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原建20120822新增)刮痧是透過對身體體表經絡的刺激,來調整身體的氣血,可把身體的邪氣,甚至一些不利於身體的東西排除。

刮痧-簡單地說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消暑、解熱、排毒、去疲勞。

刮痧 須輕輕滑刮

夏天天氣熱,長時間曝曬在太陽下讓人覺得頭昏腦脹、渾身無力,最常見的病症就是中暑。很多人中暑後尋求刮痧改善,但刮痧不適合用在糖尿病患者及皮膚細嫩的小朋友身上。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卓雨青表示,要清熱解毒,綠豆、薏仁、山楂、洛神都是很好的食材。中暑民眾也常會施以刮痧,刮痧必須輕輕滑刮,如果中暑輕刮就會出「硃砂點」。 

她強調,刮痧不是比力氣、刮得愈重愈好,常看到背部大紅大紫像瘀血,其實是不對的。過大的刺激會造成局部發炎,甚至破皮感染造成反效果。糖尿病患者因為傷口癒合不易、小朋友皮膚過於細嫩都不適合施以刮痧。

萬芳醫院中醫科主任黃中瑀表示,中暑後,首要先降低患者體溫,將病人移至蔭涼處,適當解開衣物,以濕毛巾擦拭身體降溫並盡快送醫治療。

黃中瑀提醒,上了年紀的長者儘量不要在接近正午時外出。她舉例, 1名 70歲老奶奶早上 8點從公園運動後,隨後前往傳統市場買菜,不料沒幾步路,突感到心悸、胸悶旋即昏倒,經過醫師刺激人中穴、合谷穴幫助甦醒後輔以清熱退暑的藥材,得以慢慢好轉。

【痧狠大】 

什麼是「痧」?古人認為,風、暑、火、濕、燥、寒(六氣)入侵體內相搏而為病,當六氣(邪氣)旺盛,以致體內的正氣為之失調,容易使人引發「痧症」。痧症是一種氣的失調,就是瘀積於體表或是經絡內的有毒物質。「痧」是一種瘀結,也就是指體內存在的不平衡狀態。瘀有阻塞之意,由於體內受阻塞而使得氣血不通順,而氣血不通順,則進一步產生疼痛不適。

人體是由數以萬計的微小細胞所組成,細胞與細胞之間彼此透過血管神經、經絡相互連結,因此,當體內有障礙而無法進行正常的運作時,就會產生凝滯、瘀塞,於是形成「痧症」。也就因此有「百病皆可發痧」的說法。

刮痧

刮痧古稱砭法,是中醫治療六大技法之一。六法:砭、針、灸、藥、按蹺(推拿)、導引(氣功)。砭為第一法、可見其重要與常用。刮痧跟經絡有相當關係,刮痧的作用機轉就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並透過皮膚表面加以刺激來達到效果。身體的經絡「內連臟腑,外絡四肢皮(皮膚)節(關節)」。

例說明:

「當肚子痛的時候,會感覺肚子皮表疼痛(身體的不適會透過疼痛的感覺反應),所以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可能體內的器官爛掉都沒有知覺。因此,完全沒有疼痛神經的人,是沒有辦法存活太久的,也就是說,疼痛感可以反射到體表,同時也讓我們因透過這樣的痛苦,能夠提早做出一些因應和處理。」簡單的說,「刮痧」就是運用刮痧器具配合刮痧潤滑劑(如精油)的使用,在不適處的皮膚表面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東方醫學稱之為「經絡療法」,在西方則稱之為「反射療法」。


「刮痧」就是用光滑硬的東西(如牛角、玉砭、木棒、瓷質湯匙、碗碟、銅錢、梳子),或是用手也可以,或是用某些金屬的道具,主要是處理身體表面,進行的方法可以用刮、擠、揪、捏或者是用刺、拍打等等方式的刺激。

主要是造成皮膚表面會有一些瘀血點、瘀血斑或者是點狀的出血,透過這樣對身體體表經絡的刺激(皮膚以下0.5公分至1公分的表淺之處),來調整身體的氣血,達到把邪氣(所謂邪氣就是一種身體不平衡的狀態),甚至一些不利於身體的東西,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排除。若有精神恍惚不舒服時,透過刮痧的方式,可以幫助清醒。

