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5原建  20131009新增)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在中、老年人群。

【高血壓及高血糖患者 常吃玉米】

玉米最早是產於南美洲的,當地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在喝玉米粥,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來沒有出現過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所以在“富貴病”高發的今天,多吃點玉米可以起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腎、膀胱經,有利尿消腫、健脾滲濕、平肝利膽的功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開胃的功效。此外,玉米還有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


血壓升高的飲食建議

1、每日鹽分攝取不要超過衛生署建議的6克。加工食物中的鈉含量很高,最好少吃,多攝取新鮮天然的食物。

2、多攝取含鉀類高的食物:如荸薺、牛蒡、山藥、南瓜、韭菜、菠菜、紅莧菜、芹菜、空心菜、猴頭菇、金針菇、黑棗、紅棗。

3、冷飲要少吃。吃太鹹、太冰都會讓血液迴圈變差,可補充具有降血壓效果的海帶和芹菜。

4、多以豆類取代部分肉類,既可降低動物性脂肪攝取,又能增加膳食纖維。建議吃未經加工的整粒豆類,譬如黃豆燉湯、黃豆飯等。

5、可以嘗試芹菜番茄洋蔥水:芹菜2兩+番茄1個+洋蔥5片+水500毫升,煮開當水喝。


如何降低血壓

高血壓不但容易引起心臟病發作,也可能造成中風,只要改變些微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與規律用動,就可以幫助血壓降低,遠離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喔~


高血壓 常喝橘汁

愛喝橘子汁是個好習慣,尤其是對那些患有高血壓的人或是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來說尤為如此。橘子汁不僅味美,而且可以防治疾病。

因為如果飲食中鉀和鈣的含量增加,血壓就會自然降低。而橘子汁中恰恰含有豐富的鈣、鉀和維生素C。

生病時不要碰的食物

高血壓之飲食原則


醫鑰 - 揭開中醫的奧秘

(彭奕竣 中醫師)高血壓(一個病人都治不好的醫療騙局)
高血壓病是如何誕生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明了血壓計,量到血管的舒張壓、收縮壓數據,為什麼血管的舒張壓、收縮壓會超過正常值呢?則有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原因不明, 既是原因不明卻又將高血壓的原因分為原發性高血壓、續發性高血壓、青年性高血壓......豈不矛盾,原因不明又原因是......?

或又稱高血壓的原因係由終末小動脈之循環發生障礙,(為什麼會發生循環障礙)而使阻礙血流產生阻力,因此心臟必須相對增高其壓力以完成循環任務(如此高血壓應更使其增高助其排除循環障礙,又豈可降血壓)此乃本態性高血壓的成因。(多麼牽強的原因分類呢?)

血壓高、低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在前面一節「為什麼會有血壓」已略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體會:

△生氣,血壓會升高,不生氣血壓不會升高。
△跑步,血壓會升高,不跑步血壓不升高。
△食物刺激(如鹽)血壓會升高,身體在調理食物的作用,食物調理完畢,血壓不升高。
△噪音,會使人血壓增高,噪音消除,血壓即恢復正常。
△熱浪,天氣熱,血壓會升高,開冷氣不能流汗,血壓會升高,氣溫回降或出汗,血壓不升高。
△寒流來襲,天氣冷,血壓升高,氣溫回升血壓恢復正常。
△寒流、熱浪造成血壓升高者,乃為身體心臟虛弱的人,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心臟在調整血液的循環,尤其颱風來襲前夕最明顯,氣候天天都在變,血壓亦在變。
△感冒時,血壓突然升高,感冒痊癒,血壓恢復正常,常見報載△△人,忽被降血壓造成死亡,即因感冒造成血壓升高,又因心臟衰弱被降血壓,更傷心臟,致感冒風邪內攻心、腎,乃誤被降血壓而造成死亡,非高血壓造成死亡也。
△筆者曾治一顏姓婦女,結婚八年未生育,被治了五年的高血壓,當被筆者治療懷孕生子後,血壓即恢復正常,乃心欲不遂,鬱氣造成頭暈所造成也。
△小孩的體溫高,體能旺盛,能出汗,氣血循環順暢,血壓不偏高;中老年人,體溫較低,較不易出汗血壓較高,乃心臟欲加強壓力,使其排汗,汗出血壓就平,故運動出汗能使血壓正常。

