接受訊號,進而看到東西。

呂大文指出,雖然DHA在眼球的構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目前並不清楚,但在視網膜發現大量的DHA,而且這類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然合成,必須仰賴食物補充,此時魚類含量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DHA就成為保護眼睛的最佳選擇。

呂大文說,另外一項研究發現,導致身體發炎因子的前列腺素屬於二十個碳的不飽和脂肪酸,而DHA則是屬於二十二個碳的不飽和脂肪酸,兩者元素相似,可能有互相拮抗的作用,換言之,多攝取DHA可以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

此外,不飽和酸DHA也具有抗氧化能力,更可以當作能量的來源以及神經傳導介質,光能轉換成電能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很高的能量,許多營養素,尤其是DHA可以適時補充能量,因此﹁吃魚顧眼睛﹂是具有研究理論基礎的。

Q4. 能改變你的一生的食物之一:野生鮭魚-提供必需脂肪酸omega-3資料來源:康健雜誌69期
夥伴食物:黑鱸魚、牡蠣和蛤蜊、沙丁魚、比目魚、罐裝青花鮪魚、鯡魚、鱒魚。
建議:每星期吃2~4次。

並非所有的脂肪都有害健康,鮭魚含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就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必需脂肪酸之一,有助
於身體製造理想的細胞膜。如果細胞膜的構造不健全,就無法使細胞獲得理想的養分,進而使得健康亮紅
燈;這些健康問題包括:

中風
心臟病發
心律不整
部份癌症,如乳癌及結腸癌
糖尿病
氣喘
高血壓
眼睛黃斑部退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E)
自我免疫系統失調,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
過動症
抑鬱

必需脂肪酸不足幾乎無法察覺,因為它的症狀不明顯。皮膚乾燥、疲勞、指甲和頭髮容易斷裂、便秘、經常
傷風感冒、無法專心、抑鬱和關節疼痛等症狀,都可能是飲食中缺乏omega-3脂肪酸引起的。

Q5.吃出健康

• 市場鹹魚1/3不合格 含致癌色素皂黃
資料來源:TVBS 記者:黃志偉

彰化縣衛生局9月份檢驗傳統市場販賣的鹹魚,竟然有三分之一非法使用工業用色素皂黃,由於皂黃可能會導致罹患肝癌,衛生局除了立即勒令業者將不合格的鹹魚下架,今天還主動到市場發放試劑,讓民眾DIY為食品安全把關。

• 鮪魚罐頭含砒霜 過量傷神經系統 [2004-11-21]
資料來源:TVBS 記者:黃重添 梁偉雄 香港報導

喜歡吃沙丁魚和鮪魚罐頭的民眾注意了,根據香港消委會對進口沙丁魚和鮪魚罐頭食品進行測試,發現來自大陸、泰國、馬來西亞的罐頭,含砒霜成份偏高,雖然還沒有超過安全標準,不過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砒霜會積存體內,損害神經和消化系統。

• 傳統市場黃魚 添加工業色素傷肝 [2004-11-21]
大陸食品添加防腐劑,台北市衛生局今天公佈抽查報告,結果發現傳統市場中的醃漬黃魚、豆乾甚至是粉圓,添加工業用色素,增加色澤,民眾從大陸帶回來的豬肉、蜜棗和粉絲,添加甲醛,衛生局提醒,這些黑心食品吃多了嚴重傷肝,還可能送命。

• 海鮮的膽固醇會很高嗎? [2004-09-02]
很多人常認為為蝦、蟹、貝殼類的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常被警告遠離這類食物。

事實上,要判斷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並不能單看食物中的膽固醇量,而要同時考量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現在營養界已經改用「升膽固醇指數」(CSI),代替「膽固醇量」。

「升膽固醇指數」是同時計算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量的指數。

若以升膽固醇指數來看,大部份海鮮都比牛肉、豬肉、雞肉來得低,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表示(請參考115頁「常見食物中的升膽固醇指數表」)。

而且飽和脂肪酸對膽固醇的影響更大於膽固醇量本身。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臟學家約翰.拉羅沙表示,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的威力,比食物中含有的膽固醇本身,要高出4倍。

