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204原建1060531新增)這幾天新聞一直報導帽子皇后鳳飛飛因肺癌辭世,小孩的媽也是於2007年6月3日因肺癌往生,她不抽菸也未在污濁空氣環境工作過,醫師說是基因突變所致....希望以下蒐集一些新知報導,對於肺癌會隨科技文明,對人類有幫助..
許多人談癌色變,但隨著各種癌症基因被破解,加上新型藥陸續開發,專家認為,未來癌症治療的新趨勢,將是依據病人的基因型態,再選擇投藥標的,既可以對症下 藥,也能提高治療效率,又能減輕病人痛苦。
這種替病人量身訂做的「個人化治療」時代,已經從醫界治療肺腺癌的實證醫學獲得印證。當病人確診罹患肺癌後,醫師通常會依細胞學的型態,建議患者接受基因 檢測,以便進一步確認腫瘤組織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有無出現基因變異,再決定使用何種治療能讓患者獲益。隨著許多新型藥物問世,為癌症治療打開更多的希望之窗。
肺癌多年來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而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較容易發生於女性及不抽煙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發現時八成以上已是晚期,即使經過治療,五年存活率仍低於10%。鳳飛飛與夫婿趙宏琦皆因肺腺癌去世,若定期進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應可及早發現。
維他命D 是什麼?藥劑科主任陳麗芳藥師說,維他命D是屬於脂溶性有一些荷爾蒙活性的物質,可以幫助體內鈣質與磷的利用以鞏固骨骼與牙齒。皮膚曝露在陽光下可以製造維他命D,我們也可以從某些食物中吸收。缺乏維他命D可能導致骨骼變弱,兒童稱為佝僂病; 成人則為骨質疏鬆。
放射腫瘤科梁永昌主任醫師表示,人體需要的維他命是D2及D3;維他命D2是天然植物製造,D3則是當我們皮膚曝露在紫外線B陽光照射後由身體自然產生。二者在身體肝臟內會轉變為25-Hydroxyvitamin D,經血液運送到腎臟而轉為活性維他命D3。我們人體需要攝取適量的維他命D,成人及8歲以上的兒童最高安全攝取量為每日100μg (4000單位/天)。過多維他命D大部份是由於服用過量之補充品導致毒性。專家同時不建議過度曝曬陽光來增加維他命D之產生,因為會增加皮膚癌之風險。
為什麼維他命D可能與癌症相關?陳麗芳主任並補充提到,早期流行病學硏究發現居住在南半球陽光較多的人罹患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低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專家們認為因曬太陽而曝露在紫外線會導致維他命D之產生,因而推測維他命D濃度之變化可能與癌症相關,但需要有強力之硏究設計,來證明高維他命D濃度與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關。
動物硏究也認為維他命D 可能與癌症相關,在老鼠身上發現多種腫瘤細胞在注射維他命D後可以延慢或防止癌症發生,包括促進細胞分化、降低癌細胞的生長、剌激細胞的凋亡及減少腫瘤血管的生成等。
什麼證據認為「維他命D可減少人類罹癌的風險」?放射腫瘤科梁永昌主任醫師強調,自1998開始,已有多篇流行病學硏究分別於2009, 2010,2011年發表,硏究報告認為高劑量補充維他命D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008年也有硏究認為高劑量補充維他命D可預防乳癌、攝護腺癌、胃癌及胰臟癌。陳麗芳主任如是說明「但是,2014年至2016年,一些小型臨床硏究並沒有支持高劑量補充維他命D可能降低癌症風險的論述」。
目前有那些臨床硏究正在進行,以確認維他命D是否可減少人類罹癌的風險?!陳麗芳主任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二個第一期臨床試驗是探討維他命D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及肺癌使用之劑量;同時,大型的隨機臨床試驗已經開始硏究維他命D預防癌症的可能性;一個名為維他命D/鈣片預防瘜肉之硏究已完成收納2200位受試者;硏究目的是測試單獨補充維他命D或合併鈣片可以預防曾切除腺瘤後發生大腸直腸癌之可能性。此硏究預計2017年12月結束;另一臨床試驗維他命D與Omega-3試驗(名為VITAL) 是探討補充維他命D,對健康年長男性及女性是否可以預防各種癌症之發生。
陳麗芳進一步指出,此臨床試驗估計收納20,000名受試者,而且已於2016年6月結束;在我們期待這些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報告時,本文作者及硏究團隊已發表並刊登於國際知名癌症期刊之硏究論文,是利用大數據分析補充維他命D3是否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胃癌,結果認為每天服用600以上單位之維他命D3是「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之罹癌風險;其他癌症之預防,則沒有明顯統計學上之相關性。
南瓜預防肺癌與咳嗽
南瓜食療效果:類胡蘿蔔素能強化黏膜、預防感冒、改善角膜乾燥症、夜盲症與皮膚粗糙;膳食纖維能助消化,預防便秘與結腸癌,並能延緩小腸對糖的吸收速度;鉻可促進胰島素正常分泌,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南瓜所含的類胡蘿蔔素耐高溫,加油脂烹炒,更有助於人體攝取吸收,肺癌與咳嗽患者,可取新鮮南瓜200克與少量冰糖,加適量水煮至軟熟食用。放化療致脫髮者,可取新鮮南瓜子放入鍋中,加水以小火慢煎後食用,每日20粒。
南瓜的黃色是所含的類胡蘿蔔素所致,顏色愈深者,類胡蘿蔔素的含量就愈多;如果食用過量,容易使色素沉澱,引起皮膚暫時性發黃,只要停止食用,就可以自然復原。
❉ 南瓜升壓、止喘,高血壓的人不能吃。
<<<網路治癌秘方 提供參考>>>
珊瑚草消除便秘 抑制動脈硬化 遏止癌細胞 防身體氧化
珊瑚草,又名麒麟菜,就是本草綱目記載之鹹草又名鹽草、神草、福草之稱。早在周朝,日本就當成貢品進貢中國皇帝,是高貴的食品。 珊瑚草只能存活生長於無污染的海域,本身含有豐富礦物質「碘、鉀、鈣、鐵」及大量的「維生素A、B1、B2、B12、C、菸鹼酸、天然植物性膠原蛋白、海 中酵素」等;是一種高營養、高價值的貴重食物。膠質濃似燕窩,故稱「海底燕窩」。
最近醫學界證實,構成珊瑚草黏滑的成分(褐藻多醣)能夠有效遏止癌細胞增生。世界上有名的長壽地區──日本的沖繩縣,珊瑚草以及各種海藻的消費量,比起日 本的其他地域整整多出了十倍之多!這正是沖繩人長壽的飲食文化之一。除此以外,珊瑚草還具有消除便秘的作用、抑制動脈硬化,以及防止身體氧化的作用等。為 了維護您的健康,不妨試試珊瑚草吧!