刮痧雖然手法簡單,但醫理複雜,非熟知經絡走向、臟腑虛實者,難以正確的把握。如果認為此種療法有益無損,更是貽害不淺。刮痧是否出痧,不在於刮的力度是否夠大,而在於患者的氣血是否充足。痧不是刮出來的,而是體內氣血推出來的。

正確的刮痧是無痛的,出痧也是順暢的。如果氣血不足,就是再使勁刮也不會出痧。如果刮得非常痛,身體就會產生牴觸,甚至產生反效果

拍打
拍打其實和刮痧療法的「出痧」原理是相同的。出痧就是利用適當器具或用手將體內的邪氣逼出,拍打其實也屬於「經絡療法」的一種,拍打的方式有很多,可用手拍打(以空心掌拍打),也有人使用木棒、木棍、竹片、刀背、細鐵條拍打的方式。它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透過皮膚對溫度、濕度、疼痛的感覺,經由這樣的刺激,來啟動身體相應上經絡的契機帶動。

出痧其實就是一種瘀青的現象,只不過是說法上的差異。身體瘀青、紅腫或發炎,體內的淋巴機轉與防衛系統就會自行啟動,此時血液中含量最多、功能最強的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便會活躍起來。主要是由於此類細胞能在身體發現入侵者(即身體出現發炎)的同時立即將其消滅,也因此能保護因拍打而引起的皮膚發炎狀況。

白血球又被稱為「免疫細胞」,是體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存在於人體的淋巴系統、脾及身體的其他組織中,可以幫助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入侵者,負責召喚其他細胞共同對抗細菌與病毒。

免疫系統指的是全面性的功能,並非獨立於身體的其他部分而存在,是整個身體的一部分。身體經過拍打後表皮所呈現的紅腫顆粒,便是身體啟動防衛機制的淋巴球,引發身體免疫系統的防衛反應。

但任何保健法都應該要適當,並依照自身的狀況有所調整。刮痧與拍打療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若有血管相關病變疾病如血栓的患者,拍打很可能會導致血栓移動,萬一發生在靜脈便會導致肺栓塞,所以要非常小心。刮痧與拍打雖然適應上述諸多病症的保健和治療,但因人因病而異,要區別對待,辯證施治。

對有些病(如頸、肩、腰等勞損症等)有直接的治療效果,而對另有些病症則是輔助治療的有效手段。(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刮痧與拍打不能包治百病,需因人、因病而異,辨證施治;且應切斷病源,綜合調理方能有效。


在家刮痧!清熱醒腦緩解頭痛

愛熬夜、少動的上班族,因其毛孔開合功能較差,又常處冷氣房。刮痧可起到活血化淤、疏風解表、驅風清熱作用,不過老人、小孩、孕婦不宜。另外,刮痧前應先用酒精消毒器具,接著清潔皮膚並塗抹乳液幫助潤滑,同部位刮痧不可超過12下,刮完後應多喝溫開水。

刮痧不可天天刮,至少需間隔3天,出痧還沒完全退也不要刮。此外,眼周、頸部前、鼻到嘴的三角地帶、骨頭處如手背,都不宜刮,而屁股和腹部作用不大,刮痧主要選經絡彙集處,如背部、肩膀、四肢等。

刮肩膀解僵硬:

肩膀先塗一層薄薄介質,再拿刮痧板從頸肩交界處開始,刮至左肩頭,刮12次換右邊,也重複12次

功效:緩解頭昏、肩膀僵硬,提神。

刮手臂消暑熱:

手肘塗一層薄薄介質,彎曲手臂,橫紋最末端為曲池穴,從此穴上方3指處往下刮12次,換手,重複12次。

功效:緩解暑熱、頭昏腦漲。



一般最常刮的肩頸部位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可參考圖示):



●1.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2.3.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可以消暑、解熱、去疲勞的刮痧!該怎麼「刮」才安全>>

消暑、解熱、排毒、去疲勞!「刮痧」該怎麼刮?