量血壓,左手的血壓和右手的血壓不相同,早上、中午、晚上的血壓皆不相同,與體溫早上、中午、晚上皆不相同類似,因早晚的經絡循行不同所致。不相同的醫師量的血壓亦不相同。

血壓為生理、心理反應作用,身體對空氣調整變化所產生的調節反應,只要原因解除,血壓問題就解決,故治病根本就不應該從血壓問題下藥。

生氣時:血壓升高,我們要使心平氣和,還是要降低血壓呢?
跑步時:血壓升高,我們要適當休息,還是要降血壓呢?
食物刺激:血壓升高,要調整食物還是要降血壓呢?
噪音時:血壓升高,我們要消除噪音還是要降血壓呢?
天氣熱:血壓升高,我們要減少穿衣,開冷氣,降低溫度,還是要降血壓呢?天氣天天都熱,天天要降血壓,還是要少穿幾件衣服呢?
天氣冷:血壓升高,我們要多穿衣服保暖,開暖氣以保持體溫,還是要降血壓呢?天氣天天都冷,天天要降血壓,還是要多穿幾件衣服呢?
天氣熱、天氣冷,天氣天天都在變,天天都在降血壓嗎?
感冒時,我們要治感冒,還是要降血壓呢?
久婚不孕,心氣不順,血壓升高,我們要治不孕,還是要降血壓呢?

許多被量到高血壓的病患,我們應想辦法將血壓提高至更高,以助心臟排除循環障礙,如運動,有恆的運動,可以使血壓增高,以助排汗,汗出後許多所謂高血壓的 問題就迎刃而解,是以要升高血壓而不是要降血壓,才能根本解決高血壓的問題,但血壓也不能猛升---即不能過度劇烈的運動,使衰弱的心臟負荷過重。

原因不明,表示這些醫學專家、權威,自己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只是為了血壓計的發明。

發明了血壓計、量到了血管的舒張壓、收縮壓,就像發現了一個新天地,以前沒有人發明血壓計,發現這個現象,就叫做醫學新知,醫療科學的進步。

原因不明的醫學新知,就是病患不知,醫學專家、權威也不知,一個病患也治不好的醫學理論就被東牽西扯的,似是而非的推銷(預防)出來,深植在全世界的人心裡。

專家、權威將自己不知道,且沒有辦法解決的東西,當成寶貝,拿著雞毛(科學)當令箭,利用大眾對醫學的無知、恐懼、大吹法螺、對病患恐嚇,威脅高血壓會造成 中風、尿毒症......等(詳見高血壓會使人中風嗎?尿毒症是如何造成的!),在實驗室裡研究,穿鑿附會想盡辦法,用盡藥物,企圖控制血管的舒張壓、收 縮壓,升上來就降下去,升上來就降下去,一味的降血壓、控制血壓,一個新的疾病「高血壓」於焉誕生了。

人參茶,高血壓少喝點

人參雖然昂貴,但泡茶的人參相對便宜,故而人參茶很受人們青睞。人參茶適合中老年人,能調理身體機能,補充氣血。但陰虛火旺、手腳發熱的人不宜服用。女性月經期、患有高血壓或容易頭疼的人也最好別喝。

最佳喝法:一天一杯即可,連續喝三天后停三天,可以讓體內累積的藥物成分代謝。


高血壓是吃出來的!

(常春月刊 361期 洪文嵐)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根據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第7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維持理想體重、採高鉀及高鈣的飲食原則、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避免過量飲酒等等,都具有降低血壓的功效。不但一般人可依此原則來預防高血壓,已經服藥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可使降壓藥物的效果更理想,甚至可以降低藥物的劑量。以下就來看看,為什麼說高血壓是吃出來的?