[吃新鮮南瓜 預防肺癌與咳嗽]
南瓜食療效果:類胡蘿蔔素能強化黏膜、預防感冒、改善角膜乾燥症、夜盲症與皮膚粗糙;膳食纖維能助消化,預防便秘與結腸癌,並能延緩小腸對糖的吸收速度;鉻可促進胰島素正常分泌,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南瓜所含的類胡蘿蔔素耐高溫,加油脂烹炒,更有助於人體攝取吸收,肺癌與咳嗽患者,可取新鮮南瓜200克與少量冰糖,加適量水煮至軟熟食用。放化療致脫髮者,可取新鮮南瓜子放入鍋中,加水以小火慢煎後食用,每日20粒。
南瓜的黃色是所含的類胡蘿蔔素所致,顏色愈深者,類胡蘿蔔素的含量就愈多;如果食用過量,容易使色素沉澱,引起皮膚暫時性發黃,只要停止食用,就可以自然復原。
❉ 南瓜升壓、止喘,高血壓的人不能吃。
17歲高一女 發現肺癌標靶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2月4日 朱芳瑤報導)「2013三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昨天頒發三名「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其中之一是高師大附中一年級學生郭芷忻,她發現會促進肺癌惡化的重要標靶,受到評審團高度肯定。大會評審總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榮耀說,郭芷忻年紀輕輕就有如此突破性的科學發現,相當令人驚豔。
今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的三名「青少年科學獎」得主,有兩名獎落台灣,分別是十七歲郭芷忻及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許毓芳;另名得主是德國十九歲的卡洛琳。這是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設立「青少年科學獎」四年以來,得獎者首次由女生包辦。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表示,今年國際科展參展國家和報名作品數量都是歷年之冠,有來自廿一個國家、四百多名師生參與,國外作品由各國推選代 表,台灣則有二九四件作品報名,最後十九名學生、十三件作品脫穎而出,將代表台灣前往美國參加第六十四屆國際科技展覽會(ISEF)等競賽。
主辦單位設置「青少年科學獎」,是從國內外及各學科一等獎作品中,加權創意與應用表現,最後由全體評審推選而出的最高榮譽。
今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之一郭芷忻的研究證實人類肺癌細胞(A549)會使免疫細胞分泌一種名為Resistin的蛋白質,並會透過特定途徑促使肺癌惡化。
郭芷忻說,這項研究是她利用升高中暑假完成,她爸媽均在大學醫學院任教,她從小耳濡目染,對科學及生物領域有興趣。小學六年級時,母親就教她一些簡易的技術,例如蛋白質檢測、細胞培養等。
許毓芳以數學研究「數形合一」獲頒本屆青少年科學獎,研究內容是發想自高中數學的雙重n角數問題,經由推導與計算證明有關三重多角數的猜想。她說,自己對數學有興趣、但未特別頂尖,「小考也有過不及格」,她認為,計算力較弱不代表數學不好,「有想法比較重要」。
林榮耀指出,評審特別注重研究的創新性、完整性,也重視參與度,會詳細詢問研究細節,以確認青少年對議題有深入研究。
肺腺癌目前真正致癌原因不明
近幾年許多名人死於肺腺癌,包含藝人鳳飛飛、文英,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與舞蹈家羅曼菲等,肺腺癌因此興起「名人效應」,受到較多關注。肺腺癌目前真正致癌原因不明,醫師則建議具家族病史者,定期接受檢查,若出現咳嗽、沙啞、咳血等症狀,一定要就醫診斷。
近幾年許多名人死於肺腺癌,包含藝人鳳飛飛、文英,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與舞蹈家羅曼菲等,使得肺腺癌起了「名人效應」,並受到較多關注。
肺癌基本認識
女性得肺癌的原因有幾點
廚房油煙污染是誘發女性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做飯的
高脂飲食是肺癌發病的新誘因,其機理可能是高脂飲食烹調
精神壓力,現今社會女性扮演著重要的職業角色和家庭角色
癌症病患禁吃的食物
癌病患者應當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地禁吃某些食物,例如患者經常怕冷、出冷汗、嘔吐、食少體倦、應忌寒涼生冷食物以及肥膩的食物;如果患者經常怕熱、有高熱或低熱、口渴、大便祕結、應忌吃溫燥的食物;至於鵝肉、雞肉、豬頭肉、蝦、蟹、鯉魚等「發物」,癌症病人也不宜吃用。
以下食物有防癌、抗癌作用︰
1.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椰菜花、芹菜、芥菜、紅蘿蔔、苦瓜、白菜、草莓、蘋果、番茄、香蕉、獼猴桃(奇異果)等,還有雞蛋、豬肝、烏雞骨、蜂王漿、海帶等。
2.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瘦肉、牛肉、穀物、玉米、芝麻、大蒜等。
3.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鯊魚、龜肉、鱉(甲魚)、海參、鮑魚、蜂蜜、牛奶、靈芝、猴頭菇、獼猴桃、黑木耳、無花果、杞子、白木耳、冬菇、薏米、核桃、蓮子等。
不吸菸女性罹肺癌 源自易感基因
(民視 2012年11月28日)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就是肺腺癌,但其中很多女病患,明明不抽煙,也不下廚炒菜,卻照樣罹患肺癌,台灣醫療研究團隊就發現,原來是跟5個突變的基因有關,台大已經著手研發篩檢發方式,希望透過血液,未來能提早篩選出高危險群。
帽子歌后走得突然,只留下好歌聲,讓歌迷緬懷,從不吸煙的鳳飛飛一定沒想過,竟然是肺腺癌,帶她離開這個人世,也有很多天天下廚的婆婆媽媽,同樣不 抽煙,卻自認吸了滿肚子廚房油煙,才會得肺癌,但其實民眾都猜錯了,國衛院組成的醫療團隊發現,亞洲女性容易得肺癌,是基因在作祟。
研究團隊指出,國內肺癌女性,有高達九成的人並不吸煙,分析病患基因後,團隊找出5種突變基因,分別位在第3號,第5號,第6號,和第10號染色體 上,只要帶有這些基因,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台大開始著手研發篩選方式,加上搭配家族病史,畢竟肺癌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治療,存活率就能大大提升。
國人十大癌症中,肺癌高居女性罹癌的第一位,傳統醫學研究報告顯示,抽菸是罹患肺癌主因,但國科會發表跨國研究報告指出,亞洲女性基因中有5個易敏感基因位點,如果有這些基因、又發生變異,就算不抽菸、罹患肺癌機會也會比較高。
==台大醫學院院長 楊泮池==
不抽菸的病人得肺癌的機會
怎麼樣是高 怎麼樣是低
當然家族史是一個很重要的
另外一個有沒有
這些基因的變異
有些基因的變異出現的話
出現的越多 罹患肺癌
肺腺癌的風險就會比較高
研究團隊這一次針對包括台灣在內、亞洲六個國家、共一萬四千名不吸菸女性,進行基因對照研究,未來可將這些易敏感基因列為篩檢對象,有這些基因的民眾,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或低劑量的電腦斷層來篩檢。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
我們現在正在作的
希望把他作成一個
簡單診斷的一個套組
作篩檢的套組 然後也許抽血
就可以做這個基因的檢測
研究團隊也提醒,不吸菸女性假如有家族史或是自身有肺結核病史,也會增加罹患肺癌機率,如果再加上這些基因變數,罹癌機率更高。