(康健雜誌45期)在容易中暑的炎炎夏日,常看見有人拿著湯匙或只是徒手用指節、指背往另一人背上重複地刮,不久後,紅紅紫紫的斑痕便會出現。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醫院中醫分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

「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若用現代的語言解釋,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

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部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無法消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

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勁刮、亂刮,一兩個星期可能都無法消去。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但是,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吳長新說。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陳建成解釋,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endorphin)而達到止痛的作用。這也可能是有些人接受一些大的外力刺激後反而覺得比較舒服的原因。

此外,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

中醫師楊哲彥表示,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

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

振 興醫師陳建成也提醒,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 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演變成中風。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 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

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得不償失。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強調,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

2.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審稿專家: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內科主任程惠政)

頸三條

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

1.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2.3.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

1.太厚刮不到痧

2.太薄易傷皮膚

3.多用途

4.寬度約成人手掌大,易於施力

拔罐要注意什麼?

拔罐與刮痧同樣是種按摩穴道與經絡的方法,只是拔罐力道更深。

它是利用類似杯子的器材,透過事先加熱或者抽氣,使罐內氣壓小於體內氣壓,讓皮膚自然往外推而被罐子吸附,達到活絡循環的目的。

與刮痧類似,正確拔罐不應拔到極度疼痛,而且,施行者應該「氣定神閒」地拔罐,而不是粗魯地拔來拔去,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

許多刮痧的注意事項同樣可應用到拔罐。

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也提醒,與刮痧一樣,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若突然施以外力,心肺功能輸出量驟增,患者很可能會呼吸困難、休克,應避免拔罐。

最近不幸在拔罐中過世的男性,生前常因背痛而尋求拔罐緩解症狀。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也藉此提醒,中背部的疼痛很可能是心臟方面疾病的前兆,或者反應其他內臟問題的警訊,有中背痛的民眾要提高警覺,早日就醫檢查。

引用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7843

按摩刮痧並不是越疼就越好

★按摩誤區:

越疼越好。很多人在按摩時,往往以自我感覺作為衡量效果的標準,認為越疼效果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按摩作為一種外力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最基本的要求有 四個,即均勻、柔和、有力、持續,其中柔和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按摩與不柔和、不為人體所適應及接受的“外來暴力”的區別所在。一味強調手法的力度,非但 起不到治療作用,反會加重病情。

★【注意事項】

1、嚴禁在空腹、飽食、醉酒時進行按摩。

2、忌在長有癰癤、腫瘤的部位按摩。

3、骨折、關節脫位早期嚴禁按摩。

4、患有皮膚病、傳染病者在疾病的傳染期內不能按摩,以免造成疾病傳播。淋巴管炎、血友病人若接受按摩,易加劇病情或者引發皮下出血。

★刮痧誤區:

出痧越多越好。刮痧是用刮痧板或匙勺等鈍緣面物通過在體表反復刮動、摩擦,使局部皮膚充血,進而加速局部血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不少人認為,刮痧時出痧越多越好,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服藥過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與肌肉豐滿者也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出痧往往也不明顯。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最終只會傷害身體。

【注意事項】

1、一定要先在施術部位塗抹一定量的介質後(油、酒)方可進行。

2、刮痧板應與人體皮膚呈60°或者90°角,再以施術部位為中心並儘量向外周擴大其刮拭範圍,隨時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

3、施術者應根據患者自身和疾病的特點掌握力度和控制時間。一般情況下,實則重之,虛則輕之。

4、患有某些血液疾病、傳染性疾病、臟器嚴重受損等特殊情況的病人不應使用刮痧療法。

正確刮痧法--痧象出現紫黑色,身體微循環出問題

(文∕陳如頤  長春月刊)動不動就突破34℃的高溫,悶熱的天氣讓人動不動就感覺心煩氣躁,人體的自律神經 在這個時候,也特別容易失去平衡,若是去醫院就診,醫生也看不出是什麼具體的病症,但身體就是會出現一些不適感,諸如頭昏、胸悶、疲倦、胃口不佳、失 眠……等,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痧」氣所致,在臨床上有很多疾病與不適,皆可稱為「痧症」。

什麼是「痧」?

