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1原建20131009新增)來走路有這麼多好處!! 要多走走喔.. 以往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每人每天約可以走上3萬步,「健步如飛」是健康象徵,可是當今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簡單又方便的健步走,其實是亙古彌新的養生運動。

規律且持續的健走,就好像存入生命銀行的「健康生活儲金」,你付出時間,生命銀行給的利息是更長的壽命。現在繫上你的運動鞋帶,準備好你的心情,跟著我們的腳步,掀起一番健走風潮!

健走可以減緩老化,因為鍛鍊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

人體全身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齡增長日漸衰退,握力、臂力、背力等。

上半身肌力到了六十多歲仍可以有二十多歲時的七成左右能力,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四成。

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首先提出「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常言也道:「老化從腿開始。」

下半身肌肉不夠強健,上下樓梯、跑步都會體力不支、氣喘如牛,因為運動全靠大腿、小腿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衰萎,人不僅無法維持正確姿勢,而且易有疲勞、膝痛、腰痛等現象。

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

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老腿先知  不運動 每10可能喪失5%的肌肉組織

把身體比做一台機器,“腿”就是提供動力的馬達。 馬達不靈了,機器便會老化、運轉不良。人老後,不怕頭髮變白、皮膚鬆弛,怕的就是腿腳不靈便。在美國《預防》雜誌總結的長壽跡象中,“腿部肌肉有力”赫然在列。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長壽老人幾乎都步履穩健、行走如風。因此,只要養好雙腿,活過百歲的可能性便大大 提高。
  
運動使人長壽––可是全身壓力都在“腿 ”    

雙腿就像人體的承重牆。很少有人知道一個人50%的骨骼和50%的肌肉都在兩條腿上;人一生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要由它完成;人體最大、最結實的關節和骨頭也在其中。人年輕 時,大腿骨可以支撐起一輛小轎車;膝蓋則承受著9倍於體重的壓力;腿部肌肉也要經常與大地的引力進行搏鬥,保持緊張狀態。“所以說,堅實的骨骼、強壯的肌肉、靈活的關節形成了一個‘鐵三 角’,承受人體最主要的重量。”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原 所長 高芳 教授解釋說。
  
雙腿還是身體的交通樞紐。 高芳說,兩條腿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著50%的血液,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中醫科主任劉德泉教授認為:“只有雙腿健康,經絡傳導才暢通,氣血才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特別是心臟和消化系統。”可以說,腿部肌肉強勁的人必然有一顆強有力 的心臟。
  
由此,美國科學家認為,從走路便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如果一個70歲–79歲的老人,一次可步行約400米 ,就說明其健康情況至少能讓他多活6年。老人每次走的距離越長,速度越快,走得越輕鬆,那麼他的壽命就越長。

衰老從腿開始!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人老後,腿部和大腦間指令的準確性和傳導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輕時那麼默契。中醫科學院研究所裴卉博士解釋說,從出生到離世,腿每時每刻都在工作,如果不注意保護,自然就“年久失修”了。
  
美國政府老年問題專 家夏克 醫師表示,從20歲開始,如果不積極運動,每10年可能喪失5%的肌肉組織。同時,骨骼中有“鋼筋”之稱的鈣也會逐漸流失,人的骨關節,特別是髖 關節和膝關節會出問題,比如容易摔倒骨折。
高芳表示,老人骨 折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長期臥床,繼而引起褥瘡、尿路結石等 並發症,甚至誘發腦血栓。有15%的病人甚至會在骨折一年內死亡。
  
“人老腿先知” 必知腿部衰老的報警信號:    

報警信號1:腿腳沒有原先靈便了。
這是衰老的最早特徵。40歲後,很多人感到腿腳不靈活,稍微多走點路,就像腿上灌滿鉛,發酸發脹,上樓梯也 越來越費勁,沒爬幾層就氣喘吁吁。
  
報警信號2:做點事就腰酸腿疼。
特別是中年女性,只要站的時間一長,就會覺得腰酸腿痛。咳嗽 時,腿還會出現放射性疼痛。如果小腿肚出現壓痛更要注意,說明腸胃已經開始“罷工”了。
  
報警信號3:走路變慢。
不知不覺中,步速越來越慢。偶爾走快點,會覺得腿腳不聽使喚,過後會連續酸痛好多天,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
  
報警信號4:雙腿一側發涼。
即使夏天也總感到小腿肚涼颼颼的,有時還覺得從臀部開始,到腳後跟,中間一 條線都涼涼的。這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造成的,也可能和腰椎間盤病變有關。
  