因為飽和脂肪酸是提供製造膽固醇的零件,有升高膽固醇的作用,是心臟病的幕後殺手。

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更進一步解釋,就算蝦、紅蟳、烏賊膽固醇量高,卻是整隻一起算的,膽固醇只集中在頭部、卵黃,只要吃的時候把頭部、卵黃除去,就成為低膽固醇的好食物,是非常安全的。

更且多吃魚可以捍衛心臟健康。

科學家在1970年代就驚訝地發現,愛斯基摩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非常低,關鍵可能在於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魚。

omega-3的研究相當多,幾乎世界各地多吃魚的人都較少得心臟病。

荷蘭的研究發現,平均每天都吃一盎司的魚,就可減少50%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美國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高出三分之一;丹麥的研究也顯示多吃魚對心臟的好處。

魚脂肪中的omega-3脂肪酸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減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等,都可以保護心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魚油多的魚,omega-3脂肪酸都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陳淑美說。

秋刀魚、鯖魚、土魠魚、鮭魚是omega-3脂肪酸較高的魚類;虱目魚、鱈魚、烏魚則是油脂雖高,但omega-3脂肪酸卻不高;而鮪魚、黃魚、鱸魚、白帶魚則幾乎不含omega-3脂肪酸。

既然許多研究都明白指出,魚油中omega-3脂肪酸的好處,乾脆吃魚油膠囊豈不更方便、直接?

魚油對動脈硬化整體影響目前仍無定論。例如近年來有些研究也發現,魚油可能改變LDL(壞的膽固醇)的結構,讓它容易氧化,反而對動脈硬化不利。

美國心臟學會在1996年的營養專家會議中,回顧了過去二十幾年有關吃魚、魚油補充、血脂肪、冠心病的相關研究,提出綜合性的建議就是:多吃魚,但不必多補充額外的魚油。他們認為,魚油的好處與危險仍需未來更多的研究證明。

引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714092

鮮魚生吃好嗎? 用科學角度看如何吃魚最營養!

所有魚的營養價值雖然差不多但是做法卻有很多,煎魚、炸魚、水煮魚、生魚片等等,據研究學家對魚的營養及世方法的表明,

其實魚的做法是很講究的;特別是生熟問題;

很多人都喜歡吃生魚片,而且是要越新鮮越好,以為這樣魚的營養最好,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在醫學上,生吃魚也是有害處的,因為魚的體內一般都是有細菌和寄生蟲,吃到肚子裡會引起腸胃發炎等各種危害,是對身體很不利的,

一定要吃生魚片的話還有一種法方,就是把魚片放進冰箱冷凍,這樣魚體內的細菌會在短時間內死掉99%,這樣吃會比較衛生,但是冰凍的東西吃多了對身體也不是件好事,多以,建議生魚片還是少吃的好;

也有人喜歡吃油炸的魚,覺得油炸的吃起來很香,但是這樣吃是很不科學的,從營養角度來說,最好不要用油炸和油煎。因為魚含有對身體保護作用,經過油炸,魚本省的脂肪會和油脂肪交換,導致人多吃下很多脂肪,會使人發胖,熱量也過高。

魚的最好做法是用蒸、煮。蒸的魚味道香甜,而且保證原有的營養不被破壞,煮魚的方法有無數種,營養也豐富,是一道很美味、營養的佳餚。

學會科學的吃魚,才能吃到最多的營養。才能吃出健康的身體。

吃甚麼魚食材可以保養腸胃呢?

白旗魚會是您最好的選擇!