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醫學會理事長王剴鏘指出,「痧」是一種瘀結,也就是指體內存在的不平衡狀態。「瘀」有阻塞之意,由於體內受阻塞而使得氣血不通順,而氣血 不通順,則進一步產生疼痛不適。

人體是由數以萬計的微小細胞所組成,細胞與細胞之間彼此透過血管神經、經絡相互連結,因此,當體內有障礙而無法進行正常的運作時,就會產生凝滯、瘀塞,於是形成「痧症」。也就因此有「百病皆可發痧」的說法。

遠在清朝時期,邵新甫就曾於《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指出:「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粟。」也就是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反映在皮膚表面上,出現紅點如粟的疹點。這種現象也稱作「痧脹」和「痧氣」,這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病症,而是屬於一種毒性反應的臨床綜合症。

古人認為,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而天有八風之邪,地有濕熱之氣,人 則有飢飽勞逸。通常在夏秋之際,風、濕、熱三氣盛,以致體內的氣為之失調,容易使人引發「痧症」。痧症是一種氣的失調,就是瘀積於體表或是經絡內的有毒物 質。實際上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發生「痧症」,不過通常還是以夏秋之際最為常見。

讓體內的氣更通暢

中國醫學有許多流傳 千年的民俗自療法,刮痧就是其中一種廣為民間應用的非藥物療法的生活醫學,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復健醫學」的一種方式。中醫強調的是一種「氣」的醫學,肉眼 雖看不見,但卻具有功能在體內運作。依中醫理論而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身體的各個器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且具備自控調節的系統。而我們的皮膚更在身體自控調節系統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是因為人體透過皮表對外接受信息,同時對內傳達命令,由此內外互通的連繫,於是才能產生自我調節的效應。

基本上,「刮痧」是由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傳統中醫療法所演變而來,所以「刮痧」在某個程度上,跟經絡有相當關係,刮痧的作用機轉就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並透過皮膚表面加以刺激來達到效果。

刮痧是一種經絡療法

身體的經 絡「內連臟腑,外絡四肢皮(皮膚)節(關節)」。王剴鏘舉例說明:「當肚子痛的時候,會感覺肚子皮表疼痛(身體的不適會透過疼痛的感覺反應),所以如果沒 有這樣的感覺,可能體內的器官爛掉都沒有知覺。因此,完全沒有疼痛神經的人,是沒有辦法存活太久的,也就是說,疼痛感可以反射到體表,同時也讓我們因透過 這樣的痛苦,能夠提早做出一些因應和處理。」

簡單的說,「刮痧」就是運用刮痧器具配合刮痧潤滑劑(如萬金油、白花油、凡士林等)的使用,在患者不適處的皮 膚表面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東方傳統醫學稱之為「經絡療法」,在歐洲則稱之為「反射療法」。

「刮痧」就是用光滑硬的東西(如牛角、玉砭、木棒、麻繩、瓷質湯匙、碗、 碟、銅錢、梳子……等),或是用手也可以,或是用某些金屬的道具,主要是處理身體表面,進行的方法可以用刮、擠、揪、捏(有旋轉、提起),或者是用刺、拍 打等等方式的刺激。

主要是造成皮膚表面會有一些瘀血點、瘀血斑或者是點狀的出血,透過這樣對身體體表經絡的刺激(皮膚以下0.5公分至1公分的表淺之 處),來調整身體的氣血,達到把邪氣(所謂邪氣就是一種身體不平衡的狀態),甚至一些不利於身體的東西,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排除。若有精神恍惚不舒服時, 透過刮痧的方式,可以幫助清醒。

正確刮痧方法

  1. 刮痧順序: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 刮痧力量: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3. 刮痧方向: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4. 刮痧角度: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
  5. 刮痧頻率: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20至30鐘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1至2週。

刮痧後注意事項

建議刮痧後的身體調養,需注意以下事項:

  1. 刮痧後,病人需休息片刻(約15分鐘)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切忌飲用冰水)或薑湯,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
  2. 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3. 術後飲食調理上,禁食生冷、酸辣、油膩之食物,可以飲用清涼茶水(如淡鹽開水、荷葉茶、桑葉茶、菊花茶……等消暑飲品)有助清熱解暑,幫助情緒穩定、調養生息。
  4. 通常刮痧後的2至3天內,患處會出現疼痛感,這是正常的反應。

3秒鐘痧象診斷

皮膚經刮痧後對刺激所產生的出痧反應,藉由顏色及形態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痧象」,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後(藉由疾病的發展與症狀,預測疾病的過程與結果)的判斷上,具有臨床指導的意義,本頁右上表格就是簡易的辨識方法:

哪些人不能刮痧?

  1. 重病患者:患有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臟病、肝炎、急性傳染病……等重大急病患者,應該立即送醫觀察並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加重病情。
  2. 有出血傾向的疾病患者: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疾病或是白血病患者,嚴禁使用此法治療。
  3. 傳染性皮膚病患者:皮膚若有傳染性的傷口,如青春痘、劣瘡、皮膚潰爛處,就不宜在傷口處刮拭,以免傷口擴大或感染。
  4. 年紀較大、體弱者、孕婦、月經來潮期間、女性白帶多而未癒、空腹者等:刮痧需要以足夠的力道反覆在表皮刮拭,所以,這些人不適合。
  5. 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亦不宜使用刮痧法。另外,飯前、飯後半小時內也禁止刮痧。

等同刮痧的「拍打保健法」

媒體日前爭 相報導有關「拍打保健法」,其實和刮痧療法的「出痧」原理是相同的。出痧就是利用適當器具或用手將體內的濕氣逼出,刮痧就是透過「刮」的動作,刺激身體的 經絡並傳到大腦進而釋放出「腦內啡」(Endorphins,是類似嗎啡特性的腦部自然化學物質),讓身體的不平衡狀態得以修復。

拍打其實也屬於「經絡療法」的一種,拍打的方式有很多,可用手拍打(以空心掌拍打),也有人使用木棒、木棍、竹片、麻繩、細鐵條拍打的方式。它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透過皮膚對溫度、濕度、疼痛的感覺,經由這樣的刺激,來啟動身體相應上經絡的契機帶動。

中醫認為出痧其實就是一種瘀青的現象,只不過是說法上的差異。身體瘀青、 紅腫或發炎,體內的淋巴機轉與防衛系統就會自行啟動,此時血液中含量最多、功能最強的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便會活躍起來。主要是由於此類細胞能在身體發現入侵者(即身體出現發炎)的同時立即將其消滅,也因此能保護因拍打而引起的皮膚發炎狀況。

大部分人都知道白血球又被 稱為「免疫細胞」,是體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存在於人體的淋巴系統、脾及身體的其他組織中,可以幫助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入侵者,負責召喚其他細胞共同對 抗細菌與病毒。免疫系統指的是全面性的功能,並非獨立於身體的其他部分而存在,是整個身體的一部分。身體經過拍打後表皮所呈現的紅腫顆粒,便是身體啟動防 衛機制的淋巴球,引發身體免疫系統的防衛反應。

但任何保健法都應該要適當,並依照自身的狀況有所調整。因此,拍打保健雖蔚為風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若有血管相關病變疾病如血栓的患者,拍打很可能會導致血栓移動,萬一發生在靜脈便會導致肺栓塞,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

顏色病況

  • 潮紅色(鮮紅色) 此顏色屬正常情況,病情較輕,且預後狀況良好。
  • 紅色 若呈現紅色,則表示體內有輕微或厲害的發炎狀況。
  • 紫紅色 此乃瘀熱的表現,也就是體內的氣不通並伴隨發炎情況,身體容易出現痠痛。
  • 青色 此為痰濕之表現,身體容易產生疲勞。
  • 紫黑色 乃瘀滯所致,表示體內有毒素累積,微循環出現障礙。
  • 黑色 則表示長期有腹痛的困擾,或有經常性的服用藥物。

[參考來源]

http://blog.ttv.com.tw/blogv2/ellen/post/2010/09/03/post_41.aspx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7843&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