報警信號5:抽筋次數增多。
如果不是在運動後或因為受涼而抽筋,那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表現。有些人還會出現足跟疼痛,也必須引起注意。
  
報警信號6:腫脹。
血液循環不好會導致腿脹,同時這也是心腦血管病或腎臟疾病患者常有的症狀。
  
報警信號7:靜脈曲張。
女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2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一旦腿上的血管突然非常清晰,彎彎曲曲像蛇一樣,說明腿部血管 出現了勞損。
  
報警信號8:髖膝關節疼痛。
幾乎所有關節都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變得脆弱,特別是髖、膝這兩處關 節。如果你發現在下樓梯、蹲下或跳躍時出現不適,甚至腿部有摩擦磨損、卡住動不了的感覺,說明關節已經急需保護了。
 
必學!這樣做能阻止衰老提前來!    
雖然人到中年後,腿會慢慢衰老,但養腿是一輩子的 事,從20多歲開始,就要注意保護。特別是現在的開車一族,以車代步慣了,腿部力量通常比常人差,只有養好腿,才能阻止衰老提前到來。
  
首先,注意保暖,穿寬鬆的褲子,促進血液循環。 劉德泉說,千萬別讓腿部受涼,平時常用熱水泡泡腳, 使氣血能順利到達人的上身,維持機體平衡。同時,老年人要穿寬鬆的褲子和鞋,鞋跟2– 3公分比較合適。此外,臨睡前拿個小枕頭墊墊腿,也能促進血液暢通。
其次, 多曬太陽 。不僅有利於保暖,還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形成,避免雙腿鈣流失,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最後,就是要多運動。幾位專家教給大家一套從上到下的養腿保健操。

髖部:
每天堅持背部靠牆站立,腳慢慢往前走,然後再退回,保持一個平穩狀態。此時 背的下部要始終緊貼牆壁 。

膝蓋:
雙膝並攏,屈膝微微下蹲,雙手置於膝蓋上,先順時針方向旋轉30次,再逆時針旋轉30次,扭完雙膝後,再隨意活動一下肢體。

腿:
老年人可選擇慢跑、游泳、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最好每天能堅持健走45分鐘。中醫醫院老年病中心劉征堂教授建議,常 揉腿肚: 彎腰或是坐著讓雙腿下垂,用雙手同時輕輕拍打雙腿,由上至下 反覆拍打數遍,再用雙手握拳置於雙大腿和腿肚處,旋轉揉動數 十次。

腳踝:
多踮踮腳後跟,建議抬起腳後跟再繃緊腿,每次保持5–10秒。

腳趾:
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以兩手扳足趾關節各20–30次,能鍛鍊腳力,防止腿足軟弱無力。


健走的好處

可以歸納為塑身與健康兩方面。




人老腿不老 腿部保健6招

常言道「人老腿先衰」。那麼,怎樣鍛煉才能使“人老腿不老”呢,以下六招您不妨一試。

✿乾洗腿:

用雙手緊抱一側大腿,稍用力從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後再從踝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另一條腿,重複20遍。這樣可使關節靈活、腿肌與步行能力增強,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及肌肉萎縮等。

✿揉腿肚:

用兩手掌夾住腿肚,旋轉揉動,每側揉動20次為一節,共做六節。此法能疏通血脈,增強腿的力量。

✿甩小腿:

一手扶牆或扶樹,先向前甩小腿,使腳尖向前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動,一次甩80~100次為宜。此法可預防下肢萎縮、軟弱無力或麻木、小腿抽筋等症。

✿扳足趾:

端坐,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用雙手扳足趾20次。此法能強腰腿、增腳力。

✿搓腳心:

雙手掌搓熱,然後用手掌搓腳心,各100次。此法具有降虛火、舒肝明目之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壓、暈眩、耳鳴、失眠等症。

✿暖雙足:

暖足就是要經常保持雙足溫暖,每晚用熱水泡腳,能使全身血脈流通。


【走出好身材】

肥胖是百病之源。即使輕鬆地走,也能消耗平常10倍以上的脂肪。
為了消除體內多餘的脂肪,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
讓心跳維持再最高心跳數的50~60%之間,就能提升有氧運動的效能。
健走有效消耗身體熱量時速 (km/hr)  消耗 300卡所需時間(min)
每分鐘消耗熱量(