肺癌早期無症狀 易忽略
帽子歌后鳳飛飛驚傳於2012年一月三日因肺癌辭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主任柯政昌表示,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會咳、會喘、會疼等症狀,大多已是晚期,尤其是不抽菸女性,往往不認為自己可能罹患肺癌,所以比較不會特別去檢查肺部狀況,建議女性接受健康檢查時也要記得檢查肺部,以早期發現病灶,盡早接受治療。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禚靖表示,肺癌晚期症狀包括咳嗽、胸悶、咳血、聲音沙啞、會喘等,如果肺癌細胞透過淋巴轉移,可能會影響聲帶震動神經,造成聲音沙啞。
禚靖醫師指出,肺癌多半與抽菸、吸二手菸有關,患者本身可能也有基因修補異常,環境因素加上基因修補問題,便會讓肺癌風險上升。
肺癌第一期若處於1A期,患者五年存活期可達八成五,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多在七成五到八成左右,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五到七成,到了第三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之間,到了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期不到百分之十。
肺癌 沉默的殺手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1010214報導〕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吸菸、二手菸是最大致癌禍首。台灣每年約新增一萬多名病例、奪走八千人命,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 家羅曼菲、藝人文英等人均死於肺癌。
肺癌初期幾無症狀,八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存活期大多只有幾個月到幾年,所幸近年藥物治療越來越進步,存 活期有延長趨勢。
去年六月鳳飛飛練唱時聲帶出狀況,就醫後發現癌細胞擴散影響聲帶。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和一般人想像不同,肺癌只有約六成以慢性咳嗽 表現,也有部分患者是以聲音沙啞或肩膀疼痛表現,前者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壓迫聲帶所致,後者是腫瘤壓到肺尖神經,但這都已是晚期。
署立桃園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謝義山指出,吸菸、二手菸是肺癌頭號元兇,肺腺癌佔六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小細胞癌各佔兩成。蔡俊明指出,肺癌成因錯綜複雜,菸害與體質是已知最重要原因。
謝義山指出,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發現時八成已是三、四期晚期肺癌。完全不治療的人,一般只有三到六個月壽命;經化療與標靶治療後,平均也只有九到十五個月壽命。
不過,蔡俊明指出,近年肺癌治療藥物突飛猛進,肺癌組織有基因突變而對藥物反應較好的晚期患者,約有五成可存活到三年,甚至活到七、八年者,也不在少數。
若能搶在第一與第二期發現,經開刀切除腫瘤後可望治癒,治癒率分別可達七到九成與六成。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是目前最能偵測早期肺癌的篩檢工具,蔡俊明建議吸菸者與肺癌家族史者,四十歲起可做第一次檢查,若無異常,可每兩年追蹤一次,若有異常,則須較密集追蹤。
莫名胸痛 肺腺癌合併肋骨轉移
(張淑珠 台灣新生報 2012年2月14日)千萬別輕忽莫名的胸痛!一名六十一歲的林先生一個月前開始出現胸痛,曾至不同科別就診服藥治療,疼痛並未好轉。後經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蔡慶宏診治,檢查發現患者罹患了「肺腺癌合併肋骨轉移」,目前患者持續接受化學治療。
胸腔內科主任蔡慶宏表示,這名六十一歲的林姓患者,因為左胸疼痛在外院診治,症狀未改善而來本院就醫,經安排X光檢查,發現靠近縱膈腔及左側肋骨有 不明顯陰影,初步懷疑惡性腫瘤,安排住院檢查,經骨頭掃描及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約有五公分大的腫瘤,切片檢查證實為「肺腺癌合併肋骨轉移」,也因為腫瘤轉移 至肋骨才造成患者左胸疼痛。
將患者的檢體送至基因中心做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與否的基因檢查,結果並無突變,所以患者後來接受化學治療。
蔡慶宏醫師強調,近幾年肺癌有許多新的基因檢測方式,更方便也更迅速;以肺癌為例,若是有良好的突變則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平均可延長約一年的生命;若非特定的基因突變者,治療方式則以化學治療為主。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約佔肺癌的四成,屬非小細胞癌,女性及不抽菸者,罹患的肺癌便以此為主,它的症狀初期並不明顯,發現時大多為晚期,治療上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為主,肺腺癌與其他癌症一樣,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治療會有較長的存活期。
蔡慶宏醫師提醒民眾,若咳嗽超過三個禮拜、或咳血、胸痛、食慾不振及體重異常減輕,或是身體各部位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時,就要提高警覺儘快就醫,因為此時大多會被誤以為是一般的神經肌肉痛,而持續的服用止痛藥,沒有查出真正的病因,而延誤治療。
相關最新聞有關肺癌 - 癌症防治 - 請參考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itempage.jsp?f_SUB_ID=2778
綠茶可降低肺癌罹患風險
(自由時報 2010/01/21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多喝綠茶,有助於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林宜心 碩士論文研究成果)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林宜心研究500餘人的抽菸、喝茶習慣,發現無論是否抽菸,不喝綠茶者比每天至少一杯綠茶者罹肺癌的機率高出5倍;若均是抽菸者,不喝綠茶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綠茶罹患肺癌的機率更高出12.71倍,導出「喝綠茶有助減低罹患肺癌的風險」結論。
25歲的林宜心說,原本就對肺癌議題有興趣,在指導老師翁瑞宏建議下,因綠茶能抑制部分癌症已有研究成果,肺癌尚無相關研究,她的碩士論文研究主題決定串連兩者關係進行研究。
她費時兩年找了170名肺癌病患及340名正常人,逐一進行訪談,用病歷對照研究法,探究抽菸、喝綠茶與肺癌間的關聯性。
癮君子有喝沒喝差很大