旗魚特有的維素生B6有助於消化、吸收蛋白質和脂肪,還可以預防各種神經和皮膚的疾病,預防老化。另外,魚肉中富含的菸鹼酸,可以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減輕腸胃障礙,還能緩和偏頭症狀,對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有積極的作用。

吃鯖魚護膝蓋!關節炎機率降一半

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對人體健康助益頗大,主要就是因為營養成分中Omega-3的好處有很多,主要功能就是幫助活化大腦、保護心臟健康。而瑞典一項最新的大型研究更發現,每周吃至少1份鯖魚,就可以讓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減少一半左右。

研究找來了3萬2千名瑞典女性做測試,歷經十年的研究中,規定受試者每周至少要吃一份魚類,另外一組則是每周至少吃1份「油性魚類」,例如鮭魚、鯖魚、沙丁魚、鱒魚等,研究結果發現每周至少吃1份魚類的組別,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降低了約3成;而食用油性魚類加上其他魚類的組別,更是降低了近乎一半的機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許多中老年人會遇到的健康困擾,典型疼痛感覺就是關節會有紅腫、熱痛、僵硬等症狀,特別是在早晨起床時。美國風濕病學會定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晨僵超過1小時、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掌指、手腕和近端指間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陽性等,符合4項以上情況,便能判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吃魚的好處很多,但是最好多吃青背魚

所謂青背魚,就是來自冰凍水域的鮭魚、魚(沙丁魚)、鮪魚、鰹魚、秋刀魚、竹筴魚、鰤魚、真青花魚、麻青花魚、鯡魚、雷魚、鳳尾魚等。這些青背魚都含有獨特的魚油EPA和DHA,這兩者即科學家所謂的「奧米茄三型不飽和脂肪酸」。人們如果長期吸收這些魚油,它們能幫忙稀釋血液、降低膽固醇含量、軟化血管及減輕炎症的反應、有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大腦梗塞等心血管病變等疾病。而且,根據最近對動物的研究,它們還能幫助預防結腸癌。

因此營養專家及醫生建議人們多吃青背魚。

另外,根據目前最新醫學報告證實,青背魚類所含的最有效成份EPA有使血管軟柔、防止血栓等功效,還含有其他營養素成分,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在常吃青背魚或其他魚類的地區內,人們多半比較健康長壽。



如何知道鮭魚是否新鮮?

1. 彈性,用手指輕輕在魚肉按一按,若肉質很快彈回,便是新鮮鮭魚,如一下壓便定型不回復,代表著很不新鮮。

2. 肉質,新鮮鮭魚顏色略為粉紅,若呈黑紅則是鮮度有問題

愛上新鮮挪威鮭魚切片,嚴選來自北歐海域的肥碩鮭魚,每一隻都生長於清澈且無污染的冰涼海水中,肉質特別鮮嫩甜美,透過-18度急速低溫冷凍,新鮮度絕對比市面上銷售的還要優!!


醫師最推薦的海鮮食材 - 鯖魚

吃約巴掌大的小型魚,Omega3含量豐富,是極佳食材!

吃魚的好處多,因魚油蘊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有助延緩年長者腦力退化、幫助孩童腦部發育;大型魚恐有重金屬和戴奧辛疑慮。林杰樑醫師說,孕婦、哺乳婦女、6歲以下幼兒,可改吃約巴掌大小型魚如鯖魚的Omega3含量豐富。


給愛吃魚的人一個參考

真是活到老學到老,養生好點子處處有!
魚+豆腐+ 味增→癌細胞不易於體內存活!

魚和豆腐搭配營養互補防病,很多人都知道魚的營養價值高,台灣新光醫院腎臟科醫主治師江守山認為,吃魚的防癌效果更勝於水果。江守山在他的新書「江醫師的魚鋪子」中,建議民眾可將魚和豆腐搭配吃,不但營養互補,還可以防病。

江守山說,從營養成分上來說,魚和豆腐中的蛋白質都是不完全,但二者搭配可以取長補短。其次,魚和豆腐一起吃,對人體吸收豆腐中的鈣,能起更大促進作用。

江守山說,豆腐中雖然含鈣多,單獨吃並不利人體吸收,魚中豐富的維生素D有助人體對鈣吸收率提高20多倍。

其次,魚肉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豆腐中蛋白質含有大量大豆異黃酮,兩者都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一起吃對冠心病和腦梗塞防治很有幫助。

不少食品廣告強調含有能讓孩子變聰明的DHA,而魚類中的DHA就很豐富,不過,DHA屬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江守山建議,魚買回後愈早煮愈好,且烹調時,最好用清蒸或烤,或利用國外非常流行的海鮮沙拉,儘量避免油炸,才能留住最多的DHA。