Q.既然吃和血壓變化息息相關,那麼吃什麼或怎麼吃,會吃出高血壓呢?

王宗道指出,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有其家族性,也就是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

1.鹽分攝取過量:

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其中飲食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性,尤其是鹽分的攝取。高血壓與鹽分中鈉離子的攝取有關。因為攝取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在體內滯留,循環血量一旦增加,血壓就會上升,且增強交感神經的反應性,導致血壓攀升。所以,要預防高血壓,飲食應該保持清淡,不要吃重鹹。

2.飽和脂肪酸吃太多:

除了不能吃太鹹之外,還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研究分析發現,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最為顯著。而在選擇食物種類方面,可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食物、堅果類以及穀類等食物的攝取,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及甜食、零食等,肉類方面則以魚類、白肉取代紅肉。

3.蔬菜、水果吃太少:

多吃蔬菜和水果、飲食要節制、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對高血壓來說也很重要。根據目前全球醫界及營養界公認具有控制血壓效果的高血壓保健飲食原則得舒飲食(DASH)臨床試驗,是將飲食由一般美式飲食,改變為富含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增加乳品與堅果類的飲食,同時避免食用含高脂、高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的食品。王宗道表示,分析DASH的飲食成分,發現這種飲食中鉀、鈣、鎂的含量比一般飲食型態高出許多,此外,更富含纖維質及蛋白質。

4.飲食份量沒節制:

已經有研究證實,體重每減輕10公斤,可以降低收縮壓5~20mmHg。而要健康減重,不外乎多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改變飲食習慣對血壓值的影響很大,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但是其實能改善前述的幾項飲食習慣缺點,對體重控制就很有幫助,進而可以預防高血壓上身。

5.抽菸、喝酒不忌口:

抽菸會使血壓上升,還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傷害,因此,務必戒菸。而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量喝酒,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心臟病,開始喝酒保健,但卻忽略了「適量」的問題,還有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反而容易使血壓上升,因此,喝酒的「量」相當重要。而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若是大量飲酒,也可能會使治療無效。

那麼所謂適量,是多少呢?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210公克酒精之酒類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較高;每天攝取超過0.6g/kg體重含酒精量之紅酒,則會增加身體氧化壓力,反而對身體有害。

依此計算,建議每天酒精攝取量應少於30c.c,就可避免血壓上升,而每天30c.c.的酒精,相當於啤酒720c.c.、紅酒300c.c.、紹興酒200c.c.、威士忌60c.c.或是高粱酒60c.c.,體重較輕的人或女性,標準則要再降低一半。

Q.吃太鹹或是鹽分攝取過多,為什麼和人數占9成的原發性高血壓有關係?

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可以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兩大類,其中原發性高血壓即占了90~95%,是高血壓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群。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原因與致病機轉仍有許多待研究之處,但是如前所言,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生活環境因子如飲食中的加工食品有關,而加工食品因要增添風味,多半會加入許多鹽分,因而造成鈉過量。

鈉,是礦物質的一種,同時也是人體不可缺的元素,但若飲食攝取過多,會使血壓上升。鈉可以從自然食物、調味品、加工食品等獲得,主要的來源是食鹽,每1公克食鹽中約有400毫克的鈉。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飲食中食鹽(氯化鈉)的攝取量和血壓值有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可以確定,攝取過多鹽分,是血壓升高的主因之一。

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會議第7次會議報告(JNC7)也已訂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超過2.4克,換言之,每日攝取的食鹽應控制在6公克以內,由於天然食物中很多已含鈉鹽,所以,在食物調味添加的鹽分應減量。大家愛吃的洋芋片、泡麵、醬菜、培根、燻肉等都屬高鹽食品,一包泡麵的鹽分超過5公克,雞湯、火鍋湯頭的含鹽量也都超標。此外,如罐頭、醃製食物,鹽分含量也都非常高。

如果覺得飲食缺鹽索然無味,其實可以透過烹調技巧,來達到減鹽不失美味的目的,例如可用當令新鮮食材吃出鮮味;或以烤、蒸、煎、燉等烹調方式,品嚐食物的原味;或利用檸檬、蘋果、鳳梨、柳丁汁等各種酸味,增添食物風味,如烤魚擠上檸檬汁或用糖醋方式調味,都可達到減鹽目的。

Q.每天的血壓值高高低低,在什麼狀況之下,就得開始吃降血壓藥?