林宜心整理後發現,不喝綠茶者罹患肺癌比例,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綠茶的人高出5.16倍;若加入抽菸的變數項目觀察,有抽菸者且不喝綠茶者罹患肺癌的比例,更比同是癮君子,但一天至少喝一杯綠茶者高出12.71倍之多。
這項發現顯示喝綠茶有助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林宜心把研究結果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中發表,備受肯定,獲頒訓練中學者獎,還曾接受包括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訪問。
中山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翁瑞宏說,目前喝茶與癌症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算有限,以肺癌來說,最主要的成因還是來自抽菸,但人體內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荷爾蒙刺激下,又會使腫瘤細胞增生。
翁瑞宏說,目前了解的是綠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影響、甚至抑制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產生,就不會刺激肺癌腫瘤細胞增生。
此外,翁瑞宏指出,從林宜心的研究數據中發現,患肺癌者有每天喝茶的比例佔14%,一般人每天喝茶的比例佔33%,以正常人來看,約僅1/3的人有喝茶習慣,他認為可以推廣民眾多喝綠茶保健。
翁瑞宏建議,民眾每天只要喝120CC、約3、4公克茶葉泡出的綠茶,就能達到保健功效。
生命別報「肺」 標靶併化療讓晚期肺癌治療現曙光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吳健樑醫師)肺癌在97年十大癌症死 因居首,加上國內罹患肺癌的名人不少,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從發病到辭世不到七個月;加上感受到肺癌症狀時,八成已都是晚期。「發現晚」及「存活期短」的現 象,讓國人聽到肺癌就擔心害怕,但隨著醫學進展及突破,治療方式都漸趨完整,人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為人生重新洗牌,其實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療就能有 進一步的成效。
肺癌種類可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早期容易擴大、轉移,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發生原因通常和吸菸較為密切;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肺腺癌、麟狀細胞癌、大細胞癌,擴散速度比較晚,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目前國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就佔了85%。
第一線黃金治療期 使用化療併血管新生抑制劑 存活期可突破一年
馬偕紀念醫院胸 腔內科主任 吳健樑醫師指出:「國內在肺癌治療上,第一線仍以化學治療為主,當病情惡化或復發後,第二線才可選擇標靶藥物或其它化療,普遍整體存活期不足一年;一般來 說,進入第二線治療的患者往往只有一半,也容易失去治療信心。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的同時,若考慮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可提升存活期,是 讓肺癌病友延長生命的黃金治療時間。」
吳醫師表示,國外新英格蘭期刊研究指出,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如果第一線化療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患者整體存活期達12.3個月、腫瘤反應率為單純化療之2.3倍。另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治療效果,與一般肺癌患者相當,對於患者多是老年人的肺癌來說,也是另一項新選擇。
積極與醫師溝通,調整生活型態
治療癌症的方式有許多,醫師對於不同病患的治療方式也不同,會依照病患特定狀況量身打造,建議病患應多加主動向醫師諮詢,於醫師專業建議中選擇適合自己療程。另外,癌症治療不能只依靠藥物,若可調整生活型態、加強心理調適,皆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果與品質。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基因突變 會致肺癌(2009/9/2 聯合晚報)
「突變決定肺癌的一切!」台大醫學院院長、國際知名肺癌專家楊泮池強調,國人和西方人種罹患肺癌的特性不一樣,只要及早檢驗確定上皮細胞受體基因出現突變,及早施以標靶藥物治療,肺癌患者可獲得不錯的預後,生活品質也可明顯提升。
肺癌5、6年前一舉超越肝癌,躍居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後,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最鉅的惡性腫瘤。楊泮池今早以「台灣肺癌的轉譯研究」在新光醫院17周年院慶發表專題演講,深入解析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楊泮池說,肺癌之所以可怕,在於治療效果不好,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到15%,就算是第1期且接受開刀治療的早期患者,5年內仍有高達3成會出現癌細胞轉移,令人防不勝防。
他曾碰到一名女性患者,平常沒有不適症狀,健康檢查卻發現一顆直徑2公分的肺癌腫塊,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另一名患者沒有吸菸習慣,被檢查出第1期肺腺癌後,雖立即開刀切除腫瘤組織,術後7個月還是出現癌細胞轉移,1年後即死亡。
楊泮池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直系親屬若有1人罹患肺癌,其他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是0.7%,如果有2名直系親屬罹患肺癌,則大幅增加到3.7%,可見肺癌確有家族傾向。
經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白人肺癌患者的癌細胞轉移和預後,通常和致癌基因突變有關,我國肺癌患者則和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密不可分。
正因如此,只要能及早檢驗確認癌細胞有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並施以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錯,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如果沒有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就算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好。