蹣跚走 ==>時速    3(km/hr)         3(min) 消耗 300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 ) 
散步走==> 時速 3.6(km/hr)   100(min) 消耗300   每分鐘消耗 3.0熱量 ( )
自然走==>時速 4.5(km/hr)     90(min)  消耗 300   每分鐘消耗 3.3 熱量( )
健步走 ==>時速 5.4(km/hr)      70(min) 消耗300   每分鐘消耗 4.2熱量 ()   
全力走==> 時速 7.2(km/hr)      38(min) 消耗300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 )   

提起健走,飛躍羚羊紀政就眉飛色舞:「走路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前幾年由於事業壓力、婚姻亮紅燈、自己沒注意等因素,紀政不知不覺竟然發福,衣服從10號尺碼,改穿16號,腰粗腹大臀也寬,她意識到自己過胖,也感到體力、健康都變差,1997年末她下定決心減肥。

她找出以前朋友送的一台簡易跑步機,每天工作完後回到家,再累也要邊看電視邊雙手擺動、大步走跑步機,
半年之內,她不花一毛錢瘦了20公斤,重新找回那充滿自信、高瘦苗條的標準身材,穿上胖的時候不敢穿的漂亮衣服、T恤可以塞進褲子裡,而且尿失禁的困擾不藥而癒,還能夠一口氣爬上大武山巔。

從此以後,紀政逢人就鼓吹健走的好,每天上班爬三層樓梯進辦公室,但為保護膝蓋,坐電梯下樓。下班後回家,她仍是先走走步機,走出一身大汗, 沖過澡才簡單吃點稀飯,然後讀書入睡, 「每天都要走,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她說。

假日她大多到野外如觀音山、水返腳(汐止)大尖山等,參加健走活動,一邊運動一邊接近大自然,聽溪水淙淙,鳥鳴啾啾,「聽到生命之歌,聽到入神,一點也不累,」她說。

以健走減肥的秘訣在於每天至少走一萬步以上

因為健走雖是有氧運動,一開始卻是以糖分為主要消耗能源,大約20分鐘後,才會正式燃燒脂肪,
而且以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約2100大卡的熱量計算,人體基本新陳代謝與在職場中消耗的熱量共約1800大卡,意即有300大卡會堆積在體內,消耗1大卡約需走30步,才能消耗完300大卡。

【走出健康來】

桃樂絲是美國蒙大拿州一位退休護士,她的雙親都在五十多歲時死於癌症,而她自己也一直為哮喘及肺病所苦,一年平均住院兩次。

即使服用抗生素,病情依然不見改善,桃樂絲覺得沮喪、失望,甚至感覺正一步步邁向死亡。

偶然一次,她參加一項健康講座,主講的運動生理學家提到,
運動──尤其健走,有助於解決她的困境。

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桃樂絲,決定從散步開始嘗試,
逐漸練習到快速的健走。 幾年後,不僅肺變得健康,
與疾病、抗生素說再見,她還成為馬拉松選手。

「健走是我的生命,」有一次走在落磯山分水嶺的稜線上時,82歲的桃樂絲這樣對同伴說。

健走讓她感覺年輕25歲以上,可以擁有更多采的生活。

多走路,多用雙腳,腦力、體力都會更好。

身體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肌群,都與大腦、脊髓、神經互通訊息,且與腦幹有密切相關。

健走可以預防疾病
健走這「藥方」,如果每天服用,
可以減少20%罹患乳癌、30%得心臟病、5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而且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最平凡的作為,常常有最不凡的效果
健走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力量,
解除緊張、控制體重,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健走讓人感覺很好。

【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 urse's Health Study
一項長達20 年的統計研究指出, 一週運動7小時上,
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

人人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心臟病患,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
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
即使沒法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走離老年痴呆】

美國《自然》雜誌報導, 60歲以上銀髮族,一週有3 天,
每次45 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 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
 
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
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
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
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健走能降血壓】

人入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
(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 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
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患者應先跟醫師溝通了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
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預防動脈硬化】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

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
血液流通不量,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

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
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
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

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
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
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
就可降低血糖值。

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
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

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
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
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

年紀愈長,骨質流失,骨頭裡面變乾變脆,就容易骨折或腰痛。
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
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
需持續的走,朝每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

平常行走坐臥你總是彎腰駝背?頭部重量約佔體重十分之一,
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僧帽肌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
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痠痛。
 
最有效治療的方式就是健走,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
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
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常健走,
喜歡步行的人都能滔滔說出這項運動的附加價值:
增進自尊、自信與樂觀。

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
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

膝關節較弱容易痠痛的人,也不宜快走,
不妨調整運動量,慢慢走、走久些,也是理想的運動。

[參考來源]

http://blog.udn.com/medov/33643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