傳統做法在經過飲食調整及規律運動後三至六個月,如果血壓仍然無法控制在目標值之內,那麼就得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王宗道表示,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只要一開始出現高血壓現象,就代表著中風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即產生,為了避免這些隨時引爆的危機,目前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均建議醫師早期就先用藥物來降低血壓,但若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面的控制且做得不錯,就有機會可以減藥,甚至停藥;但是如果服用高血壓藥物後,血壓仍然無法下降,還必須考量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血壓難以控制。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志泓表示,人的血壓本來就會高高低低,且影響血壓的因素相當多,不能單以一次的血壓值來斷定是否有高血壓,而是得測量多次血壓值,若是大多數測出的數值都偏高,才要懷疑有高血壓的問題。因此,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在家中多次測量血壓。

至於如何正確量血壓呢?量血壓務必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如果多次測出的血壓值都偏高,再到醫院由醫師確診,先前在家中測量的血壓數值,也應該帶至醫院,做為醫師診斷時的參考。除了得多次測量血壓,觀察血壓的變化之外,由於情緒、壓力、活動等,都會影響血壓的起伏。所以,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測量血壓必須是在休息後,心平氣和下的情況下測量,此數值也才具參考的價值。

建議早上在起床一個小時內,先不吃任何藥物前測量;晚上則是在睡前一個小時內測量。早晚各測量兩次,兩次時間間隔1分鐘。不少民眾認為,每次在家測量的血壓值都不一樣,乾脆不量,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醫師在擬定高血壓治療策略時,居家量測血壓值的參考價值,其實是高於求診時所量的血壓。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將一個星期的居家血壓量測值平均作為治療參考。

通常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都會偏高,但部分、特別是老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往往高於160mmHg,但是舒張壓卻低於90 mmHg,屬於「單純收縮性高血壓」。但這類患者日後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機率,其實與一般高血壓患者一樣。因此,不管是收縮壓或是舒張壓,只要有任一個數值偏高,就是罹患高血壓了,就應該接受治療。


 


遠離高血壓十大守則

防治高血壓中醫藥草


三大降血壓蔬菜

1.茄子,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來說是食療佳品。
2.芹菜,經常食用芹菜,不僅有助於降低血脂、血糖,而且兼有防治肥胖症、脂肪肝及高血壓病的作用。
3.香菇,香菇中所含有的嘌呤、膽鹼、酪氨酸、氧化酶及核酸物質,具有降低膽固醇和防癌作用,可稱為餐桌上降脂佳餚。



柑橘預防高血壓

柑橘所含營養成分以維生素C和維生素P為主。維生素P除能促進維生素C被人體吸收外,當維生素C在製作膠原蛋白時,維生素P還能夠增強它的功效,使微血管更加具有彈性。所以,食用柑橘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和防治腦出血。



馬鈴薯帶皮吃有助降血壓


誰都知道,馬鈴薯是個好食物,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會降低患高血壓和中風的危險。但很多人吃馬鈴薯時,喜歡把皮削掉,其實這是把最護心的部分浪費了。