他建議國人不妨到醫院接受篩檢,若確定是肺癌的高危險群,再接受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及早找出肺癌病灶,及早接受標靶治療或一般化學治療。
新光醫院引進國內第一部低劑量256切電腦斷層攝影以來,從2471名健檢者中篩檢出64名疑似肺癌病患,最後確定19名罹患肺癌,其中只有一人有吸菸習慣。新光集團董事長吳東進表示,可見不吸菸也有可能罹患肺癌,國人絕不能掉以輕心。
治療Q&A/肺癌的分期、治療與存活率(2009/11/22 元氣周報)
肺癌年輕化 女患者增多(2009/6/29 元氣周報)
誰說不吸菸就不會得肺癌?副總統蕭萬長罹患肺腺癌切除左下肺葉、「帽子歌后」鳳飛飛的先生趙宏琦日前因肺腺癌病逝,兩人都不吸菸,卻都罹患肺癌,台北縣立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吳茲端指出,二手菸、空氣中的致癌因子(例如廚房油煙)及基因等,都是導致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可能因素。
一天一包菸 罹癌率多10倍
吳茲端說,國內外所有醫學研究均證實,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遠高於非吸菸者,每天1包菸的癮君子,罹患肺癌的機率高於非吸菸者6到10倍;且菸齡20年的癮君子即使戒菸達20年,得肺癌的機率仍是非吸菸者2倍以上。
非吸菸者3大致癌因子
1.二手菸
非吸菸者為何還會得肺癌?吳茲端指出,若非吸菸者長期處在二手菸的環境裡,等於自己也直接吸菸。
2.油煙
家中廚房未裝抽油煙機,每天都在滿室油煙中烹飪,罹癌機率也會隨之提高。
3.基因
吳茲端表示,近年來一些東亞醫學研究指出,台灣、中國東南沿海、港澳、新加坡等地區,有極高比率的非吸菸者罹患肺癌,可能與華人遺傳基因有關,但究竟是何種基因還需進一步實證研究。
種類非小細胞肺癌為大宗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為大宗,包括肺腺癌、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且不論吸菸或非吸菸者,絕大多數都是罹患肺腺癌。
症狀不明顯 發現多已末期
吳茲端表示,極高比率的肺癌患者發現罹癌時都已是末期,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肺中長了1到3公分的腫瘤,未壓迫到支氣管、未出現持續咳嗽症狀,幾乎很難發現,副總統蕭萬長直到肺腺癌第3期才發現,就是一例。
檢查電腦斷層 準確度較高
吳茲端說,目前較常用的診斷方法,以電腦斷層掃描的準確度最高,且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與高階64切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可發現只有0.1公分的腫瘤,不過因偽陽性高,發現小陰影時不必緊張,0.5公分以下只要每年追蹤即可;超過0.5公分、小於1公分要每3個月積極追蹤。
正子攝影:目前醫界也有人使用正子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吳茲端認為,正子攝影常不易區分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在診斷上有其爭議。
核磁共振:強項在於組織、骨骼或肌肉上,對腫瘤檢查的靈敏度不如電腦斷層,即使患者為求慎重,以電腦斷層加正子攝影即可,大可不必用到核磁共振攝影。
治療3cm以下 開刀最佳
吳茲端說,3公分以下腫瘤以開刀治療最佳,但若腫瘤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已無法用開刀治療,即使接受含有鉑類藥物的複合式化療,絕大多數病人會在1年內死亡,能夠存活5年以上者少之又少,致死率相當高。
但他仍提醒,若出現持續慢性咳嗽達3周以上、痰中帶有血絲、容易氣喘、胸痛、體重異常減輕,甚至頸部摸到淋巴結硬塊等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且最好是定期做健康檢查。
肺癌患者精力湯食譜(一般人適用)
【元氣周報/資料來源彰基營養師李婉菁2009/06/29】 |
● 南瓜籽漿 材料:南瓜籽2茶匙(10g/茶匙)、十穀雜糧粉6茶匙(糙米、黑糯米、小麥、燕麥、蕎麥、小米、高粱、麥片、紅扁豆、小薏仁、大薏仁、芡實、大麥仁) 做法:把南瓜籽和雜糧打成粉末後,加水240cc烹煮成糊狀即可食用,每杯熱量185大卡。 ● 綜合精力湯 材料:紫高麗菜、西芹、胡蘿蔔、蘋果、鳳梨、芭樂各1兩,腰果、核桃、松子各10公克、蜂蜜或楓糖漿20cc 做法:蔬菜快速汆燙滅菌,鳳梨削皮,蘋果表皮如塗臘需削皮。上述蔬果和堅果打成粉末,加入蜂蜜或楓糖漿,加開水240cc攪拌均勻即可飲用。每杯熱量200大卡;未加蜂蜜或楓糖漿每杯熱量150大卡。 |
肺癌來無聲 別讓生命報「肺」(2009/11/22 元氣周報)
副總統蕭萬長罹患肺腺癌,切除左下肺葉;資深本土藝人文英阿姨,今年8月因肺腺癌轉移病逝台大醫院,消息傳出震驚各界;「帽子歌后」鳳飛飛的先生趙宏琦,今年6月因肺腺癌病逝。接連發生名人罹患肺腺癌、過逝的消息,患病原因眾說紛紜下,更讓一般民眾心生恐懼。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年公布最新統計數據:
●民國95年台灣地區居民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1.9%。
●男、女性肺癌患者的組織形態分佈,均以腺癌最多,分別占男性個案之38.5%,女性個案之69.4%。
吸菸者 罹癌高6到10倍
台北縣立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吳茲端說,國內外都有研究證實指出,吸菸罹患肺癌的機率,高過非吸菸者,他指出,每天抽1包菸的癮君子,罹患肺癌的機率高於非吸菸者6到10倍;且菸齡20年的癮君子即使戒菸達20年,得肺癌的機率仍是非吸菸者兩倍以上。
非吸菸者 5大危險因子
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可能因素:
1.二手菸
2.空氣中的致癌因子,如廚房油煙。
3.遺傳基因,但是何種基因引起,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4.長期暴露在石棉、焦油或油煙的環境中。
5.由慢性肺病轉換,或是肺結核疤痕遭長期刺激造成。
家族有病史 罹癌機率增
林明澤說,肺癌患者通常也有家族病史,曾參與跨國研究的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今年9月發表專題演講表示,直系親屬若有1人罹患肺癌,其他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是0.7%,如果有兩名直系親屬罹患肺癌,則大幅增加到3.7%,可見肺癌確有家族傾向。
林明澤指出,肺腺癌大都長在肺部邊緣,第1、2期通常沒有臨床症狀,一旦出現喘、嚴重咳嗽、咳血、胸痛、類似中風症狀,及下肢乏力等不適症狀,往往已進展到第3,甚至第4期,很難再經手術治療,而此階段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也只剩短短半年而已。
治療曙光/基因檢測 提升抗癌效益(2009/11/22 元氣周報)
許多人談癌色變,但隨著各種癌症基因被破解,加上新型藥(例如標靶藥物)陸續開發出來,專家認為,未來癌症治療的新趨勢,將是依據病人的基因型態,再選擇投藥標的,既可以對症下藥,也能提高治療效率,又能減輕病人痛苦。
個人化治療 開希望之窗
這種替病人量身訂做的「個人化治療」時代,已經從醫界治療肺腺癌的實證醫學獲得印證。