江守山也整理出幾大吃魚守則,包括過紅過白不吃、水色不對不吃、醃製產品不吃、超量生產不吃、價格離譜不吃、魚皮及內臟少吃、大型深海魚少吃、生魚片冷涷後吃、烤或蒸或煮為主。

專家建議:
年過30的人,必須多吃魚湯,尤其45歲過後的人每兩日更須攝取鮮魚湯與吃魚、豆腐、味增、蔬果,如此一來疾病將減至最低,癌細胞亦不易於人體內生存。

不小心被魚刺給噎到,當下我建議他把手舉起來試試看,結果魚刺真的輕鬆吐出。

我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友人一個不小心被魚刺給噎到,當下我建議他把手舉起來試試看,結果魚刺真的輕鬆吐出。

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把手舉起來 」!

美國紐澤西州大西洋城五歲男童,機靈地救了祖母一命,他的方式很簡單,只要「把手舉起來」!

56歲的 Michelle Stewart日前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果凍,孫子下樓問她問題。

當Michelle轉過頭時,一塊果凍卡在喉嚨。
她試著擠壓腹部自救,但沒有用,此時家中只有她。

Michelle以為自己會噎死,「我當時想:我會昏倒,而他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將躺在這裡,直到有人回家。」Michelle衝到側門想找人幫忙。

此時,問:「奶奶,妳噎到嗎!?」Michelle說不出話。

我猜妳噎到了,奶奶。這樣做。」把雙手高舉過頭, 一直要她「把手舉起來,把手舉起來。」

還保證:「奶奶,妳會沒事的。」Michelle照做,結果真的把果凍吐出來。

得意地說:「看吧,奶奶,我就說妳會沒事。」!

當時很鎮靜,他說這是在學校學到的。 Michelle稱孫子是她的小英雄。

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把雙手舉起來】就對了

這個急救方法同時可以運用在腳抽筋,例如左腳抽筋,就舉起右手,右腳抽筋時舉起左手,馬上可以獲的紓解,屢試不爽喔!!

 

常吃烤魚等於慢性自殺?

知道烤魚為什麼那麼香嗎?僅僅靠魚本身是遠遠不夠的。秘密就是澆在魚身上的油。為了使魚的口感更好,商家往往會選擇飽和程度比較高的牛油高溫加熱後來使用。牛油飽和程度越高,加熱後的口感很好,很香醇。

如果盛烤魚的容器不刷,第二天表面就會結一層厚厚的白色塊狀物,這就是飽和脂肪,因為飽和脂肪的熔點高,所以常溫下呈固態。但是飽和脂肪對於我們的血管確是致命的傷害,它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常吃烤魚就等於走在了通往“三高”的路上。

海魚中的DHA也很豐富。但是選對吃法很重要。蛋白質經過高溫油炸會產生一種叫做雜環胺的物質,這種物質有致癌的作用,所以選對了食物原料很重要,但選對食物的烹飪方法更重要。


魚是進補的好海鮮食物

魚肉中的維生素 D 、鈣、磷,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癥。祖國醫學認為食魚要講究對癥,對癥吃“魚”,它的食用和醫用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鯽魚︰味甘性溫。功效為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

帶魚︰可補五髒、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干燥者尤為適宜。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皮膚,保持皮膚的潤濕與彈性。

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食用可治療氣虛乏力、胃寒冷疼、腳氣、濕痹、瘧疾、頭疼等癥。青魚所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鯉魚︰味甘性溫。有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

草魚︰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活痹功效。古人認為,草魚肉厚而松,治虛勞及風虛頭痛,以其頭蒸食尤佳。

泥鰍︰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某些疾病者不易多吃魚,這些疾病是︰痛風、肝硬化、結核等。

\


【多吃鱈魚】

鱈魚的肝臟含油量高,可達 20%~40%,除了富含普通魚油所有的 DHA、DPA 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 A、D、E 和其他多種維生素。鱈魚肝油中這些營養成分的比例,正是人體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

鱈魚肉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