馬鈴薯深色的外皮富含維生素和鉀,削皮吃會損失營養。研究顯示,緊貼馬鈴薯皮下層部分所含的維生素高達80%,遠遠高於馬鈴薯內部的肉。鉀是鈉的剋星,可以防止高食鹽攝入引起的血壓升高,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但是,如果馬鈴薯皮變綠,則說明其中的毒素龍葵素的含量較高,這時吃馬鈴薯千萬要謹慎,不僅需要削皮,還要多切去一些果肉,把變綠的部分完全去除。如果馬鈴薯皮變綠部分較大或者已經長芽,這樣的馬鈴薯就不要吃了,否則很容易食物中毒。


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壓
        
小心高血壓合併症:高血壓會把血管變粗糙,使膽固醇容易沈積在血管壁,造成阻塞。
阻塞不通了,將會引發

1. 腦血管阻塞,稱作阻塞性中風

2. 心臟血管阻塞,稱作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前任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罹患此症。

3. 腎血管阻塞,可能導致腎衰竭,需終生洗腎

4. 眼球血管阻塞,則視力模糊不清

四.長期高血壓,使腦血管承受過大壓力,最後破裂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死亡率高,更有不少病患成為植物人狀態



甚麼叫做血壓呢?

人體的血液由心臟經各大小動脈和微血管流經全身,再經各靜脈返回心臟。血液是帶黏性的液體,須借助心臟強烈的收縮力推出,才能循環全身,這種推動血液流動的壓力,就是血壓。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力叫收縮期血壓,而心臟舒張時所產生的叫舒張期血壓。量度血壓的單位叫毫米汞柱(mmHg)。

正常血壓:收縮壓 90mmHg~120 mmHg 、舒張壓 60 mmHg~80 mmHg
臨界高血壓:收縮壓 120~139 mmHg 或 舒張壓 80~89 mmHg
第一期高血壓:收縮壓 140~159 mmHg 或 舒張壓 90~99 mmHg
第二期高血壓:收縮壓≥160 mmHg 或 舒張壓≥100 mmHg

高血壓症狀(早期)表現:

1)高血壓症狀(早期)–枕後頭脹痛。高血壓的機械作用使血管異常擴張,刺激動脈壁的痛覺感受器,引起頭痛。

2)高血壓症狀(早期)–陣發性眩暈。因為長期血壓升高導致血管彈性變差,管壁變硬,加之動脈粥樣硬化,若合併高血脂,血粘度增高,均會影響血流通暢。長此以往,人體始終得不到足夠的血氧供應,誘發眩暈。

3)高血壓症狀(早期)–胸悶不舒暢。因為長期隨血壓升高,總有一天會疲憊不堪,致使左心室擴張或心肌肥厚,進而發生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如此惡性循環,會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嚴重情況。

4)高血壓症狀(早期)–肢體麻木不仁。高血壓患者因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或動脈硬化等原因,會引起肢體局部供血不足,特別是長期高血壓得不到良好控制就容易損傷腦血管,激發腦血管意外,出現肢體麻木。

5)高血壓症狀(早期)–失眠和鼻出血。由於腦神經功能紊亂,可出現煩躁、心悸、失眠、易激動等症狀;原來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發生鼻出血。

高血壓的成因

90%以上的高血壓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原因不明,但與遺傳和體質有強烈的聯繫。繼發性高血壓病由於其它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原發性高血壓相混淆而耽誤治療,所以一旦發現高血壓,特別是年青人、兒童以及原來血壓正常的老年人,要先進行相關的檢查以確定是否是繼發性高血壓。

引起繼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腎性高血壓是繼發性高血壓中最為多見的: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晚期影響到腎功能時)、腎動脈狹窄、腎結石、腎腫瘤等。

2.血管疾病:主動脈狹窄、多發性大動脈炎等。顱腦病變使顱內壓增高也可引起繼發性高血壓。

3.妊娠:妊娠高血壓可能與原發性高血壓並存,鑒別比較困難。

4.內分泌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鉻細胞瘤等。

5.對於部份繼發性高血壓病因,如單側腎臟病變、腎臟腫瘤、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主動脈狹窄、腦瘤等疾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消除的,高血壓也就隨之改善。即使不能進行手術,也可以對症下藥,獲得最好的療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魚不是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