也就是說,當病人確診罹患肺癌後,醫師通常會依細胞學的型態,建議患者接受基因檢測,以便進一步確認腫瘤組織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有無出現基因變異,再決定使用何種治療能讓患者獲益。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余忠仁指出,治療肺癌的方法不外手術、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特別是後者,隨著許多新型藥物問世,為癌症治療打開更多的希望之窗。
余忠仁說,隨著醫學研究與臨床知識的進展,醫界掌握更多肺癌相關基因資訊,不只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還包括許多藥物代謝基因,這些都有助於臨床用藥的判斷。
先篩檢基因 再選擇治療
因此,未來在肺癌的治療上將朝向先做基因篩檢,再決定治療方針與治療藥物。
過去病人往往因害怕副作用,或忍受不了痛苦,對化療總是退避三舍,甚至轉而求助非正統療法,各種藥物相繼開發之後,確實可提高病人選擇藥物治療的動機。
基因突變者 對藥物反應佳
就上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來說,過去醫界曾設定它和化療併用,希望提升化療的有效率,但初期臨床研究卻發現合併治療沒有幫助,因此,這類藥物初問市時,其角色被定為後線輔助治療的角色。
直到2008年最新研究才證實,對於肺腺癌患者,若有基因突變者,早期使用此種藥物,可明顯提高藥物對疾病的反應率,遠較傳統化療三、四成的反應率好得許多。
不菸卻罹癌 疑基因在作怪
余忠仁說,吸菸固然是導致肺癌禍首,但國內不乏出現不吸菸卻得肺癌的病人,特別是許多女性並沒有抽菸習慣卻仍被檢出肺癌,顯然其罹癌的機制可能與先天帶有特殊的基因變異有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邱仲峰也表示,從癌症病理學發現,大多數菸槍罹患的肺癌多屬於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至於非吸菸族群的肺癌病人,則多半屬於肺腺癌,這類患者約占台灣肺癌病人5、6成以上。
EGFR找靶心 有助療法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愈來愈多的跨國研究都已證實,在這些肺腺癌病人的體內,可發現約有30%至35%的患者,帶有EGFR的基因變異,特別是在第19或21區出現變異點,則投與某些特定藥物的反應率可達6~8成;如果是第18或20區出現變異點,此類藥物療效就相對下滑;至於未找出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患者應該選擇化學治療。
因此,目前許多醫學中心在病人確診為肺腺癌後,先進行EGFR的突變基因檢測,在確定找到靶心之後,再建議病人使用適合個人的療法。
抗肺癌 可量身訂「治」(2009/11/25 聯合晚報)
在什麼產品都可以客制化的今天,肺癌治療也可以量身打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暨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吳銘芳指出,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及分子病理學的長足發展,凡是確定腫瘤組織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出現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都可接受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和難纏的肺癌奮戰到底。
台灣30年來 增加8倍
吳銘芳表示,環顧全球,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增加趨勢。就台灣而言,近30年來的肺癌發生率增加8倍,而死亡率則在20年間上揚3倍,主要是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異常,往往已屬於晚期病變,治療效果當然不如預期。
所幸,台灣的肺癌型態和歐美國家不一樣,治療策略及準則也不同,有利於擬定個人化醫療模式。根據統計,高達9成的歐美男性肺癌患者和吸菸有關,女性則為8成;反觀台灣男女肺癌患者,則只有5成及6~9%和吸菸有關。
抓基因突變 投藥效果好
進一步研究發現,台灣肺癌患者腫瘤組織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出現基因突變的比率為36%,不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50%,遠高於歐美肺癌患者的10%;換句話說,同樣接受某些藥物的治療,台灣肺癌患者的療效將比歐美肺癌患者還好,而這也正是台灣肺癌患者接受個人化醫療的優勢所在。
其中,腫瘤組織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19區及第21區出現基因突變者,投與特定藥物的反應率更好,幾可達7~8成,在在為肺癌患者帶來一線希望。至於其他腫瘤組織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未出現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療效則相對下滑,他建議這些患者,不妨改接受有效率3成左右的傳統化學藥物治療。也就是說,先找出肺癌的特殊標的為指標,再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量身訂「治」,每個病患才都能找到合適的療法。
肺癌基因檢測 何時可做(2009/10/7 聯合晚報)
「醫師,我到底要不要做肺癌的基因檢測?」自從不少名人罹患肺癌的消息曝光後,引起國人高度重視,越來越多懷疑自己可能也出現問題的民眾紛紛就醫,一再問醫師自己是否應及早接受篩檢,緊張之情,溢於言表。
非小細胞肺癌 分三大類
面對這些神情緊張的就診民眾,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育民總是先安撫他們的情緒,再詳細解釋,並建議他們在確定診斷罹患非小細胞肺癌後,才接受進一步的基因檢測。
他解釋,非小細胞肺癌可分肺腺癌、麟狀上皮癌及大細胞肺癌三大類,唯有出現基因突變,標靶治療才有效,否則即應循傳統的治療方式,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外科手術。根據統計,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白種人中,只有一成左右會出現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的基因突變,反觀不吸菸的東方女性一旦罹患這種癌症,其基因突變率即明顯上揚,這些患者在確定罹癌後,最好接受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 檢查有無突變
基因檢測標本主要由病理診斷之切片分析,組織切片之取得胸腔內外科及放射線科醫師都可操作。胸腔內科醫師可透過氣管鏡或超音波定位取得組織切片;胸腔外科醫師可經由胸腔鏡手術切除或進行切片檢查,也可透過縱膈腔鏡進行淋巴腺摘取術,順便做檢查;至於放射線科醫師則通常在電腦斷層定位下,進行切片檢查。
基因檢測主要是進行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18至21區的基因定序,檢查有無基因突變。一般說來,第19區及21區有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好,其中又以第19 區有基因突變者的療效最佳;反觀第18及20區出現基因突變者的標靶療效則較差。
基因突變 影響標靶治療
陳育民統計發現,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19區出現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後,80~85%的腫瘤會縮小;第21區出現基因突變者,標靶藥物的有效率降為65%;第18區出現基因突變者的有效率降為55~60%;至於第20區出現基因突變者,則再降至30~40%。
基因檢測 找到肺癌最佳療法(2009/9/30 聯合晚報)
原本健健康康的副總統蕭萬長突然罹患肺癌,讓國人感到震驚與不解。署立新竹醫院胸腔科主任柯政昌指出,肺癌是相當難纏的惡性腫瘤,不少患者被確診時,往往已到了晚期,錯過手術治療的黃金時間,如果他們能像蕭副總統一樣,及早檢出,及早接受基因檢測,再依序施以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應可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期。
肺癌患者 肺腺癌最多
柯政昌表示,國內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5、6成以上,其次是上皮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分別占3成及1成左右。肺腺癌大都長在肺部邊緣,第1、2期通常沒有臨床症狀,一旦出現喘、嚴重咳嗽、咳血、胸痛、類似中風症狀及下肢乏力等不適症狀,往往已進展到3B,甚至第4期,很難再經手術治療,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也只剩短短半年而已。
基因突變 決定肺癌的一切
雖然肺癌如此難纏,但在標靶藥物一個個問世後,還是可以把殺傷力降至最低。柯政昌指出,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肺癌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 (EGFR)若出現基因突變,就可能讓標靶治療奏效,進而延長病人之存活時間。
柯政昌表示,肺癌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可分許多區域,其中以第19、20及21區最易出現基因突變。如果是第19 或第21區出現基因突變,標靶藥物的療效就相當好;如果是第20區出現基因突變,標靶藥物效果就明顯降低。
適當治療存活期延長
正因如此,他建議已診斷出肺腺癌的患者,應立即就醫,醫師會從肺癌組織取下切片檢體,再做DNA(去氧核糖核酸)基因定序或PCR(聚合?鏈鎖反應)等基因檢測,確認肺癌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19至21區是否出現基因突變。
如果確認第20區出現基因突變,標靶藥物的療效不佳,即應以化學治療為主;如果確認第19或21區出現基因突變,則可在化學治療告一段落後,再施以標靶治療,以收最佳效果。或者可以先用標靶治療,若病情惡化,再使用化療,其效果一樣好。柯政昌指出,國內外研究顯示,19或21區出現基因突變、依序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可由半年增加到2年以上,療效顯著。
肺癌滅癌準則 須視病況修訂(2009/6/28 元氣周報)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占10%,大致分為腫瘤在胸腔內的侷限期、已轉移胸腔外如肝、骨骼等部位的擴散期。大部分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腫瘤依T(腫瘤大小與位置)、N(淋巴結轉移)、M(遠端器官轉移)程度,分成四期。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肺癌醫療團隊召集人褚乃銘表示,TNM分期治療標準是國際肺癌研究學者共同擬定,但治療過程需視病人體力、現況、定期追蹤效果彈性修正,特別第四期病人差異大,不能死守準則。
肺癌治療方法大致分為手術切除、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與標靶治療。
■ 手術切除
第一期與第二期的肺癌因病灶範圍侷限,治療建議手術切除。切除時,至少要做全葉切除,不能只做錐形腫瘤切除。第一期五年存活率為60~75%,第二期約50%。
早期手術觀念,認為應該手術範圍愈大愈好,必須清除腫瘤附近縱膈腔淋巴腺。最近五年觀念改變,因為開刀範圍太大,存活率卻不一定成正比,且傷口太大要放很多胸管,恢復情況較差,病人切除過多肺部組織,也可能影響肺功能及日後生活品質。
新手術概念認為,手術應考慮血管分布,適當切除病灶即可。新微創手術傷口小,以腹腔鏡切除,恢復較快,但有時傷口太小無法切除特定範圍,仍需將微創變成傳統傷口較大的手術。
■ 放射線治療
對於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三期A的病人,優先考量手術治療。第三期B的病人,則建議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此外,第一期病人如不適合開刀,例如有心肌梗塞或不能麻醉者,局部放射線是治療重要的武器;此外對腦部、骨頭轉移病人,愈早發現以放射線治療配合化學治療,存活率與控制率超高。放射線治療主要副作用有胃口不佳、嗜睡以及頭髮脫落,一般來說,治療三個月後頭髮會再生長回來。
■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不同,化學治療原理是將快速生長的癌細胞殺死,相對的,人體正常生長較快的白血球、口腔黏膜也容易受影響。標靶治療則是將癌細胞上皮生長因子當成靶,藥物正中靶心,藉以阻斷癌細胞生長。目前肺癌常用的標靶用藥是艾瑞莎(Iressa)或得舒緩(Tarceva),都是口服藥,列為健保第二線藥物。
近年陸續證實,其他標靶新藥也可嘗試用內於肺癌,例如具阻斷新血管生成作用的癌思停(Avastin)、爾必得舒(Erbitux),兩種都是注射藥物,需配合化療使用,目前健保不給付,費用昂貴,依病人身高體重,每月療程費用,約7萬至10萬元不等。
褚乃銘強調,治療癌症與打仗一樣,想殲滅敵人癌細胞,必須規畫作戰策略,不能光靠一、兩位醫師單打獨鬥,須醫療團隊、社工、營養師合作,才為病人量身打造最好的治療計畫。
■ 化學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化學治療藥物近十年來大幅進步,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化學藥物包括健擇(Gemzar)、溫諾平(Navelbine)、太平洋紫杉醇(Taxol)、和歐洲紫杉醇或剋癌易(Taxotere)。
● 我該選擇哪種藥物?
褚乃銘說,每種化學藥物特性略有差異,「溫諾平」可口服,領藥即可,不需住院也不會掉髮,副作用不大,可能有輕微拉肚子或軟便;「健擇」、「紫杉醇」都是注射針劑,需裝人工血管,「紫杉醇」效果好,但會掉髮,有些人會很在意。
褚乃銘強調,醫師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法時,有義務提供病人充分資訊,讓病人也能參與一起治療,瞭解在治療癌症時,他是有選擇性的。
● 藥物愈多效果愈好嗎?
上述任可一種藥物與順鉑(Cisplatin)搭配使用,產生療效都類似。對於體力不錯的病人,醫師建議給予兩種藥物,年齡較大的患者如狀況良好,也可以接受兩種藥物。但並非愈多藥物,效果愈好,美國臨床研究證實,使用三種藥物,效果不但不會更好,反而會增加副作用。
● 化療要全程做完嗎?
化學治療通常以21天為一療程,兩療程後觀察,如果腫瘤縮小或控制,就繼續使用,假如沒有效,即使沒有副作用,還是要考慮換藥。
通常做4到6個療程必須休息一下。有人可以休息很久,但有人可能在休息二、三個月腫瘤又大起來,此時就要換另一種藥。
發病到化療 兩階段營養補給(2009/6/28 元氣周報)
「肺癌病人要多吃潤肺的補品嗎?」、「吃什麼最『顧肺』?」、「什麼食物和藥材可以增強免疫力?」患者和家屬經常提出這一類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羅綸謙說,肺癌患者進補與食療的大原則跟一般人相同,都是因人而異,需要醫師按照個人體質與健康現況開立處方,不能一味藥吃遍天下。
■ 發病初期 體力尚佳
1.依體質增強免疫力
剛發現肺癌時,病人身體況狀還不錯,羅綸謙建議「扶正驅邪」,免疫力是所謂的正氣,癌症是邪氣,這時期正氣壯,驅邪為主,患者宜積極尋求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請中醫師針對體質開藥,例如口乾舌燥、手心和腳底發熱但體溫正常,屬於虛火的患者可飲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降低虛火增強免疫力。
2.多補充自然營養品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婉菁也說,一開始確診罹患肺癌,尚未接受化療之前,趁著體力不錯、胃口還好的時候趕快攝食營養品,「能多吃就多吃」,當然不是隨便亂吃或猛吃垃圾食物,而是多攝食自然食物及增加點心的分量。
3.三餐外加點心攝取
本來三餐之外不吃點心,可以在早、午餐與午、晚餐之間各增加一頓點心,點心的內容加料,如果喝一瓶240cc牛奶當點心,就在牛奶裡加麥粉;如果喝鮮魚湯,湯裡多放一把麵和蔬菜,提高蛋白質、澱粉、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取量。
■ 治療階段 疲累變瘦
進入化療、電療的階段,陸續出現惡心、嘔吐、食欲差、腹瀉、咳嗽、氣喘、胸悶與倦怠等副作用,大部份病人體重直線下降,累到只能躺著,家屬都會急著把病人的體重和體力補回來。根據羅綸謙的經驗,80%病人會找中醫師治療,一方面想借助中藥克服癌症,另一方面希望降低惡心、嘔吐和倦怠等副作用。
1.按摩穴道 減緩副作用
「我們做舌診、脈診,使用現代化醫療儀器精密診斷」,他說,目前常為肺癌病人針炙、按摩,最常按摩的是內關穴,位置在手腕內側,三指幅以下的中點,不時按摩可減輕惡心感,大多數患者做穴道針炙、按摩之後,改善化療、電療副作用,晚上睡眠較安穩,白天有精神,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2.營養均衡 吃潤肺食物
沒體力就沒元氣,但「不能濫補,飲食應該多元化、均衡化」,羅綸謙說,體力大不如前、免疫力也不好(正氣虛弱)的治療期,以扶正為主,多吃蔬果等天然食物之外,百合固精湯、生脈散對氣不足的肺癌患者會有幫助。
生薑汁滴在舌下可緩和惡心感,服用平胃散、橘皮竹乳湯可減少嘔吐不適感,百合、白木耳、麥門冬、燕窩都是潤肺的食物,不過燕窩價格昂貴又牽涉生態保育的問題,中醫師會告訴病人,白木耳的營養和燕窩同樣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而且平價、量多、易燉煮,人人吃得起。
3.吃堅果類 補充微量元素
營養師的飲食主張和中醫師大致相同,但建議多吃堅果類,杏仁、松子、南瓜子都不錯,李婉菁表示,堅果含有鋅等微量元素,不但幫助身體抗氧化,還提供高熱量,萬一真的吃不下,患者和家屬只好考慮吃市售營養品,每1cc熱量達1.5至2大卡,缺點是不便宜,一瓶約165元,每天喝兩瓶,積年累月花費可觀。
●95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9.7%。
●肺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3位、女性為第4位。
●肺癌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位、女性為第1位。
「突變決定肺癌的一切!」台大醫學院院長、國際知名肺癌專家楊泮池強調,國人和西方人種罹患肺癌的特性不一樣,只要及早檢驗確定上皮細胞受體基因出現突變,及早施以標靶藥物治療,肺癌患者可獲得不錯的預後,生活品質也可明顯提升。
肺癌5、6年前一舉超越肝癌,躍居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後,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最鉅的惡性腫瘤。楊泮池今早以「台灣肺癌的轉譯研究」在新光醫院17周年院慶發表專題演講,深入解析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
楊泮池說,肺癌之所以可怕,在於治療效果不好,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到15%,就算是第1期且接受開刀治療的早期患者,5年內仍有高達3成會出現癌細胞轉移,令人防不勝防。
他曾碰到一名女性患者,平常沒有不適症狀,健康檢查卻發現一顆直徑2公分的肺癌腫塊,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另一名患者沒有吸菸習慣,被檢查出第1期肺腺癌後,雖立即開刀切除腫瘤組織,術後7個月還是出現癌細胞轉移,1年後即死亡。
楊泮池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直系親屬若有1人罹患肺癌,其他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是0.7%,如果有2名直系親屬罹患肺癌,則大幅增加到3.7%,可見肺癌確有家族傾向。經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白人肺癌患者的癌細胞轉移和預後,通常和致癌基因突變有關,我國肺癌患者則和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密不可分。
正因如此,只要能及早檢驗確認癌細胞有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並施以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錯,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如果沒有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就算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好。
他建議國人不妨到醫院接受篩檢,若確定是肺癌的高危險群,再接受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及早找出肺癌病灶,及早接受標靶治療或一般化學治療。
新光醫院引進國內第一部低劑量256切電腦斷層攝影以來,從2471名健檢者中篩檢出64名疑似肺癌病患,最後確定19名罹患肺癌,其中只有一人有吸菸習慣。新光集團董事長吳東進表示,可見不吸菸也有可能罹患肺癌,國人絕不能掉以輕心。
[參考來源]
1.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23520
2.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10701
3.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23002
4.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22997
5.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15961
6.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14888
7.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8&f_ART_ID=201006
留言列表